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世界之謎
地球有71%的表麵是海洋,遼闊的海洋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海洋是水循環的起始點,又是歸宿點,它對於調節氣候有巨大的作用;海洋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生物、礦產資源和廉價的運輸,是人類的一個巨大的能源寶庫。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對海洋的了解正日益深入,但神秘的海洋總以其博大幽深,吸引著人們對它的思索。在此,僅就海底地貌及其地質活動,談談幾個未解之謎。
太平洋洋脊偏側之謎從全球海底地貌圖中可以看到,海底地貌最顯著的特點是連綿不斷的洋脊縱橫貫通四大洋。根據海底擴張假說,洋脊兩側的擴張應是平衡的,大洋洋脊應位於大洋中央,但太平洋洋脊亦不在太平洋中央,而偏側於太平洋的東南部,並在加利福尼亞半島伸入了北美大陸西側。顯然,從加利福尼亞半島至阿拉斯加這一段的火山、地震、山係等,難以用海底擴張假說解釋其成因。那麼,太平洋洋脊為什麼偏側一方?北美西部沿岸的山係、火山、地震等又是怎樣形成的?這是有待進一步探索的問題。
西太平洋洋底地貌複雜之謎由於太平洋洋脊偏側於東南方,在太平洋東部形成了擴張性的海底地殼:東太平洋海隆。但在太平洋中西部廣闊的洋底,地貌複雜,存在著一係列的島弧、海溝、洋底火山山脈和被洋底山脈、島弧分隔成的較小的洋盆等,看來並不完全像是由海底擴張所產生的洋底地貌,而更像是古泛大洋洋底的一部分。因為海底擴張所形成的地貌,除了海溝、島弧、沿岸山脈外,大部分應是較為平坦的、從洋脊到海溝一定傾斜的海隆地貌。雖然有人試圖對此作出解釋,但未有較公認、一致的看法。
北冰洋的海底擴張是否仍在繼續北冰洋是四大洋中最小的,又存在廣闊的大陸架,有人把它看成是大西洋的一部分,即大西洋北部的一個巨大的“地中海”。雖然北冰洋也存在大洋中脊:北冰洋中脊(南森海嶺),但在整個北冰洋地區,火山、地震活動是很微弱的。本人曾作過統計:從1900~1980年間,北緯70°以北隻發生了40次6級以上的地震,一般認為是北極厚厚的冰蓋阻止了地震的發生,本人認為至少還有一個原因不能忽視,地球自轉產生的偏向赤道的離心力會使地球內部的能量向中、低緯度轉移,從而削弱了兩極地區的活動。而在南緯70°以南的地區,從1900~1980年也隻記錄到一次6級以上的地震。一般地說,任何快速自轉的天體,其兩極地區的活動均會受到削弱,太陽黑子活動主要發生在南北緯35°之間,亦可能與其快速自轉有關。地球作為一個快速自轉的天體,北冰洋的地震和海底擴張活動就不能不受到影響,從其地震、麵積、無深海溝等情況判斷,北冰洋的海底擴張即使沒有停止,也是非常微弱的。
阿留申島弧之謎阿留申島弧是地震頻繁的地區之一,令人感興趣的是:阿留申島弧向南彎曲,這種形狀似乎顯示有一種自北向南的力推動形成的,如史前冰川的推動等,另外,阿留申島孤南側的深海溝表明,太平洋的海底擴張對其它的作用是向北推進的,但從太平洋洋脊位置來看,太平洋洋脊伸入到北美大陸,南北向偏東分布,其擴張方向應是向西偏北,而不應向北,那麼,阿留申海溝是如何形成的呢?
無震海嶺與大陸平靜山係的形成一般認為大洋中脊是大洋地殼的誕生處,大陸邊緣的山脈是海底擴張運動的結果,它們的成因可得到較完美的解釋。但在各大洋中,還存在著許多無震海嶺,它們與大陸內部的一些平靜、古老的山係一樣,仍未得到較為公認的解釋。美國有人提出所謂“熱點說”,試圖解釋無震海嶺的形成,他們認為熱點處火山活動的源地固定於板塊之下的地慢深處,當板塊移過熱點上麵時,隨著熱點處岩漿不斷噴發形成火山,就可以形成一列沿著板塊運動方向的火山脊或火山鏈,即無震海嶺。
南北半球地震不均衡本人曾對南北半球發生在1900年至1980年間6級及6級以上共7936次的地震作過統計,結果發現南北半球發生地震的次數是不均衡的:北半球共發生了4634次,南半球隻發生了3277次,赤道發生了25次,北半球比南半球多四成以上。縱觀世界火山、溫泉分布圖,亦可發現,北半球要比南半球多,這是什麼原因?由於南北半球海陸分布的不均衡特征,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海陸分布情況可能影響到地球內能的釋放。我們知道,溫泉、火山、地震都是地球釋放內能的方式,來自地熱流的研究給我們這樣的啟示:地熱流是地球內能釋放的最基本的形式,地球的內能通過地熱流連續不斷地經由地殼釋放出來,地殼是地球內能釋放的最主要障礙,由地殼均衡假說可知,大陸地殼遠厚於大洋地殼,又據有關資料顯示,大陸地殼的平均厚度為35千米,海洋地殼厚度僅為6千米。不難想象,地球的內能通過大陸地殼要比通過海洋地殼困難得多。由於北半球大陸板塊麵積比南半球要大,而南半球的大洋板塊麵積比北半球的要大,因此,北半球的內能更多地受阻於大陸板塊,通過地熱流釋放出來的內能就要比南半球少一些,這些受阻的內能在大陸板塊下麵積聚,並在地球自轉的作用下向中低緯轉移,當這些能量積聚到一定的程度,就可能衝破地殼,在一些地殼較薄弱的地帶(如板塊邊緣)以火山、地震等形式釋放出來。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南北半球各自釋放的總內能應趨於均衡,即北半球通過地熱流、溫泉、火山、地震等形式釋放出來的內能近似等於南半球通過地熱流、溫泉、火山、地震等形式釋放出來的內能。由於北半球通過地熱流釋放的內能要比南半球少,其累積的能量就通過火山、地震、地熱活動釋放出來。這就是北半球為什麼比南半球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我把這個推論稱為南北半球內能釋放均衡假說。
“海底人”之謎
有一種觀點認為,“海底人”既能在“空氣的海洋”裏生存,又能在“海洋的空氣”裏生存,是史前人類的另一分支,理由是:人類起源於海洋,現代人類的許多習慣及器官明顯地保留著這方麵的痕跡,例如喜食鹽、會遊泳、愛吃魚等。這些特征是陸上其他哺乳動物不具備的。
俄羅斯學者魯德尼茨基認為,這個大膽的假設很有道理。假如我們能把海洋神秘閃光的持續時間和間隔時間記錄下來,也許現代化的電子計算機能把“海底人”以閃光信號的方式向我們大陸人類發出的信息破譯出來。
第二種觀點認為,“海底人”不是人類的另一分支,很可能是棲身於水下的特異外星人,理由是這些生物的智慧和科技水平遠遠超過了人類。但是這種假設太離奇,沒有得到多數科學家的認可。
越來越多的海底怪物讓人疑惑,這些怪物是人類從海洋裏爬上來後還有一個支脈留在海洋深處?還是來自外星的文明?
1938年,在東歐波羅的海東岸的愛沙尼亞朱明達海灘上,一群趕海的人發現一個從沒見過的奇異動物:它嘴部很像鴨嘴,胸部卻像雞胸,圓形頭部有點像蛤蟆。當這“蛤蟆人”發現有人跟蹤它時,便一溜煙跳進波羅的海,速度極快,幾乎看不到手在加勒比海海域捕到11條鯊魚,其中有一條虎鯊長18.3米,當漁民解剖這條虎鯊時,在它的胃裏發現了一副異常奇怪的骸骨,骸骨上身三分之一像成年人的骨骼,但從骨盆開始卻是一條大魚的骨骼。當時漁民將之轉交警方,經過驗屍官檢驗,結果證實是一種半人半魚的生物。它的雙腳,但卻在沙灘上留下碩大的蛤蟆掌印。
1958年,美國國家海洋學會的羅坦博士使用水下照相機,在大西洋4000多米深的海底,拍攝到了一些類似人但卻不是人的足跡。
1988年,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比維市郊的沼澤地裏,人們又發現了一種半人半,有的會長出鰓,這不禁使我們思考:人類會長鰓嗎?基因學者認為,人類是從有鰓動物進化而來的,在了解了人類基因組和魚類基因組的基礎上,讓人長出鰓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獸的“蜥蜴人”。“蜥蜴人”身高2米左右,有一對很大的紅眼睛,全身披滿綠色的鱗甲,每隻手僅有3根手指,直立行走,奔跑起來比汽車還快,能在沼澤裏行走自如,人們想盡各種辦法希望捉住它,但都沒能如願。隨著科技的進步,世界各地常有這樣類似“海底人”的目擊報告。
英國的《太陽報》曾報道,1962年曾發生過一起科學家活捉小人魚的事件。前蘇聯列寧科學院維諾葛雷德博士講述了經過:當時,一艘載有科學家和軍事專家的探測船,在古巴外海捕獲了一個能講人語的小人魚,皮膚呈鱗狀,有鰓,頭似人,尾似魚。小人魚稱自己來自亞特蘭蒂斯市,還告訴研究人員在幾百萬年前,亞特蘭蒂斯大陸橫跨非洲和南美,後來沉入海底……後來小人魚被送往黑海一處秘密研究機構,供科學家們深入研究。
無獨有偶,最近美國兩名職業捕鯊高
對於這副奇特的骸骨,警方又請專家進一步研究,並將資料輸入電腦,根據骨骼形狀繪製出了美人魚。參加這項工作的埃毀斯度博士說,從他們所掌握的證據來看,美人魚並不是傳說或虛構出來的生物,而是世界上確實存在的一種生物。
在神秘莫測的大西洋底,生活著一種奇特的人類,他們修建了金碧輝煌的海底城市,創造了輝煌的曆史,無憂無慮地和海底的生物一起生活著。忽然某天,有些海底人感到孤獨時,便好奇地浮出海麵,混入陸上的人類之中,於是,一係列有趣的事情發生了……讀過科幻小說《大西洋底來的人》的讀者對這些故事都不會陌生,也許許多讀者都會問:大洋底下真的生活著另一種人類嗎?
對於這個問題,目前尚無法給予明確回答,畢竟我們生活在這個巨大的星球上,而人類目前的認識水平還極有限,還有許許多多我們尚未認識的事物。雖然現在還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海底生活著某種人類,但是,有關海底有人生活的傳聞卻不斷,而且說得有鼻子有眼,令人驚訝無比。
1.神秘的“海底人”
據說,1938年在愛沙尼亞的朱明達海灘上,一群漁民發現了一個從來沒有見過的怪異人類:他的嘴像鴨子嘴一樣扁平,而胸部卻像蛤蟆,後來人們叫他為“蛤蟆”。當“蛤蟆”看到一大群人在追趕他時,便飛快地奔跑著跳進波羅的海。據當時在場的漁民說,他跑得很快,追在後麵的人都無法看清他的雙腳,後來發現他留在沙灘上的腳印,就像碩大無比的蛤掌。
1968年,美國邁阿密城水下攝影師穆尼說,他在海底看到過一個怪人:他臉部像猴子,看上去似有鰓囊,兩眼像人但沒有長睫毛,而且比人眼要大;兩條前肢也像猴,但長滿了光亮的鱗片,腳掌像鴨蹼。他說當時怪物死死地盯著他,嚇得他心驚膽顫,但怪物最後並沒有攻擊他,而是突然轉身打開腳部的推進器飛快地遊走了。穆尼說:“我當時清楚地看到它足底有五個爪子,但我來不及把它拍下來,真是個大遺憾!”
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期,又有人傳聞在美國南卡裏來納州比維市聞的沼澤地中有怪物出沒。目擊者說,這種半人半獸的“蜥蜴人”身高近二米,長著一雙大眼睛,全身披滿厚厚的綠色鱗甲,每隻手僅有三個指頭。它直立著行走,力大無比,能輕而易舉地掀翻汽車。它能在水澤裏行走如飛,因此人們無法抓住它。許多人據此猜測這怪物可能就是爬上岸的海底人。
傳說中出沒的怪物是不是真的屬於另一種人類,它們是不是來自海底,我們暫且不論。令人吃驚的是,據說海中也經常有一些不明潛水船,它神出鬼沒,性能先進,令人難以置
2.出沒海中的幽靈潛艇
最早發現不明潛水物是在1902年。報道說,英國貨輪伏特·蘇爾瑞貝利號在非洲西海岸的幾內亞海灣航行時,船員發現了一個半沉半浮在水中的巨大怪物。在探照燈的照射下,船員清楚地看到那個怪物由稍帶圓形的金屬構成,中央部分寬約30米,長約200米,外形很像今天的航天飛機。它在燈光中不聲不響地潛入水中而無影無蹤。
20世紀50年代末期又傳說阿根廷和美國沿海也出現了“幽靈潛艇”。
據說在阿根廷奴埃保海峽,有人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雪茄形金屬物體正在水下航行。兩個星期後,阿根廷海軍探測到這艘幽靈船的不明潛水物並用魚雷進行攻擊,但攻擊結果未明。在海灣被封鎖後,這艘不明潛水艇便銷聲匿跡了。
又有消息說,1963年美國海軍在波多黎各東南海域進行軍事演習時,發現了一艘不明潛水艇,它隻有一隻螺旋漿,卻能以280千米/小時的高速在深達9千米的海底航行。美國軍艦和潛艇盡力追趕它,卻無法趕上。這艘幽靈潛艇的性能令人咋舌,因為即使目前人類最先進的潛水器也隻能下潛到水下6千米左右,在水中的時速不會超過95千米。
到了20世紀70年代,傳聞幽靈潛艇又在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海域不斷出現,它潛入挪威、瑞典等國家的一些軍港。開始時,北約集團認為是前蘇聯的偵察潛艇,後經美國情報分析人員認真研究,否認了這種說法。報紙報道說,1973年幽靈潛艇在挪威的感恩克斯納灣露麵。當時北約和挪威等國海軍在舉行大規模聯合軍事演習,對這艘膽大妄為的潛艇,聯合艦隊極為惱火,決定發動攻擊。數十艘艦艇同時向不明潛水艇開火,但它在槍林彈雨中出入,如入無人之境,就連海軍發射的三枚極先進的“殺手魚雷”也無一擊中目標。當這艘幽靈潛艇突然浮出海麵時,所有艦艇上的電子裝置竟同時發生故障,通訊中斷,雷達、聲納係統也全部失靈。等十分鍾後不明潛水艇潛下水時,艦隊的無線電通訊才恢複正常。
不明潛水物的蹤跡遍布全球各地海域,引起了研究人員的關注,甚至有人認為,不明潛水物便是海底人的艦船,而更聳人聽聞的是,許多人都說他們在海中發現了各式各樣的神秘建築物。
3.傳說中的海底城市
1969年,美國兩位作家羅伯特·費羅和米歇爾·格蘭門裏為體驗生活,來到巴哈巴群島的比密裏參國海底探險活動,他們在比密裏島北岸附近的海底發現了一片由石頭像擺成的幾何圖形,這些石頭呈矩形排列,全長約250米。同年7月,另一個考古探險家特羅納和潛水員又在該島以西的海中發現了一組大石柱,這些石柱有的橫臥海底,有的直立在水中。後來據推測,這些城市遺址建築在一萬至一萬二千年前,它說明這兒曾經存在一座先進的城市。
這次發現引起了世界轟動,也促使許多人開始了尋找傳說中的海底城市的行動,其後又傳出了幾個發現海底建築的傳聞。
據報道,1985年,美國國家海洋學會的羅坦博士駕駛一個小型深潛器,攜帶一部水下攝影機對大西洋底進行考察。當他潛到約4000米深處時,眼前出現了一幅令人驚異的奇妙景象:麵前是一個海底莊園,那是一座金碧輝煌的西班牙式水晶城堡。連道路也全部采用類似大理石的水晶塊鋪設而成。在圓形建築物頂上,安裝著類似雷達的天線,但城市中看不到一個人影,羅坦博士連忙用水下攝影機搶拍鏡頭,但突然湧來一股不明海底湍流,把他和深潛器推離了這個美麗的海底城市。此後,羅坦博士再也找不到這座海底“水晶宮”了,更遺憾的是,他搶拍下來的鏡頭也模糊不清,隻能隱隱約約看到水下城堡的影子。
1992年夏天,據說一群西班牙采海帶的工人,在隻有幾十米深的海中看到一個龐大的透明圓頂建築物。1993年7月,英美一些學者又聲稱在大西洋百慕大約1000米的海底發現了兩座巨型“金字塔”。據他們說,發現的金字塔是用水晶玻璃建造的,寬約100米,高約200米。然而,當人們聞訊而再次返回這些地點時,這些傳說的海底建築都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
4.關於神秘海底的爭論
海底是否真的有人生活,一直是科學家爭論不休的問題。
有些學者認為,有關發現海底人、幽靈潛艇和海底城堡的傳聞,大都是一些無聊的人無中生有、信口胡編的騙局,有些人是為了出名而編造了這些稀奇古怪的經曆和傳聞,而有些純粹是出於好玩或尋開心。這些學者認為,所謂發現的海底人,可能是海中的一些動物,而幽靈潛艇可能是一些試驗性的先進潛艇,而發現的水中城堡、金字塔純屬子虛烏有,根本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足以證明這類海底建築的存在。
然而,有許多人卻持相反看法。他們認為,《大西洋底來的人》並非杜撰出來的科幻小說,種種跡象表明,在廣袤無邊的大海深處,應該存在著另一類神秘的智能人類——海底人。他們的根據是:陸上的人類是從海洋動物進化而來的。海底人是地球人類進化中的一個分支,和陸地人類一樣,他們在海洋中不斷進化,但最終沒有脫離大海,而是成為大洋中的主人。持有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著名的“比密裏水下建築”就是海底人的建築遺跡,後來由於海底上升,隻適於深海生活的海底人隻好放棄他們的城堡。他們甚至指出,西班牙海底發現的大型圓頂透明建築和大西洋底發現的金字塔可能是海底人類的高科技建築及設備。金字塔可能是用來發電或淨化、淡化海水的設備,而那些建築上的雷達狀天線可能是他們進行海底無線聯係的網絡天線。
此外,俄羅斯一些研究不明物體的專家則認為,在海中出沒的海底人應該是來自外星球的智慧生物。因為如果“海底人”是地球史前人類進化的一分支,那麼他們的文明發展程度與地球人類相差不遠,而實際上從海中出現的不明潛水艇的技術和功能看來,地球人目前根本無法製造出這樣先進的艦艇。因此,這些“幽靈潛艇”的主人的科技水平已遠遠超過地球人類的水平,他們隻能是來自外星的高智慧人類。他們可能在大洋深處建立了基地,並常常出沒於海洋中。
海底人到底是否存在,它們來自何方,今天我們尚無法得出結論,但可以肯定,未來的某天,這一謎底最終將被揭開。
神秘的海洋巨獸
座頭鯨
座頭鯨雖然不是世界上最大的鯨類,但也是海洋中當之無愧的龐然大物,體型肥大而臃腫,體長達1150~1900厘米,體重約為40~50噸。它的頭相對較小,扁而平,吻寬,嘴大,嘴邊有20~30個腫瘤狀的突起,有趣的是每個突起的上麵都長出一根毛,而身體的其他部位卻全都沒有毛。
鯨須短而寬,每側都在200條以上。背鰭較低,短而小,背部不像其他鯨類那樣平直,而是向上弓起,形成一條優美的曲線,故得名“座頭鯨”,也叫“弓背鯨”或者“駝背鯨”。胸鰭極為窄薄而狹長,約為550厘米左右,幾乎達體長的三分之一,鰭肢上具有4趾,其後緣有波浪狀的缺刻,呈鳥翼狀,所以又被稱為“長鰭鯨”、“巨臂鯨”、“大翼鯨”等。下頜至腹部有20條左右很寬的平行縱溝或棱紋,腹部具褶溝。通常身體的背麵和胸鰭呈黑色,腹麵呈白色,但也有的背麵和胸鰭也呈白色。雌獸體後的下側長有一條細長的裂口,終止在肛門附近,據說在繁殖的時候,雌獸就是用它包裹住雄獸的生殖器,來完成交配動作的。
座頭鯨分布於太平洋、大西洋及世界其他各海洋中,在我國見於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海域一帶。它一般在寒帶和熱帶之間的一定海域中回遊,並有固定的回遊路線,例如在美國夏威夷群島附近,每年從11月開始,都有大約400隻彙集於溫暖的水域裏越冬,從翌年3月下旬開始離開向北遷徙,當再次接近陸地時,已經是在幾千公裏以外的北太平洋了,其中有一些可以到達白令海峽,另一些則到達阿拉斯加東南分散的小島附近海域。
不可想象的是,這種龐然大物竟然是以鱗蝦這種體長還不到1厘米的小型甲殼動物為主要食物的,此外還有鱗魚、毛鱗魚、玉筋魚和其他小型魚類等。它的嘴張開時,其特殊的彈性韌帶能夠使下齶暫時脫落,形成超過90度的角度,口的橫徑可達到4.5m,可以一口吞下大量的磷蝦或較小的魚類,但其食道的直徑則顯得大小,不能吞下較大的食物,這可能就是它隻能吃小動物的原因之一。
由於越冬期間好幾個月都不進食,為了維持那碩大無朋的身軀所需要的體能,在夏季裏便要吃大量的食物,常常可以連續吃上18個小時。由於日照充足,北方冰川地帶的海灣裏浮遊生物大量滋生,養育了以浮遊動物為食的鱗蝦,數量巨大,常常數百萬隻群集在一起,因此為座頭鯨提供了極為豐盛的食物來源。
座頭鯨進食的方法也很奇妙,首先是衝刺式進食法,將下齶張得很大,側著或仰著身子朝蝦群衝過去,然後把嘴閉上,下齶下邊的折皺張開,吞進大量的水和蝦,最後將水排除出去,把蝦吞食;第二種方法叫轟趕式進食法,將尾巴向前彈,把蝦趕向張開的大嘴,這種方法也是隻有當蝦特別密集時才適用;第三種方法是從大約15m深處作螺旋形姿勢向上遊動,並吐出許多大小不等的氣泡,使最後吐出的氣泡與第一個吐出的氣泡同時上升到水麵,形成了一種圓柱形或管形的氣泡網,像一隻巨大的海中蜘蛛編結成的蜘網一樣,把獵物緊緊地包圍起來,並逼向網的中心,它便在氣泡圈內幾乎直立地張開大嘴,吞下網集的獵物。這種捕食方法,同捕魚者用兩隻漁船拉曳大型漁網,逐漸迫使魚蝦接近水麵,然後一網打盡的情景一樣。當獵物數量稀少時,座頭鯨常常單獨或僅有2~3隻在一起覓食,而當獵物數量很多時,便形成8隻左右的較大群體,有時不同群體之間還會互相爭食。因此,有時食物的多少、分布和種類,也會直接影響座頭鯨的數量。
座頭鯨是有社會性的一種動物,性情十分溫順可親,成體之間也常以相互觸摸來表達感情,但在與敵害格鬥時,則用特長的鰭狀肢,或者強有力的尾巴猛擊對方,甚至用頭部去頂撞,結果常造成皮肉破裂,鮮血直流。它遊泳的速度很慢,每小時約為8~15公裏,在海麵緩緩遊動時,就像一座冰山一樣,身體的大部分沉在水下,有時又象是一個自由飄浮的小島,人們在海岸上也能看到它露出海麵的身體。
遊泳、嬉水的本領十分高超,有時先在水下快速遊上一段路程,然後突然破水而出,緩慢地垂直上升,直到鰭狀肢到達水麵時,身體便開始向後徐徐地彎曲,好像雜技演員的後滾翻動作。它可以鑽入水中快速潛水遊動,僅用幾秒鍾就消失在波浪之下,進入了昏暗的深淵。露出水麵呼吸時,從鼻孔裏會噴出一股短粗而灼熱的一種油和水蒸汽混合的氣體,把周圍的海水也一起卷出海麵,形成一股蔚為壯觀的水柱,同時發出洪亮的類似蒸汽機發出的聲音,被稱之為“噴潮”或“霧柱”。有時它還興奮得全身躍出水麵,高度可達6m,落水時濺起的水花聲在幾公裏外都能聽到,動作從容不迫,優美動人。在它的皮膚上不僅常附著藤壺和茗荷等蔓足類動物,而且攜帶著許多諸如鯽魚一類有吸盤的動物,加起來足有半噸重之多,然而這似乎絲毫也不影響它的行動和情緒。
座頭鯨的配偶為一夫一妻製,雌獸每2年生育一次,懷孕期約為10個月,每胎產1仔。當雌獸帶著幼仔時,往往另有1隻雄獸緊跟其後,它的任務是對入侵的其他鯨或小船進行攔截,不過要是遇上凶惡而狡猾的虎鯨時,它就無能為力了。像其它哺乳動物一樣,雌獸用乳汁喂養幼仔,乳汁由乳頭自動擠出,幼仔在水中吸食,幼仔發育很快,每天體重可以增長40~50千克,更令人歎服的是雌獸在哺乳期間為幼仔的成長提供一切營養,而它自己卻很長時間沒有吃東西了,直到幾個月以後才開始尋找食物。雌獸與幼仔之間也常常是溫情脈脈的,幼仔用兩鰭觸摸著雌獸,有時好像是抓在雌獸的身上。座頭鯨的壽命為60~70年。
座頭鯨無法平靜地生活,因為除了人類的獵殺外,世界性的觀鯨旅遊活動也越來越多,形成對座頭鯨生活的新的威脅,遊客們產生的喧鬧聲幹擾了座頭鯨的覓食活動,拋棄的大量塑料食品袋等廢物被座頭鯨誤食後積聚在胃腸裏,來自大型船隻螺旋漿的拍擊聲更是使它無法平靜下來。而有些捕鯨業發達國家拒絕實行禁止捕鯨法,更加使它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
在鯨類王國裏,座頭鯨可謂是一種地地道道的海中靈物了。
座頭鯨的背鰭很短小,胸部鰭狀肢窄薄而狹長。它們經常揮舞象鳥翼一樣的胸鰭拍打擊水,因此又有人叫它們“巨臂鯨”、“大翼鯨”。座頭鯨在海麵經常作出各種精彩表演。座頭鯨不但外貌奇異,而且智力出眾。它們會使用氣泡形成的柱網捕食,而且它們的叫聲悅耳悠揚,善於變化創新。所以,人們把座頭鯨叫做神秘歌手。生物學家稱讚它是海洋中最傑出的“歌星”。
夏威夷水域自古以來就是座頭鯨的越冬地。從18世紀到20世紀期間。在人類的大量捕殺下,座頭鯨的數量劇減。直到1966年,在科學家們的呼籲下,國際捕鯨委員會才頒布了禁止捕獵座頭鯨的法令。1970年,國際自然資源和自然保護聯合會,把座頭鯨列入世界瀕危動物名單。我國已經把座頭鯨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