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生的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是完全陌生的,但是天生的好奇心,使他對所看到的東西都充滿了興趣,等漸漸長大有了動手能力之後,他就會模仿身邊人的各種行為,凡事都希望自己能親自去嚐試。特別是孩子兩三歲的時候,更是精力旺盛的年齡段,他對任何活動都樂此不疲,總是要求父母讓他做這做那。但是很多父母都會斷然拒絕孩子的這些請求,這是不正確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拒絕實際給孩子傳達了“你不行,你做不好”的信息,如果孩子長期都接受到這樣的信息,他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漸漸對自己失去信心,這樣的後果是很可怕的!
很多父母都一致認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教給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知識和生活技能,他們認為這才是孩子將來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然而,很少有人去重視孩子人格的培養,孩子不僅要有健康的身體、卓越的才能,還要有健全的人格,這樣才會有一個完整的人生。還有父母認為,隻要擁有了足夠的知識和才能,孩子就自然會充滿自信,也就是說他們的觀點是:信心是靠才能和知識帶來的。這種觀點也不是完全正確的。雖然卓越的才能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自信心,但是他不會理解信心也是可以培養出來的。
一個人要在這個社會上立足,要想得到幸福的生活,除了要自己本身的能力作為基礎之外,還必須要有足夠的信心,信心可以說是一個人戰勝一切困難的重要武器。
有的孩子成績優異,但是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卻顯得膽小怕事,或者在遇到實際的困難之後就會失去冷靜,不能理智地處理突發狀況,他們所學的知識和技能也完全發揮不了作用。
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孩子缺少自信。孩子缺乏自信,父母是有很大責任的。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人格的培養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卡爾·威特建議父母應該用心去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小卡爾·威特3歲時,有一天他主動要求洗碗,被母親當場拒絕了。在她看來,一個3歲的孩子肯定是無法完成這個工作的,因此母親的拒絕似乎也合乎情理,但是小卡爾·威特卻為此一直生悶氣。
等卡爾·威特回到家,聽妻子講述了這件事之後,就立即對妻子說:“親愛的,你錯過了一個讓孩子鍛煉自己的好機會,你這樣做也許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說不定他正在怨恨自己呢。他認為自己非常沒用,連這件事都無法做好。”
妻子馬上明白了他的意思,說:“你說的對,雖然洗碗這件事對於一個3歲的孩子來說還是太困難,但是即使他弄髒衣服、摔碎盤子,也沒有關係。”
“對,就是這樣。孩子一旦認識到自己有能力做事,他就會感到很自豪感。當他得到我們的肯定之後,他就會更積極主動地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後來,夫妻倆達成了協議,下次洗碗的時候,母親主動把洗碗的工作交給了小卡爾·威特。雖然小卡爾·威特洗的碗跟沒洗差不多,但是看著他認真投入的模樣,母親說:“就算是我幫他重新洗了一次,覺得自己再辛苦也值得。”對於小卡爾·威特的第一次洗碗,父母給予了他重重的誇獎,然後接著第二次、第三次,小卡爾·威特一次比一次做得好,後來甚至都不用母親再去重新洗碗了。
對於有些事情,孩子還處於摸索狀態中,但是值得高興的是他願意去嚐試,他跟在大人後邊,極力地模仿大人的行為,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非常想學會大人能做的事情,這促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去挑戰自己的極限,這則是培養孩子自信心的最佳時刻,父母應該抓住時機,一件小小的事情可能產生巨大的影響。但是很多父母不懂得抓住這樣的機會,他們隻是輕輕地說一聲“不行”就拒絕了孩子的請求。他們拒絕的原因是什麼呢?
第一,認為孩子年紀還小,根本無法做任何事情,而且肯定會把事情搞砸。他們總是認為孩子一定要到了某一個年齡才能做事,他們總是指出孩子的過錯:“怎麼能這樣做?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的確,孩子剛剛學會自己動手做事情,肯定不可能一開始就把事情做得完美,就連成人也不能保證自己能在第一次就完美地完成任務。孩子正處於積極學習的階段,他模仿大人的能力,再加上自身的學習能力,是很容易學會做事的。父母千萬不要小看孩子的學習能力,隻要得到父母有力的幫助,多試幾次他就可以把事情做得很成功。如果父母總是以年齡為借口,那麼孩子就永遠得不到嚐試的機會,父母也沒有培養孩子自信心的機會。孩子得不到父母的認可,就等於得不到父母的信任,長此以往他也會認為自己真的是個無能的人,然後對自己漸漸地失去自信心,再也不會去做任何嚐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