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父母包辦了孩子所有的事情,但卻自認為這就是對孩子的愛。其實,這不是愛,過度的溺愛會毀了孩子的前途。當孩子認為他可以自己動手的時候,就會請求父母把一些事情交給他們自己做,比如學會吃飯的孩子總是想要自己去拿餐具,或者穿衣服的時候想自己扣紐扣,但是父母總是直接拒絕孩子的請求,忽視了他的內心想法。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讓孩子錯過了最佳的鍛煉時期,長期下去,孩子到最後還是學不會一些基本的技能,養成依賴他人的習慣,沒有一點信心來麵對今後的生活。

第三,父母總是不停地打擊孩子,希望孩子放棄。每一位父母都應該知道,培養孩子自信心的最好辦法就是鼓勵孩子去大膽地嚐試。但是,有的父母對孩子總是過於嚴肅,對於孩子的一些行為,開始他們並不反對,等到孩子嚐試了失敗之後,就采取嘲笑和打擊的形式逼迫孩子放棄。他們從不給予孩子獎賞和鼓勵,其實鼓勵也是一種幫助孩子培養自信心的重要途徑。

如果當時卡爾·威特堅決拒絕了小卡爾·威特要洗碗的要求,那麼也許到現在他仍然不會洗碗,而且一定不會再想學做這件事。或者在小卡爾·威特第一次洗碗的時候,卡爾·威特夫婦就在旁邊不停地勸阻:“停下來吧,孩子,你會把盤子打碎的!”這樣做雖然保住了盤子,但是孩子的自信心卻受到了打擊。

當孩子因為積極嚐試而失敗的時候,父母自己要有足夠的信心,幫助孩子去克服心理障礙,幫他們重新找回自信。因為,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建立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之上的。

在小卡爾·威特很小的時候,他不會自己穿衣服,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最困難的就是扣紐扣,但是母親堅持讓他自己做這件事。有一次他把扣子扣錯了,費了很大的力氣也沒能把扣錯的扣子解開,正確扣上扣子,直到最後他失去了耐心,坐在那等著母親去幫助他,當然母親會幫助他。最後小卡爾·威特幹脆自己再不去做這件事了,總是等著母親去幫他,他知道最後總是會如願以償的。

不過母親並沒有這樣做,她總是在旁邊不停地鼓勵小卡爾·威特自己動手。隻要兒子稍稍有點進步,她就會毫不掩飾地誇獎孩子。這樣一來,沒過多久小卡爾·威特就學會了自己穿衣服,連紐扣都能一顆一顆地扣好。

對於扣紐扣這樣的事,很多父母會做出不同的選擇。隻要孩子一出現麻煩,尋求大人的幫助,父母總是會選擇幫助他,同時還會不停地責罵他:“你這個笨蛋!怎麼還是學不會,看人家某某就比你聰明很多!”家長的言語無形中會讓孩子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很笨。而父母永遠都是無所不能,孩子覺得自己卻隻能不停地麻煩別人,慢慢地,他開始接受父母的幫助,也認為自己是個十足的笨蛋。最後,孩子依然不會自己穿衣服,就連最開始學會的東西也完全忘記。家長無限製的幫忙,無形當中使孩子養成了惰性。

幫助孩子重建信心,其實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作為父母關鍵是要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父母要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辦法來培養孩子的信心。隻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鼓勵孩子,幫助孩子重新找回自信,讓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以及自己的錯誤,而不是常常懷疑自己的能力和價值。

鼓勵孩子可以幫助孩子恢複自信,但是這樣做也是要講究方式的。有的父母對事情本身還沒有弄清,就強迫孩子按照他們的意見去實行,一開始就讓孩子學習一些複雜的技能和深澀的道理,而難度太大的學習一般都會遭遇多次失敗,這樣會打擊孩子的信心,結果導致孩子學習出現倒退。因為父母並沒有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教育孩子,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把知識點分解成不同的部分,由易到難讓孩子去學習,去接受和理解,直到完全接受,這是最有效、最節約時間的方法。

不管是多麼麻煩、多麼困難的事,隻要從最簡單的開始學習,孩子容易接受,也容易學會,這不僅是技能的訓練,更重要的是對自信心的培養,隻要孩子在進步,父母就不要吝嗇讚美之詞。

卡爾·威特教育理念:

自信是成功者最重要的心理素質之一,但它並非與生俱來,必須由家長對孩子從小加以正確引導,使孩子逐漸學會相信自己。所以,父母不要勉強孩子做他不能勝任的事。孩子的自信心大半來源於做事成功。讓孩子做太難的事,可能摧毀孩子的自信心。與此同時,父母一定不要吝惜你的讚美和鼓勵,經常鼓勵孩子,使其獲得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