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昆蟲類(1 / 3)

1.蜜蜂

蜜蜂

蜜蜂是指蜜蜂科裏所有會飛行的群居昆蟲,他們采食花粉和花蜜,並釀造蜂蜜。其細胞沉積現象,也是惟一在細胞中有鐵礦物沉積現象的真核生物。蜜蜂群體中有蜂王、工蜂和雄蜂三種類型的蜜蜂,群體中有一隻蜂後(有些例外情形有兩隻蜂後),1~15萬工蜂,500~1500隻雄蜂。蜜蜂源自於亞洲與歐洲,由英國人與西班牙人帶到美洲。在人類印象中的蜜蜂的勤勞的,它們為取得食物不停地工作,白天采蜜、晚上釀蜜,同時替果樹完成授粉任務,是農作物授粉的重要媒介。

蜂體結構

蜜蜂與我們常說的黃蜂不同,蜜蜂(除了寄生的蜜蜂外)是以一種花粉與花蜜的混合物喂養幼蜂,而黃蜂則以動物性食物或以昆蟲和蜘蛛來餵養幼蜂。兩者除了在對食物的選擇上有差異外,還有一些結構之差異,最基本的不同是黃蜂覆蓋著無分支的毛發,而蜜蜂至少有一些分支或羽毛狀的毛發,花粉通常黏附其上。

蜜蜂的食物完全依賴花粉及花蜜,後者有時調製儲存成蜂蜜。毫無疑問的是蜜蜂在采花粉時亦同時對它授粉,當蜜蜂在花間采花粉時,會掉落一些花粉到花上。這些掉落的花粉常造成植物的異花傳粉,而蜜蜂就是其傳播者,它們的這些價值要遠比其製造蜂蜜和蜂蠟的價值更大。

雄蜂的壽命很短,它們不采花粉,也不負責喂養幼蜂。工蜂要負責築巢及貯存食物的工作,而且通常有特殊的結構組織以便於攜帶花粉。大部分蜜蜂采多種花的花粉,不過,有些蜂隻采某些科的花的花粉,有的隻采某種顏色花的花粉,還有一些蜂隻采一些有親緣關係的花之花粉。蜜蜂的口部是花粉采集和攜帶的器具,似乎能適應各種不同種類的花。蜜蜂有發音器官,這個發聲器官位於蜜蜂腹部的兩個極其小的兩個黑色圓點。

生活習性

通常情況下,蜂王會在蜂巢室內產卵,幼蟲則在巢室中生活,營社會性生活的幼蟲由工蜂喂食,營獨棲性生活的幼蟲取食雌蜂貯存於巢室內的蜂糧,待蜂糧吃盡,幼蟲成熟化蛹,羽化時破繭而出。家養蜜蜂一年繁育若幹代,野生蜜蜂一年繁育1~3代不等。以老熟幼蟲、蛹或成蟲越冬。雄性蜜蜂的生存期限沒有雌性蜜蜂的長,它們不承擔築巢、貯存蜂糧和撫育後代的任務,而是雌蜂營巢、采集花粉和花蜜,並貯存於巢室內。

蜜蜂的食物主要以植物的花粉和花蜜為主。食性可分為3類:①多食性,即在不同科的植物上或從一定顏色的花上(不限植物種類)采食花粉和花蜜,如意蜂和中蜂。②寡食性,即自近緣科、屬的植物花上采食,如苜蓿準蜂。③單食性,即僅自某一種植物或近緣種上采食,如矢車菊花地蜂。蜜蜂各種類采訪的花朵與口器的長短有密切關係:例如隧蜂科、地蜂科、分舌蜂科等口器較短的種類采訪薔薇科、十字花科、傘形科、毛茛科開放的花朵。條蜂科、切葉蜂科和蜜蜂科的種類由於口器較長,則采訪豆科、唇形科等具深花管的花朵。

生活方式

社會性。雌雄與職蜂共同生活在一個巢穴中,但兩者卻在生理、形態、勞動分工等方麵有很大的區別。雌性個體較大,專營產卵生殖;雄性較雌性小,專司交配,交配後即死亡。工蜂形態比較小,屬於生殖器發育不全的雌蜂,專司築巢、采集食料、哺育幼蟲、清理巢室和調節巢濕等。

寄生性。雌蜂的主要負責交配,在寄主的巢內產卵,幼齡幼蟲一般具有大的頭和上顎,用以破壞寄主的卵或幼齡幼蟲。

蜜蜂築巢的過程非常複雜,其時間、地點、結構也很多樣。築巢時間一般在植物的盛花期。根據築巢的地點和巢的質地,可分為以下幾類:①營社會性生活的種類以自身分泌的蠟作脾,如蜜蜂屬、無刺蜂屬、麥蜂屬等。巢室為六角形。②在土中築巢的種類最多,巢室內部塗以蠟和唾液的混合物,以保持巢室內的濕度。③利用植物組織築巢的更為多樣,例如切葉蜂屬會把植物葉片卷成筒狀成為巢室,置放於自然空洞中;黃斑蜂屬利用植物茸毛在莖上做成疣狀的巢;蘆蜂屬和葉舌蜂屬在枯死的植物莖幹內築巢;熊蜂屬的一些種類在樹林的枯枝落葉下營巢;木蜂屬在木材中鑽孔為巢,等等。④其他,例如石蜂屬會利用唾液將小砂石粘連成巢,壁蜂屬在蛞蝓殼內築巢等等。

蜂巢的分布一般較分散,但也有同一種蜜蜂多年集中於一個地點築巢,從而形成巢群。例如,毛足蜂屬的巢口數可達幾十個甚至達幾百個。

地理分布

蜜蜂的地區分布主要取決於其蜜源植物的分布。全世界均有分布,而以熱帶、亞熱帶種類較多。不同亞科或屬的分布有一定局限性,例如蜜蜂科的熊蜂以北溫帶為主,可延伸到北極地區,而在熱帶地區則無分布記錄。短舌蜂科分布於澳大利亞;蜜蜂科木蜂族的突眼木蜂亞屬隻分布於中亞;蜜蜂科的無刺蜂屬則分布於熱帶。不同景觀均有蜜蜂分布,大多數棲居在草原、森林、河穀、山地和荒漠。世界各個景觀地帶均有蜜蜂的代表屬或種,例如地熊蜂為森林草原種,擬地蜂屬為典型的草原屬,準蜂屬以草原種居多。

分類進化

根據有關資料的記載,蜜蜂在第三紀晚始新世地層中已大量發現。它的出現與白堊紀晚期顯花植物的繁盛密切相關。在分類上,蜜蜂總科與泥蜂總科接近,其祖先可能起源於泥蜂總科的一支 。但因食性不同,形態特征也趨向分化。蜜蜂的進化特點是:嚼吸式口器,采粉器官形成,體毛分枝;成、幼期均吃花蜜和花粉;群體和社會性生活方式出現;多態型和總科內寄生性的出現等。蜜蜂屬於高級進化的類群,它們可以通過“語言”信息的傳遞,“舞蹈”動作辨認蜂巢的方法,以及巢的不同結構等。

性別決定

生物的性別並非一定由性染色體決定,在蜜蜂和螞蟻中,性別決定染色體的數目(或染色體的組數),而不是性染色體,蜜蜂和螞蟻體內也沒有性染色體。蜂王和工蜂都是雌性,是由受精卵發育而來,每個體細胞中含有32條染色體,兩個染色體組,是二倍體。雄蜂在群體中的個體數目很少,是由未受精的卵細胞發育而來的,體細胞中含有16條染色體,一個染色體組,是單倍體。

群間關係

蜜蜂雖然有群居的特性,但是,蜂群和蜂群之間是互不串通的。蜂巢裏存有大量的飼料,為了防禦外群蜜蜂和其他昆蟲、動物的侵襲,蜜蜂形成了守衛蜂巢的能力。蟄針是蜜蜂的主要自衛器官。蜜蜂的嗅覺靈敏,它們能夠根據氣味來識別外群的蜜蜂。在巢門口經常有擔任守衛的蜜蜂,不使外群的蜜蜂隨便竄入巢內。在缺少蜜源的時候,經常有不是本群的蜜蜂潛入巢內盜蜜,守衛蜂立即搏鬥。但是在蜂巢外就又不同了,例如在花叢中或飲水處,各個不同群的蜜蜂在一起,互不敵視,互不幹擾。

有時候,飛出去交配的母蜂也會錯入外群,這時工蜂立即將它團團包圍,刺殺母蜂。可是雄蜂就又不同了,如果要錯入外群情況就不同了,工蜂不傷害它,因為蜜蜂培育雄蜂不隻是為了本群繁殖的需要,也是為了種族的生存。

2.蟬

蟬又名知了,全世界約有1500種。體長2~5公分,有兩對膜翅,複眼突出,單眼3個。雄蟬近腹的基部有鼓膜,震動膜時能發出響亮的聲音。多數北美蟬發出有節奏的滴答聲或嗚嗚聲,但某些種的聲音甚動聽。通常情況下,蟬會發出三中不同的鳴聲:集合聲,受每日天氣變動和其他雄蟬鳴聲的調節;交配前的求偶聲;被捉住或受驚飛走時的粗厲鳴聲。

蟬的生活習性

蟬大多分布在熱帶,棲於沙漠、草原和森林。蟬的幼蟲期叫蟬猴、知了猴或蟬龜。最大的蟬體長4~4.8厘米,翅膀基部黑褐色。每到夏季,蟬都會在樹上叫得響亮,它們用針刺口器吸取樹汁,幼蟲棲息在土中,吸取樹根液汁,對樹木有害。

蟬根據其種類的不同,會有形狀相似而顏色各異的情況。蟬的兩眼中間有三個不太敏感的眼點,兩翼上簡單地分布著起支撐作用的細管。這些都是古老的昆蟲種群的原始特征。蟬家族中的高音歌手是一種被稱作“雙鼓手”的蟬。它的身體兩側有大大的環形發聲器官,身體的中部是可以內外開合的圓盤。圓盤開合的速度非常快,而抖動的蟬鳴就是由此發出的,不要小看這聽上去缺少變化的聲音,它要比叢林金絲雀的叫聲大得多。

蟬蛹會在土地裏度過其前兩三年,或許更長一段時間。然後在某一天破土而出,憑著生存的本能找到一棵樹爬上去。蟬蛹經過幾年緩慢的生長,作為一個能量的儲存體爬出地麵。它用來挖洞的前爪還可以用以攀援。當蟬蛹的背上出現一條黑色的裂縫時,蛻皮的過程就開始了。蟬蛹的前腿呈勾狀,這樣,當成蟲從空殼中出來時,它就可以牢牢地掛在樹上。蟬蛹必須垂直麵對樹身,這是為了成蟲兩翅的正常發育,否則翅膀就會發育畸形。蟬蛻皮過程中,會以蛹的外殼作為基礎,慢慢地自行解脫,就像從一副盔甲中爬出一樣,整個過程需要一個小時左右。

蟬將上半身從蛹中退出後,就會倒掛著使其雙翼展開。在這個階段,蟬的雙翼很軟,它們通過其中的體液管使之展開。體液管由液體壓力而使雙翼伸開。當液體被抽回蟬體內時,展開的雙翼就已經變硬了。倘若蟬在伸展雙翼的過程中受到了外界的幹擾,那麼,這隻蟬將終生殘廢,也許根本無法飛行。

蟬在幼蟲時期生活在土地裏,靠吸食植物根部汁液為生,削弱樹勢,使枝梢枯死,影響樹木生長。蚱蟬的幼蟲一生在土中生活。將要羽化時,於黃昏及夜間鑽出土表,爬到樹上,然後抓緊樹皮,蛻皮羽化。6月末,幼蟲羽化,7月下旬,雌性蟬開始產卵,8月上旬正值產卵盛期,蟬卵多產在4~5毫米粗的枝梢上。蟬羽化後的壽命約為60~70天。

蟬在產卵時會先用產卵器將樹皮刺破,將產卵器插入枝條組織中,造成爪狀卵孔,然後產卵於木質部內。每個產卵孔有卵6~8粒。一個枝條上所布蟬卵,多者達90餘粒。此蟲嚴重發生地區,至秋末常見滿樹幹枯枝梢。所產的卵到次年6月中旬孵化。幼蟲孵出後,由枝上落於地麵,隨即鑽入土中。幼蟲在土中生活若幹年,共蛻皮5次。幼齡幼蟲身體多為白色或黃色,很柔軟,額顯著膨大。老齡幼蟲的身體比較堅硬,呈黃褐色,翅芽非常發達,頭頂至後胸背中央有一道蛻皮線,為羽化成蟲時的開裂線。

3.瓢蟲

瓢蟲

瓢蟲是一種體色鮮豔的小型昆蟲,多見紅、黑或黃色斑點。全世界有超過5000種以上的瓢蟲,其中450種以上棲息於北美洲。

外形特征

瓢蟲的身體形似半個圓球,一般5~10毫米長。足短,色鮮豔。九星瓢蟲的圖案是在橘紅鞘翅上各有4個黑斑點,以及各有半個斑點,這是典型的瓢蟲顏色圖案。

生活環境

瓢蟲和其他野生動物一樣,沒有固定的居所,隻能堅強地忍受各種惡劣的氣候,有時他們會藏身於樹葉之下,把它作為擋風遮雨的保護傘。對於昆蟲來說,一滴雨水有多種含義。如果他們想飲水,那麼雨滴就相當於水池,一個看不見底的巨大水杯。但當環境相對惡劣的時候,雨滴就更顯得其大無比,水滴表麵的張力也可以使小昆蟲像陷入沼澤地一樣無法自拔。

幼蟲的生活

瓢蟲在幼蟲時期的生活很單調,幾乎每天都在花草間遊弋,瘋狂地捕食蚜蟲。瓢蟲的生命非常短暫,從卵生長到成蟲時期隻需要大約一個月的時間,所以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可以在花園裏同時發現瓢蟲的卵、幼蟲和成蟲。隨著時間的推移,瓢蟲的幼蟲胃口越來越大,身體也在不斷地增長,他們必須掙脫舊皮膚的束縛,開始了一個艱辛的曆程——蛻皮。這個過程並不像我們脫掉舊衣服,再換一件大號外套那麼簡單。瓢蟲的一生至少要經曆5~6次的蛻皮過程,每次蛻皮都將是一次全新的體驗,他們的身體會繼續增長,直到積蓄足夠的能量步入蟲蛹階段。

瓢蟲在化蛹時,會先為自己找一個安全的地方,然後懸掛著附在葉麵下,開始經曆驚心動魄的轉變。它會從一個身體嬌柔的幼蟲變成體質強壯的成年瓢蟲。這是一個令人難以想象的過程,幼蟲的身體將被分解,然後重新組合、調整,再加以修飾裝扮,這一切都是為了迎接它嶄新的生命。當它最後破蛹而出變為一隻新的成年瓢蟲時,還要經曆一些轉變,因為此時它的身體仍舊柔軟嬌嫩,尚未完全發育成熟。這時的瓢蟲會讓自己暴露在陽光下,吸取充足的養分,使體色慢慢加深,斑紋也逐漸顯露出來,幾個小時後,它就會變得和花園中其他成年瓢蟲一模一樣了。

成年瓢蟲會捕食一些肉質嫩軟的昆蟲,例如蚜蟲,但隻要是沒有披戴盔甲和其他保護外套,而且身體柔軟、體型小的昆蟲,都有可能成為他們的美餐。獵物們不會自投羅網,瓢蟲必須經常飛動去搜索目標。瓢蟲看上去不大可能會飛,它的體型不像個飛行員,而更像是個藥箱。它有一個堅硬的外套,而它那套細小精致的翅膀會從外套下伸出,瘋狂地舞動。不得不承認,瓢蟲確實是一個技藝精湛的飛行家,也正是因為它們具有高超的飛行本領,所以才能在花園的各個角落裏來去自如。

瓢蟲通常會將卵產在蚜蟲時常出沒的地方,以確保自己的兒女出生後能獲取最大的生存機率。卵被孵化後,新出生的幼蟲就會把身邊的蚜蟲作為它們可口的小吃,幼蟲的模樣與它的父母區別很大,它們還沒有裝備上厚實的盔甲,身體非常柔軟,成節狀分布,但卻長著些堅硬的鬃毛,可以起到保護作用。它們的下顎強壯有力,形狀就像一把鉗子,能夠輕易地洞穿蚜蟲的身體。瓢蟲幼蟲在受到外界刺激時,會分泌出一種淡黃色液體(成分為生物堿),雖然無毒,但具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借以驅散敵害。

4.蝴蝶

蝴蝶標本

蝴蝶屬於鱗翅目,從白堊紀起,就隨著作為食物的顯花植物而演進,並為之授粉,是昆蟲演進中最後一類生物。全世界大約有15000餘種,大部分分布在美洲,尤其在亞馬遜河流域品種最多,在世界蝴蝶其他地區除了南北極寒冷地帶以外,都有分布,在亞洲,台灣也以蝴蝶品種繁多著名。蝴蝶一般色彩鮮豔,翅膀和身體有各種花斑,頭部有一對棒狀或錘狀觸角。最大的蝴蝶展翅可達24厘米,最小的隻有1.6厘米。大型蝴蝶最吸引人,專門有人收集不同的蝴蝶標本,在美洲“觀蝶”遷徙和“觀鳥”一樣,成為一種活動,吸引許多人參加,但卻有少部分種類的蝴蝶是農業和果木的主要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