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道德判斷力(1 / 2)

孩子在幼年時期還沒有形成道德判斷能力,也不可能有意地做出什麼道德行為。孩子們的道德行為和道德判斷是在掌握語言以後逐步產生的。當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良好行為的時候,父母就應該表現出愉快的表情,並且用“好”“乖”這些詞表揚孩子;當孩子做出不良的行為的時候,父母就應該表現出不愉快的表情,並且用“不好”“不乖”這些詞給予批評。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逐漸養成一定的道德習慣,以後再遇到類似的場合,孩子就能不加遲疑地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為來,而對於不合道德要求的行為,孩子則會采取一種否定的態度。

孩子在嬰幼兒時期的道德判斷是在與成人交往的過程中逐步學會的,他們還不可能掌握抽象的道德原則,父母隻能用簡單明了且具體的事例來使孩子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孩子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也是不穩定的,經常需要成人加以鼓勵和督促,但是孩子正處在人生的啟蒙階段,模仿性強,辨別能力差,可塑性較強,既容易接受好的影響,也容易形成壞的習慣。

很多父母認為所謂教育就是學習知識,他們認為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孩子在學校和老師那裏所接受到的教育;他們認為隻要把孩子送進了學校就完成了作為父母的責任和義務。這樣的看法是極其片麵和膚淺的,孩子的教育並不僅僅限於書本上的知識,而是應該包括一切的生存技能和生活能力。

如果一個孩子隻是掌握了書本上的各種知識,而不會任何一種生活技能的話,他就無法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如果一個人無法獨立地在這個社會上生存下去,那麼父母對他的教育就是失敗的。這樣的孩子也隻不過是一個讀死書的書呆子,或者是一個機械的知識庫罷了。

卡爾·威特有一位朋友在當地一所學校擔任曆史老師,但是卡爾·威特認為他是一個能夠背誦出曆史年代和曆史事件的“老古板”。

卡爾·威特認為一個對於曆史學稍有研究的人,就應該能夠對一些曆史事件作出他自己的理解和判斷,而不是按照書本上的記載死記硬背。這樣的曆史學家有什麼用呢?學生們學習曆史就是為了參照曆史反思現代,但是像他這樣的老師卻無法給學生們傳授這些具有價值的知識,教出來的學生也無非隻會死記硬背,生搬硬套。

雖然從小卡爾·威特一出生卡爾·威特就開始對他進行教育,教授他各種知識,培養他各種良好的習慣,但是他一直認為一個人具有正確的判斷能力和分析能力是最重要的,所以,卡爾·威特把這作為培養小卡爾·威特的首要條件。一個人隻有具備了正確的判斷能力和分辨能力,才能更好地運用他自身的才能,與人的交際也才會更加和諧。

有一次,主教來到卡爾·威特家做客,夫婦倆熱情地招待了他,並熱情地讓他留宿。晚飯之後,卡爾·威特就讓仆人給主教大人安排住宿,雖然當時卡爾·威特家不是很富有,但還是力求做到房間樸素整潔。卡爾·威特親自帶主教去客房休息。

“主教大人,今晚就在我家休息吧!我們為你準備了房間。”

主教很禮貌地拒絕了卡爾·威特的邀請,執意要到市長家裏去住宿,卡爾·威特已經完全明白了主教的意思,可是小卡爾·威特還是很熱情地挽留:“主教大人,就在我們家休息吧!我們全家人都很歡迎你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