帕格尼尼是偉大的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世界音樂史上最傑出的演奏家之一。他幼年即學琴,9歲首次登台演奏自己的作品,13歲旅行演出,足跡遍及維也納、德國、巴黎和英國。他的演奏將小提琴的技巧達到了無與倫比的地步,為小提琴演奏藝術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不僅影響了後來的小提琴作品,也影響了鋼琴的技巧和作品。
但是,在世界音樂界,尤其是在世界音樂之都意大利的熱那亞,有一個不可挽回的遺憾讓人們痛心: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臨終捐獻的那把終身陪伴他走向成功的小提琴,當年有人準備出千萬美元購買的小提琴,腐朽、散架,再也沒有任何作用了!那把為世人所熟知所喜愛所仰慕的“大炮”小提琴,在偉大的音樂家離世不久,就追隨著它的主人也去了。
為什麼呢?人們都知道,一把絕世小提琴的產生,除了製作的精良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要有一個傑出小提琴手長期的使用。隻有一個小提琴高手長期不間斷的使用磨練,小提琴本身的特質才會被慢慢挖掘出來,才會釋放出悠揚純粹的音質,也才有可能成為一把絕世的小提琴。
這把被帕格尼尼命名為“大炮”的小提琴就幸運地遇上了這樣的機會,它有精良的製作工藝,它又幸運地遇到了偉大的演奏家帕格尼尼。因而,在帕格尼尼活躍在世界音樂界的時間中,“大炮”與帕格尼尼一樣被世人所敬仰和擁戴,人們像崇拜帕格尼尼一樣崇拜“大炮”小提琴。
但是,在帕格尼尼逝世的時候,“大炮”的不幸也開始了。帕格尼尼在逝世之前的遺囑中說,他要把這把陪伴了他一生的小提琴捐獻給自己的故鄉熱那亞市,但是有一個條件是不允許別人再使用它,隻能像一個聖物一樣供人們瞻仰崇拜。
按說,作為一代傑出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是應該知道的,如果不允許再使用它,就等於宣判了它的死刑。因為,所有的音樂器械都是這樣的,如果長期不使用,它就會慢慢腐朽毀壞,它就會逐漸失去作為樂器的功用,僅僅剩下一個沒有任何生命和價值的骨架和軀殼。
開始的時候,熱那亞市的市民是以多麼崇敬的心情迎接這把小提琴!他們相信睹物思人,他們可以在瞻仰小提琴的時候感受到帕格尼尼依然健在的風采。所以,盡管有人出資上千萬美元,他們依然毫不憂鬱地拒絕了。但是,沒有想到的是,在帕格尼尼逝世後不久,紀念館的管理人員就發現“大炮”開始裂紋,開始腐朽了。又過了不久,它第一次散架了。他們請來製琴師修理維護。但是,不久它又散架了。當製琴師又被請來的時候,製琴師搖頭說,不要再修理了,沒有用的,一把再好的小提琴,如果長期不使用,就必然會死掉的。
一把讓帕格尼尼走上世界音樂之巔的小提琴,因為被崇敬,因為被供奉,因為被束之高閣,就這樣被扼殺了。世界在失去了一位偉大音樂家的同時,也失去了一把偉大的絕世的小提琴!
我們曾經失去了多少這樣絕世的小提琴?在29歲就以激情四射的《女神》闖入文壇的郭沫若,即使在民族危亡的年代,依然接連寫出了《屈原》《棠棣之化》等浪漫主義的曠世之作。但是,在建國之後,在被當作文化旗手供奉起來之後,他光芒萬丈的才情消失了。他這個時候還沒有50歲,他豐富的生活閱曆和創作經驗本來正是讓他寫出傑出作品的時候。
還有偉大的戲劇家曹禺。他23歲就創作出了驚世駭俗的《雷雨》,25歲就寫出了偉大的現實主義力作《日出》。還不到30歲的年齡,他就奠定了自己“中國戲劇第一人”的崇高地位。但是,同樣不幸的是,在他40歲以後,在他正當盛年的時候,他也被崇高的光環籠罩起來了,他也成了不幸的“大炮”了。
我們無數傑出的作家、藝術家,正是他們在民間的時候,在他們還沒有被供奉起來的時候,寫出了傑出的作品。但是,又幾乎無一例外地沒有逃脫這樣的命運:他們成名了,就被供奉起來,就被收藏起來,因此也就成了不幸的小提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