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五計 連環計(1 / 1)

【原文】

將多兵眾,不可以敵,使其自累,以殺其勢。在師中吉,承天寵也。

【釋譯】

敵方兵多將廣、力量強大之時,我方萬不可與之硬拚,應當施以計謀使他們自我牽製,借以削弱它的強勢。將帥若能巧妙地運用計謀,克敵製勝就如有天神相助一般。

【計名由來】

本計名源於《元曲選》中《錦雲堂暗定連環計》雜劇。《三國演義》第八回也有《王司徒巧使連環計》。《兵法圓機·迭》說:“大凡用計者,非一計之可孤行……百計迭出,算無遺策,雖智將強敵,可立製也。”認為采用兩個以上的計謀,環環相扣,周密無遺地作好決策,那麼即使智謀再高、力量再強的敵人都會被製服。在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中,劉備的謀士龐統詐降曹營,而後慫恿曹操把戰船用鐵索連接起來,表麵上是幫助魏軍克服不習慣於水上作戰的弱點,實際上是讓這些船隻在遭到火攻時無法逃脫。後來周瑜又用苦肉計派黃蓋詐降,火燒赤壁,這一個個計謀的套用,成為完整的謀略鏈條,從而顯示了連環計的鮮明特色。

一般地說,連環計不管是兩計相扣還是多個計謀相配合,其目的無非有兩個:一個是讓敵人自相鉗製;一個是更有效地攻擊敵人。二者相輔相成,就能達到用兵如神的境地了。

【古今戰例】

救魯國子貢巧施連環計

公元前484年,齊國的右相陳恒企圖操縱國政,但又害怕朝中大臣國書、高無平從中作梗,便向齊簡公建議,派國書等幾位大臣領兵攻打魯國,理由是魯國曾與吳國一道攻打過齊國,應該報仇雪恨。齊簡公采納了陳恒的建議,派國書為大將,帶領高無平等大臣率領兵車千乘來到汶水之濱紮營。

孔子聽到消息大驚,忙對他的幾個學生說:“魯國是我們的父母之邦,現在有難,我們不可以坐視不救,有誰能製止齊軍攻打魯國呢?”孔子話音剛落,子貢便自告奮勇,說他有辦法解除魯國麵臨的危險。

子貢先到齊國拜見右相陳恒,他對陳恒說道:“魯國城低牆薄,護城河狹而淺,國君懦弱,大臣無能,軍隊不善於打仗,是個易於征伐的國家。而吳國城高牆厚,護城河寬而深,兵多將廣,則是個比較難征伐的國家啊!”陳恒聽後,很生氣,認為子貢在戲弄他。子貢便讓陳恒屏退左右,悄悄地對他說:“據我觀察,相國與大臣國書、高無平有些不和。國書與高無平率軍進攻衰弱的魯國,一定能取勝;取勝的功勞自然屬於國書與高無平,這些人的權勢將會不斷加強,而相國您便會因此而麵臨困境了。因此,假如您能設法使國書、高無平率兵攻打吳國,他二人勢必遭到失敗,那樣國書與高無平將麵臨困境,這對於相國您掌握大權可是很有利的啊!”

陳恒聽了子貢的話,很是高興,但考慮到齊軍已開到汶水,忽然又掉頭去打吳國,別人肯定會懷疑他的動機,所以有些猶豫不決。

子貢了解陳恒的思想顧慮,便又對陳恒說:“隻要您能叫他們按兵不動,我便立即到吳國去說服吳王來救魯伐齊,這樣,齊國就有充足的理由攻打吳國了。”陳恒同意了子貢的主意,以聽說吳國即將出兵攻齊為由,叫國書暫不攻魯。

子貢日夜兼程趕到吳國,對吳王夫差說:“上次吳國和魯國聯合攻齊,如今齊國人為了報仇,已屯兵汶水之上,準備先攻打魯國,再攻打吳國。大王您何不先發製人,興兵伐齊救魯?以吳國的強大,定能打敗齊國,這樣也可以使魯國今後聽命於吳國。”夫差說:“上次打敗齊軍後,齊國表示歸順吳國,但卻一直不來朝貢,我正要向他興師問罪呢!但我聽說越國也有侵犯吳國的野心,我準備先去攻打越國,再進兵齊國。”

聽了夫差的話,子貢表示自己願意去說服越王,讓越王親自率軍跟隨夫差攻齊。夫差高興地答應了。

子貢來到越國,告訴勾踐說:“夫差懷疑越國要攻打吳國,因此很快就要興兵伐越了。”勾踐聽了很著急。子貢便獻計說:“您可親自率領一支軍隊,跟隨吳王攻打齊國,這樣就可以消除吳國對越國的懷疑,將來如果吳國戰敗,力量就會削弱;若吳軍戰勝,一定會與強大的晉國爭霸,那麼他的後方必然空虛,越國便可以乘虛而入。”勾踐十分讚成子貢的主意,過了幾天便派文種向吳王獻寶劍、精甲等禮物,表示越王將親率3000軍士隨吳伐齊。吳王很高興。子貢又說服吳王,隻要能讓越軍參戰就行,而越王勾踐則不必親征。

接著,子貢辭別吳王,又趕往晉國,對晉王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吳軍正要攻打齊國,如果吳國取勝,吳王一定會和晉國爭霸,晉國應有所準備……”

等子貢回到魯國,吳軍已打敗齊國。不久,吳王又率大軍北上伐晉。這時,越王勾踐便乘機攻占了吳國都城。

子貢的一番攻心遊說,設置了一個使齊、吳、越、晉等國互相牽製的連環巧計,使魯國不僅躲過了齊軍的攻伐,又免受吳國的挾製,從而成功地挽救魯國於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