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全師避敵。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釋譯】
全軍後退,以避開強敵,這種退卻跟軍隊駐紮在左邊或右邊這種正常用兵之法並不相悖。
【計名由來】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源自《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檀公指南朝名將檀道濟,相傳有《檀公三十六計》,但未見刊本。
此外,我國古代其他兵法中也有論述。《淮南子·兵略訓》:“實則鬥,虛則走。”實是指力量強大,虛是指寡不敵眾。也是強調在沒有把握取勝時,不妨使用一個“走”字。我國另一部兵書《兵法圓機·利》也有“避而有所全,則避也”,避,指主動回避,撤退;全,是保全。意思是說,如果撤退能保全力量,就應該撤退。《吳子·料敵》也說:“凡此不如敵人,避之勿疑;所謂見可而進,知難而退也。”
由此可見: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是指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為保存實力而主動撤退。所謂上計,不是說“走”在三十六計中是最好的,而是說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我方通常會有幾種選擇:一、求和;二、投降;三、死拚;四、撤退——四種選擇中,前三種是完全沒有出路的,隻能導致徹底的失敗,唯有第四種——撤退,可以保存實力,以圖卷土重來,這才是最好的抉擇。因此說,“走”為上計。
【古今戰例】
彝陵之戰退為攻
三國時期,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年)正月至六月,東吳大將陸遜率軍與劉備率領的蜀軍相峙於責道猇亭(今湖北宜都縣西北)。當時,漢主劉備舉軍東下,銳氣正盛,且乘高守險,難以抵禦。
陸遜主張實施退卻戰略,“獎勵將士,廣施方略,以靜製動”。而陸遜的部下多是東吳的功臣宿將或王室貴戚,他們自命不凡,自恃功高,對陸遜這位年輕的統帥既不服氣,又不尊重。對於陸遜實施的退卻計劃更是很不理解,認為這是陸遜怯懦無能的表現。
這時,劉備命令軍隊從巫峽建平起到彝陵700裏間,接連設營,以馮習為大都督,張南為前部都督。從正月到五月,與東吳相持不下。劉備力求速戰速決,於是派吳班帶領數千人在平地立營,想以此引誘吳軍出戰。陸遜非但拒不出戰,反而連續退卻700裏。任憑蜀軍百般討戰,他也堅持守而不攻,並勸告眾將說:“吳班討戰,其中必有詭計,我們姑且再觀望一下吧!”
劉備見誘敵之計不成,隻好撤出埋伏在山穀中的8000伏兵。這時,陸遜上書孫權說:“彝陵這個要害地方,是東吳的重要關口,易攻難守,一旦失去,連荊州也難以保住。所以,今天我們爭奪這個戰略要地,定要一舉成功,一勞永逸。開始時,我顧慮到劉備水陸大軍也會同時前來,那樣,我們勢必要分兵抵抗。現在,他拋棄水軍,單用陸戰,又在700裏內,到處結營,分散兵力。可見,劉備這一布置對我軍十分有利,所以,您可以放心了,不必再為攻打劉備的事而憂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