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釋譯】
防備十全十美,便容易使鬥誌懈怠;平常司空見慣了的,往往不容易引起懷疑。秘密蘊藏在公開化的事物裏,而不是存在於與公開形式相對立的事物之中。非常公開的事總是隱藏著非常機密的東西。
【計名由來】
本計的計名出自一個傳說。唐貞觀十七年(643)時,唐太宗李世民曾率軍30萬禦駕親征高麗國。相傳這一天,太宗來到漫無邊際的海邊,但見白浪滔天,汪洋一片,便不禁為怎樣才能渡過大海發起愁來了。前部總管張士貴見狀,趕忙召集眾將商議對策,正在大家麵麵相覷、一籌莫展之際,部將薛仁貴想出了一個主意,說道:“皇上擔心大海阻隔,難於征伐高麗,我今有一計,定讓大軍平安渡過大海,取得東征的勝利。”張士貴聽了這話,十分高興,連忙要薛仁貴把他的計策說了出來……
幾天後,張士貴領著薛仁貴一起拜見唐太宗,向太宗稟奏道:“今有一位老人,精通幹海之術,可將海水變幹,定能幫助我軍東征成功。”太宗聽說有此神人,龍顏大悅,立即命張、薛二人帶路,前去會見老人。於是君臣三人,在薛仁貴的引領下,穿過一條帷幕遮蔽的通道,來到一處繡幔錦簾、茵褥鋪地的大廳中,文武百官正在此迎候。太宗召見老人,誇獎了他的法術,並且大擺筵席,召集群臣與老人一道開懷暢飲……過了許久,忽聞風聲四起,濤聲如雷,杯盞盡數傾倒,房屋搖晃。太宗忙詢問緣由,近臣便揭開帷幕讓太宗看,隻見四周大海茫茫,水天一色。
太宗問道:“這是什麼地方?”此時,張士貴、薛仁貴才如實稟奏道:“這是為臣用的‘瞞天過海’之計,得風勢助威,30萬大軍已經渡過大海,就要到達東岸了。”
這就是傳說中薛仁貴用的“瞞天過海”計。這裏所說的“天”,本意指的是天子,所謂“瞞天過海”,是指瞞著天子在不擔驚受怕的情況下,安全地渡過大海。後來,人們把“瞞天過海”作為三十六計中的第一計,這個“天”的含義就非常廣泛了,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它不是指忠心維護的“天子”,而是指應該予以消滅的敵人。
【古今戰例】
賀若弼智取京口之役
隋開皇四年(588年)冬,隋文帝楊堅命晉王楊廣為統帥,大將賀若弼為行軍總管,率軍討伐陳國。隋軍大隊人馬,浩浩蕩蕩,出廣陵、瓜洲,最後來到江北。大將賀若弼一心想要出奇製勝,便盡力掩蓋隋軍渡江的意圖,以麻痹陳國軍隊。他先是組織隋軍在沿江一帶頻繁調防,且每次調防都是張旗列隊,虛張聲勢;同時又派出大批士兵經常沿江打獵,故意做出安營紮寨的姿態。開始,陳軍以為隋軍將至,急忙調兵遣將,準備應戰。後來,見到隋軍隻是調進調出,看不出有渡江的意圖,慢慢地也就習以為常,不那麼在意了。再加上賀若弼還把準備用來渡江的戰船統統隱藏起來,隻在江邊擺一些小船、破船,陳軍看不出隋軍有立即渡江的意圖,戒備心就更加鬆懈了。就這樣,雙方相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第二年春天,賀若弼仔細觀察了陳軍的陣勢和情緒,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便一聲令下,突然揮師渡江。由於陳軍疏於戒備,猝不及防,隋軍一舉攻占了京口,生擒徐州刺史黃恪在內的6000餘人,隨後又乘勝進軍陳國都城建康(今南京),最後滅掉了陳國。這就是賀若弼成功地運用“太陽,太陰”之術所取得的一次戰爭的勝利。
日軍偷襲珍珠港之戰
1941年10月18日,日本軍閥首領東條英機正式登上了首相寶座,而且兼任陸軍大臣、內務大臣,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他上台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極力加快“南侵”步伐。一方麵與德、意兩國簽訂同盟條約;另一方麵則積極籌劃向美國開戰。其進攻的第一個目標就是珍珠港,企圖通過對這個美國在太平洋上最大的軍事基地的集中打擊,使其在軍事上處於被動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