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計 反客為主(1 / 1)

【原文】

乘隙插足,扼其主機,漸之進也。

【釋譯】

借助空隙插足進去,設法扼製它的主力,控製其要害,但這必須要循序漸進。

【計名由來】

本計計名出自何典目前還無統一說法,從現有資料來看,大體有三種可供參考:其一是,據《李衛公問對》載:“臣較量主客之勢,則有變客為主、變主為客之術。”其二是,杜牧注《孫子兵法》載:“我為主,敵為客,則絕其糧道,守其歸路。若我為客,敵為主,則攻其君主。”其三是,《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寫的法正對黃忠講的一段話:“夏侯淵為人輕躁,恃勇少謀。可激勵士卒,拔寨前進,步步為營,誘淵來戰而擒之。此乃‘反客為主’之法。”

從上述三項資料以及前人對本計的按語來看,所謂“反客為主”,從軍事上說,重點包含兩方麵意義:一是對同盟者(包括將要從敵軍中爭取的同盟者)來說,本來是同盟者為“主”,我為“客”,經過計謀的運用,使我軍得以插足其中,並在同盟者中逐漸掌握領導權、支配權,這便是“反客為主”了。二是相對敵軍而言,我方實力不夠,處於被動地位,是為“客”,這就需運用計謀進行鬥爭,使我方逐漸變被動為主動,這也是“反客為主”。

【古今戰例】

唐高祖智鬥李密

隋煬帝大業三年秋,李淵聯結突厥,率兵3萬從太原出發,打著尊立代王的旗號,興起義師,進攻關中。大隊人馬行至賈湖堡處,因遇大雨滂沱,無法行軍,隻得暫時駐紮下來。這時,李淵接到軍報,說是魏公李密領眾數十萬,曆數隋煬帝10大罪狀,布告天下,起兵反隋。李淵聽知這一消息,不禁大吃一驚,便與兒子李世民商量對策。李世民說道:“李密兵多勢大,不宜與之對敵,不如暫且與他聯盟,也可使我軍免除東顧之憂。”李淵同意了李世民的計謀,即命記室溫大雅給李密寫信,希望與其結成同盟,共圖大業。不久便收到了李密的回信。李密信中言詞十分傲慢,雖然表示願意結為同盟,但自稱要當盟主,並要李淵親自去河內締結盟約。李淵父子二人看了李密的回信,心中很是不滿,但迫於實力相差懸殊,隻得忍讓。李淵便對李世民說道:“李密狂妄自大,即便訂了盟約也未必實行,但我們現在正在進軍關中,如果放棄結盟,與他絕交,隻會又增加一個敵人。倒不如暫忍一時,先以卑謙之詞對他大加頌揚,以穩住他的心,這樣就可以利用他為我軍阻住河洛一線,牽製隋軍,使我軍專意西征,豈不是兩全其美?待到我軍平定關中後,便可‘據險養威’,看著他與隋軍鷸蚌相爭,而我軍坐收漁人之利,豈不更好?!”李世民非常讚成父親的計謀,於是便再要溫大雅給李密寫信,大意是說:今天下混亂,亟須有統一之主,您李密功高望重,這統一之主自然非您莫屬。我李淵年事已高,對您誠心擁戴,隻求您登位之後,仍然封我為唐王就行了……李密收到李淵的複信,滿口答應李淵的要求,從此更是狂妄自大。這樣,李淵免除了東顧之憂,便一心揮軍西進了。一路上,攻霍邑、臨汾,直取長安,把13歲的代王侑擁立為皇帝,並且改元義寧。到第二年,隋煬帝被弑,李淵又逼迫代王侑退位,自立為帝,國號為唐。

且說李密自與李淵結盟後,率兵東進,所到之處,攻城掠地,節節勝利,除東都一地被隋將王世充堅守受阻外,其餘如永安、義陽、弋陽、齊郡等地,以及趙、魏以南、江淮以北所有揭竿諸軍都望風歸附。於是,李密繼續強攻東都,與王世充作最後決戰。這時,唐高祖李淵也派李世民、李建成領兵來到東都,名為援兵,實來爭奪地盤。李密進攻,李世民和李建成暗中派兵阻撓,以致東都久攻不下。

俗話說,物極必反。正當李密躊躇滿誌,決心攻下東都自立為王時,卻因他驕傲自大,剛愎自用,不聽賈潤甫、裴仁基與魏征等人的再三忠告,以致接連兩次中了王世充的詭計,於東都城下大敗而逃,數十萬大軍隻剩下兩萬人馬跟隨李密退入關內投奔唐王李淵。當時李密想李淵定會顧念昔日結盟之情和滅隋之功,給自己封以台閣之位,有朝一日自己還能東山再起!可誰知這時已“反客為主”的李淵卻隻封他一個光祿卿的閑職,另外還賜了一個邢國公的空頭爵號,這使得李密大失所望。

且說李密降唐後未得重用,心中很是不滿。這一切,李淵都心中有數,但表麵上卻與李密稱兄道弟,並把舅女獨孤氏嫁給李密為妻。他是想穩住他的心,可這些並不能滿足李密對權利的欲望,沒過多久,他就勾結王伯當起兵反唐,結果被唐將彥師打敗,全軍覆沒,李密、王伯當也都被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