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六計 走為上計(2 / 2)

是年閏五月,陸遜仔細觀察形勢,準備由退卻、防禦轉為進攻。其他將領認為,若要進攻劉備,應當在初來的時候。如今步步退卻,蜀軍已在東吳國境六七百裏內到處設有重兵把守,這時進攻一定不會取勝。陸遜則說:“我軍連續退卻,他們找不到我們的空隙,蜀軍士兵已經很疲憊,士氣低落,又找不到好的計策。因此,現在正是我們用計打敗劉備的時候。”於是,他先派兵攻打劉備一個大營,沒有成功,遂改變戰術,命令士兵每人拿一把茅草,用火攻的方法,襲擊蜀軍。得手後,陸遜便率領全軍人馬同時發起進攻,斬了蜀將張南、馮習及少數民族武裝首領沙摩柯,攻破蜀軍40多個大營,蜀軍將領杜路、劉寧等被迫投降。劉備逃上馬鞍山,將軍隊沿山環列,進行困守。陸遜督促所有將領四麵猛攻,蜀軍全軍潰敗,死傷數以萬計。劉備又連夜逃走,靠著沿途焚燒輜重器械,堵塞山路隘口,才阻住吳軍的追擊,得以逃進白帝城。

陸遜以“走”為上計,實施戰略退卻,等待時機,轉入反攻,大獲全勝;劉備兵敗彝陵,也是以“走”才保住了性命。

四渡赤水出奇兵

遵義會議後,毛澤東打算率領紅一方麵軍北渡長江,與紅四方麵軍會合。1935年1月19日,3萬餘中央紅軍從遵義出發,揮師北上,向川黔邊境的赤水前進。

當時的情況是敵眾我寡,形勢極其險惡。蔣介石糾集40萬兵力圍追堵截,妄圖把紅軍消滅在川、黔、滇3省交界地區。紅軍能否跳出國民黨軍隊的包圍圈,關係到中國革命的生死存亡。在這關鍵時刻,毛澤東高瞻遠矚,作出了正確決策:主動撤退,改變原進軍路線,避實就虛,迷惑敵人,牽製敵軍,乘隙脫離險境。在毛澤東的指揮下,紅軍不是被動地“為走而走”,而是邊走邊打,化被動為主動,伺機打擊敵人。1月29日,紅軍由土城一帶一渡赤水,準備渡過長江與四方麵軍會合。此時,蔣介石急忙調來劉湘36個團,以及薛嶽、周渾元的湘、黔、滇軍9個師從東南、西南方向緊逼紅軍,再次對紅軍形成大包圍。

毛澤東分析當時的敵情,決定暫時改變北渡長江的計劃,而率紅軍西進,抵達敵人防禦空虛的雲南省紮西一帶,成功地把敵人甩到後麵,“走”出了重圍。

待蔣介石發覺後,派兵急速追趕而來,毛澤東又從紮西揮戈東指,殺他一個“回馬槍”,於2月18~21日在太平渡、二郎渡二渡赤水河,又一次甩掉了敵人的追擊。

蔣介石尾追不成,惱羞成怒,采用“圍剿”的方法,妄圖把紅軍圍困在遵義、鴨溪地區消滅掉。毛澤東又率領部隊三渡赤水,突然大規模地向東突擊,從川南折回貴州,並於3月21~22日,四渡赤水,把敵人的重兵甩在赤水河西岸。繼而,紅軍強渡烏江,再一次甩開敵人,跳出包圍圈,大踏步由黔南向雲南前進。

四渡赤水,東突西走,邊走邊打,既打擊了敵人,又保存了革命力量,表現出毛澤東善用“走為上”計謀的智慧和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