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征:小口鯰體型長、側扁,一般體長25~40厘米,前部呈圓筒形,後部側扁。頭扁平,吻短寬、圓鈍,吻長顯著小於眼後頭長。口亞上位,寬大,弧形,口角唇褶發達,末端達眼前緣垂直線。下頜稍突出於上頜之前,上下頜具絨毛狀細齒。眼小,眼間距小於眼後頭長。須2對,上頜須長達胸鰭末端。魚體全身裸露,光滑無鱗,皮膚富粘液,有粘液孔。側線完全且平直,背鰭短小,無硬刺,其起點距吻端較距尾鰭基部為近。胸鰭呈扇形,較小,有鋸狀硬棘。腹鰭小,末端超過臀鰭起點。臀鰭基部很長,起點接近腹鰭腋部,後端與尾鰭相連。無脂鰭,尾鰭短小,微內凹。體背麵及側麵為灰黑色或黑褐色,腹麵灰白色,背鰭、臀鰭、尾鰭灰黑色,胸鰭、腹鰭灰白色。較小個體常有雲狀斑塊。
生活習性和食性:小口鯰為一種喜敞水生活,個體較小的經濟魚類,主要棲息於江河幹流或較大的支流、大型湖泊和水庫等水體中。其適應性強,喜底棲生活,晝伏夜出,為肉食性魚類,在魚苗期的主要食物為浮遊動物、底棲動物及寡毛類;在成魚期則主要捕食小型魚類(如鯽魚、鯉魚等)、寡毛類、淡水殼菜及水生昆蟲幼蟲等。冬季減食而不停食。
生長特性:小口鯰的生長速度較快,1~2齡的體長約為29厘米,體重約為360克;3~4齡體長約為40厘米,體重約為530克。1~2齡期間的生長速度較快,此後則逐漸變慢,雌魚的生長速度快於雄魚。
繁殖習性:小口鯰1齡魚(體長20厘米左右)可達到性成熟。2~3齡魚類在產卵群體中占優勢,其產卵群體較小,雌雄比例約為3:1。雌魚卵巢為1對長圓形的囊,未成熟卵粒為淺黃色,而成熟卵粒為綠色。魚卵的卵徑約為1.4~1.8毫米,常見個體的懷卵量為數千至萬粒。卵為強粘性,產卵場多分布於支流或有水草、礁石的岸邊,魚卵粘附在水草、礁石上發育。在同一江段中,支流中的魚類的產卵期較幹流中的魚類稍晚一些。且小口鯰的產卵期在不同的地方及不同的江段中也稍有不同。在嘉陵江中,3月下旬水溫達16~22℃時開始產卵,其產卵期較長,具有多次產卵的習性。
小口鯰苗與大口鯰的區別:小口鯰的口裂較短,末端伸達眼球前緣下方,而大口鯰的口裂長,末端伸達眼球中後部下方;小口鯰的體形前端不明顯粗大,整個體形均勻,呈長條形;而大口鯰身體的前段明顯較粗大,肛門後身體較小且甚扁薄;小口鯰的尾鰭上下葉等長,大小無明顯差異,而大口鯰的尾鰭上葉較下葉長,稍窄且略尖;小口鯰的第二下頜須在體長80毫米以下時已退化,而大口鯰在體長100~150毫米時存在第二下頜須。
10.巨鯰魚
巨鯰魚屬鯰目,與脂鯉、鯉和一些鯉科的小魚有親緣關係。有些魚類學家認為它們可以歸為同一骨鰾總目;有些魚類學家認為它們應屬於骨鰾目下麵不同的亞目。
鯰魚的特點是嘴邊有像貓的胡須一樣的觸須,起碼在上顎上方有一對,有的嘴邊還有一對,有的下顎還有一對。許多鯰魚背上有脊骨,有胸鰭。它們的脊骨上可能有毒腺,被刺中會感到疼痛和傷害。所有的鯰魚都沒有魚鱗,它們的皮皮赤裸,或者覆蓋著骨質的盾片。
各種鯰魚在身長和體重上的差異比較大。最小的一種鯰魚身長隻有4~5厘米,而歐洲的一種大鯰魚體長可達4.5米,體重可達300千克,差異之大可以見一斑。許多人喜歡飼養體形較小的鯰魚。多種體型較大的鯰魚可以食用,是人們垂釣的目標和飯桌上的菜肴。如身長達1.5米,體重可達12千克的淡水鯰魚;它們都是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墨西哥一帶的居民的主要食用魚之一。
盡管鯰魚品種繁多,分布廣泛,但也有巨鯰魚、墨西哥亞基河鯰魚等幾種數量稀少,屬瀕危動物。
11.大口鯰
原名南方大口鯰,俗稱河鯰,大河鯰。主產於長江流域的大江河中,是一種以魚為主食的大型經濟魚類,常見個體重約2~5公斤,最大個體可達30公斤以上。它與分布很廣的那種小個體鯰(俗稱土鯰、鯰拐子)是同屬不同種。大口鯰含肉率高,蛋白質和維生素含量豐富,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是產地群眾極為推崇的高級魚之一。
大口鯰具有生長快、養殖周期短、適應低溫能力強、食性可以改變、消費市場廣闊、經濟效益較高並具備出口創彙的競爭潛力等優點。目前,用當年魚苗進行成魚養殖當年就能達到大麵積畝產250公斤的生產水平,高產的已逾450公斤。
大口鯰養殖效益高、病害少、耐低溫等優點,是適合我省推廣養殖的名優魚類品種。
形態特征:大口鯰屬鯰形目鯰科魚類。頭部寬扁,胸腹部粗短,尾部長而側扁,眼小,口大,牙齒細密銳利;長須2對;背鰭短小,無硬剌;胸鰭有一硬剌,其內側光滑無鋸齒狀缺刻;臀鰭特長並與尾鰭相連。體長無鱗,極富粘液。腸短,有胃,順便提及,大口鯰與鯰的主要區別在於:⑴前者的胸鰭剌內側光滑而後者則有鋸齒,手摸很容易區分;⑵前者的成熟卵呈油黃色而後者是草綠色,前者4齡、體重3公斤以上才達性成熟,而後者1~2齡、體重75克左右就達性成熟;⑶前者長得快也長得大而後者長得慢也長不大。土鯰一年隻長到100克左右,一般很難見有超過1公斤重的大個體。大口鯰與革胡子鯰的區別在於前者隻有2對須而後者有4對須。這些分辨特征在認購苗種或成魚時有實用意義。
品種來源:南方大口鯰主要分布於長江流域的大江河及通江湖泊之中。由於該魚品質優良,四川省水產研究所最先於1985年將大口鯰進行人工馴化養殖研究。在馴養過程中,能使其食性發生改變,即由原隻吃活魚蝦等肉食轉變為可吃人工配合飼料,能夠適應規模化、集約化人工養殖,經濟效益也較高。從1992年起,養殖區域逐步擴大到中南、華東、華南各省、市、自治區,其產量大幅度增加。
生活習性:南方大口鯰屬溫水性魚類,生存適宜水溫為0~38℃,生長適宜水溫12~30℃,最適宜生長水溫25~28℃。水中溶氧3毫克/升以上時,南方大口鯰生長正常;水中溶氧低於2毫克/升時,開始出現浮頭;水中溶氧低於1毫克/升時,將導致死亡,適應pH值範圍是6.0~9.0,最適範圍是7.0~8.4。南方大口鯰屬底層魚類,白天大多成群潛伏在池底,夜間分散出來活動。南方大口鯰性情溫順,不善跳躍,不鑽泥,容易捕撈。
在大江河中,大口鯰喜棲息於敞水水體,營“底棲”生活,“等吃自來食”。三月初沿河上溯作產卵洄遊,九月份陸續退到河道深處或洞穴中越冬。在池塘裏,多在池底活動,隻有到了深秋時節的晴朗天氣,才集群到水麵上來“曬太陽”,即群眾中流傳的“鯰魚曬背”的現象。大口鯰性較溫順,不善跳躍,喜集群成團,較易捕撈,第一網的起捕率常達90%左右。食性:大口鯰是凶猛的肉食性魚類,主要吃魚、蝦、水生昆蟲、底棲生物等,其攝食對象多是魚類,也吃水生昆蟲和鼠類等,能捕食相當於自身長度三分之一的魚體。能吃相當於自身體長三分之一的魚,冬季減食或停食。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也吃動物內髒和畜禽加工下腳料,如雞腸子,豬肺等。經過馴化,也食蛋白質含量40%以上的顆粒飼料。在池養條件下,也能夠改吃配合顆粒飼料,要求飼料中粗蛋白質含量在40%左右,苗種階段甚至高達45%以上,其中動物蛋白質應占30%。
生長特點:1~3齡的大口鯰生長速度最快。當年4月份人工孵出的魚苗養到年底全長可達40厘米、體重0.65公斤;第二年最大個體可達60厘米、體重2.25公斤;第三年最大個體能達3.7公斤。在長江以南各省區,一年四季都能生長,但以夏、秋長勢最猛,日增重可達3~5克,冬季生長較緩,日增重為0.01~0.5克。南方大口鯰生長較快,在人工養殖條件下,當年繁殖的魚苗當年即可長到500~750克,第二年可長到1500~2000克,第三年可長到3000~4000克。
繁殖:在自然水域,南方大口鯰4齡開始性成熟。在人工養殖條件下,3齡就開始性成熟。在我省則需到6月份。產卵水溫18~28℃,最適宜產卵水溫22~25℃。卵為沉性卵,油黃色,扁球形,具有較弱的粘性。大口鯰的性成熟年齡為4齡,少數3齡的雄魚或5齡的雌魚剛達性成熟。產卵季節在3~6月,3月中、下旬到4月上旬是產卵盛期。人工催產多用絨毛膜激素和鯉魚垂體。雌雄的主要區別在於:雄魚胸鰭剌上的鋸齒強大,外生殖乳突長而尖,雌魚胸鰭剌上的鋸齒較細弱、外生殖乳突短而圓,且腹部膨大、卵巢輪廓明顯。產卵水溫為18~26℃,最適水溫20~23℃。卵具有粘性,但較弱,油黃色,可附著在聚乙烯紗窗布或其它附著物上孵化。每公斤親魚體重可產卵3000~5000粒。在水溫22~23℃時,受精卵約需50~60小時孵出魚苗。剛出膜的仔魚有一個很大的卵黃囊,側臥於水底隻能緩緩顫動,2~3天後就可自由遊泳並開始覓食。
養殖技術
1.魚苗培育
當孵出仔魚的卵黃囊基本消失、體色由淡黃變成黑褐色時即可轉入專門的培育池飼養,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水麵100~200尾。餌料以水蚤為主,開始可輔之以蛋黃漿等。在飼料充足、水溫穩定(變幅不超過3℃)、水質清新的條件下,隻需15~18天,魚苗就能達到3厘米以上的長度規格,成活率一般在80%左右。此時,就應及時過篩、分級分池飼養,進入魚種培育階段。由於大口鯰出膜2天後的仔魚就具有相互殘食的天性,故供足適口水蚤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2.魚種培育
每平方米水麵可放養3厘米長的魚苗50~100尾。經40~50天培育,全長可達10厘米以上的規格。本階段前期的主要餌料是水蚯蚓。達5厘米的長度規格後就可以開始用添加了引誘劑的配合飼料進行食性轉化,日投量為魚體總重的3~10%左右。該階段苗種間的自相殘食現象最為嚴重,曾觀察到一尾4.7厘米長的魚在兩小時內咬死2尾、咬傷3尾、吞食了一尾3.2厘米長的魚苗的實況。控製的措施除供足餌料外,必須經常地(一般間隔10天左右)、嚴格地將全池魚苗過篩、分級分池飼養。當其全長達10~12厘米、尾重7~8克時就可放入大池開始成魚養殖。
3.魚病防治技術
大口鯰的抗病力較強,尤其是在成魚養殖中較少患病,但在苗種階段病害則較多,細菌性疾病或細菌性、病毒性、寄生蟲類疾病的並發症往往也會導致苗種大量死亡,因此在生產中仍應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實踐表明,用0.3~0.4ppm的晶體敵百蟲藥液或用0.4~0.5ppm的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5:2)的藥液遍灑能較好地防治多種寄生蟲類疾病;1ppm的漂白粉藥液全池潑灑時對細菌性魚病有一定的療效,用土黴素、磺胺類、病毒靈等做成的藥餌對防治腸道病療效顯著,對某些危害特大的並發症的防治方法目前仍在研究之中。必須注意,由於大口鯰是無鱗魚,用藥4小時後應向魚池大量衝水,以免造成慢性藥害。此外,定期向魚池潑灑15~20ppm的生石灰水,保持魚池及餌料台的清潔衛生等綜合防病措施也要始終堅持到底。
大口鯰魚種培育技術
1.魚苗培育
(1)水花投放:南方大口鯰魚苗培育以小水體精養為好。每年4月份當自然水溫穩定在18℃以上時,可從苗種場購回純正的南方大口鯰水花。放養密度為1000~1500尾/(具體數量以養殖條件定),放苗時水溫差不能超過3℃。
(2)餌料投喂:
魚苗體長在8cm以前主要攝食水蚤。水蚤可以從天然水體中撈取。隨著魚苗生長,水蚤需要量逐漸增加。但在實踐生產中,往往撈取量不足。為此,應人工培育水蚤,具體方法是:在水花購進前半個月,選擇10~30、水深0.5~1米的土池,注入新鮮水,並保持水溫在18~25℃。每平方米水麵施放糞肥2.0千克,以後每隔兩天施肥1次,每次每平方米水麵施肥0.8~1千克,當池水達到一定肥度,每立方米水體引入蚤種20~30克,5~10天水蚤便大量繁殖,布滿全池。此時可撈取水蚤投喂魚苗。
魚苗在水溫比較穩定,餌料充足的條件下,經過10天左右培育可達到3厘米以上。
2.魚種培育
當南方大口鯰魚苗長到8cm以上,攝食量增大,單純依靠水蚤量不能滿足其需要,可用魚漿、水蚯蚓培育。
(1)魚漿培育法:當魚苗長到3cm以上時,可將魚肉、蚯蚓打成漿,並按0.2%~0.3%拌入魚用誘食劑(甘氨酸三甲脂),投入水體中,使其慢慢攝食魚糜,以後逐漸增加魚糜量,直至完全吃食魚糜。
(2)水蚯蚓培育法:在魚苗長到3cm時,逐漸減少水蚤投喂量,增加水蚯蚓量,直至完全吃食水蚯蚓。
水蚯蚓可從野外土壤腐殖質豐富有微流水的淺水溝中撈取。亦可采用人工培育方法獲得。培育方法是:麵積大小不拘,在池底鋪上一層淤泥,厚8~10cm,水深30~40cm,然後引入少許蚓種,用發酵的麥麩、米糠作飼料,每3~4d投飼1次,每次250克/平方米,當達到一定數量即可撈取投喂。采用此法每日每平方米水麵可生產8~26克水蚯蚓。
3.日常管理
(1)溶氧:南方大口鯰養殖池溶氧要求在3毫克/升以上,低至2毫克/升時則出現浮頭。在生產中一般每3~5天注水1次,注意水溫差不能超過3℃,保持水質嫩綠色,有條件的可采用微流水養殖。
(2)水溫:南方大口鯰生存適溫在38℃以下,最適生長水溫18℃~32℃。在魚苗、魚種培育階段,如果自然界水溫偏低,且變化頻繁,水溫不穩定,要及時注意水體保溫工作。在生產實踐中可采用薄膜覆蓋,以提高水溫。
(3)餌料:投喂方法:餌料投喂要堅持“定時、定點、定質、定量”。每天投喂2次,上午9:00~10:00,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40%,下午18:00~20:00,占日投喂量的60%,日投喂總量為魚體重的6%~8%。
(4)分級培育:南方大口鯰在魚苗培育階段生長不均勻,當達到3厘米水以上,個體生長速度差異大,有自相殘殺習性,往往大吃小,因此要適時分級分池飼養,並嚴格控製密度。
大口鯰成魚飼養
要選擇純正的大口鯰苗種用於成魚養殖,在購置時要與土鯰苗種相區別。大口鯰苗種尾鰭的上葉明顯比下葉長,體色較透明為黃褐色、灰黃色,集群活躍,覓食強;而土鯰苗種尾鰭上、下葉等長,體色黑色或深墨綠色,分散於池中,不活躍,覓食差,生長緩慢,個體小。各地養大口鯰成魚方式較多,主要有如下幾種:
1.池塘主養
池塘麵積5畝以下,一般以1~2畝,水深1.5~2.0米為好。要求水源充足,進、排水方便,最好配備增氧機。放種前池塘按常規辦法進行清塘消毒。每畝放種800~1000尾,規格為每尾8~12厘米,飼養140~150天,當年可養成平均尾重500克以上的商品魚,成活率85%~95%。還可搭配放養一定數量的花、白鰱大規格魚種,每畝放100~l20尾,注意不要放養鯉、鉚、草魚等吃食性魚類。
2.池塘套養
在小型野雜魚較多的家魚成魚池;親魚池、大堰塘裏,可以適當配養一些大口鯰魚種。配養的數量主要依水域裏飼料魚的多寡來決定,通常每畝水麵可投放體長12厘米以上規格的魚種20~50尾。這樣可在不減少主養魚產量、不增加飼料投入的情況下,當年就能收獲尾重0.5~1.5千克、每畝10~25千克的大口鯰成魚。在家魚池塘中配養了大口鯰後,非但不會影響主養魚的產量,相反,大口鯰能吃掉野雜魚和病弱魚,起到減少家魚爭食對象和抑製魚病發生的作用,促進增產增收。因此,在養魚池塘中配養大口鯰的方法大有推廣意義。但要注意,依靠套養魚種解決來年大規格魚種的池塘不宜混養大口鯰。還有那些水質過肥,排灌不便,家魚經常浮頭而又沒有增氧機的池塘,也不宜混養大口鯰。
3.網箱飼養
由於大口鰓經人工馴化養殖,它對網箱環境和人工配合飼料都有良好的適應能力,所以近些年利用網箱飼養大口鰓發展較快。特別是四川省近年來開展水庫網箱養殖大口鯰,效果很好。
(1)網箱架設:常采用三級網箱養殖方法。即放養4~5厘米長的魚種,先在一級網箱中培育,長到一定規格後,轉入二級魚種箱飼養,最後轉入第三級成魚網箱養殖。這三種網箱的網目分別為0.6~0.8厘米、1.0~1.5厘米和2.5~3.5厘米。網箱應架設在相對開闊、向陽,有一定風浪或有緩流的水域,水深5米以上、透明度1米左右,全年22℃以上的水溫有3~5個月。
(2)魚種放養:當年繁殖的魚苗培育到4~5厘米,方可放入一級網箱飼養,密度為每平方米400~600尾。飼養15~20天後,清箱過篩,大小不同的分箱飼養,把達8厘米以上的魚種按300~400尾/平方米的密度另箱分養。當魚種規格達到16.5厘米左右時,轉入二級魚種箱飼養,密度為200~250尾/平方米。當其尾重達25克左右時,轉入成魚箱飼養,這時的密度為120~l50尾/平方米。如果投放尾重400克左右的隔年魚種,每平方米隻能放養30~50尾。在上述魚種放養密度情況下,一隻25平方米的成魚網箱,能產大口鯰成魚1500~2500千克。
(3)投喂技術:根據大口鯰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要,生產上常采用4個飼料配方,即轉食飼料、魚種飼料、成魚飼料和秋後飼料,其中蛋白質含量最高的為轉食飼料,達45%~48%,以後隨魚體長大而遞減。成魚飼料配方中粗蛋白含量為35%即可,其中魚粉25%,花生仁粉18%,酵母粉5%,魚油1.1%,玉米粉10.4%,複方氨基酸2%,預混料2.5%。加工中要注意原料盡可能粉碎得細些,並且粘合劑質量要好,以保證飼料顆粒在水中有1小時左右不鬆散,提高大口鯰攝食利用率。
在網箱中飼養大口鯰,個體較小的在水體中層攝食,個體較大的則在底層取食,小個體的愛吃腥、軟質飼料,稍大些的個體才願吞食幹、硬顆粒飼料;不論大小規格的鯰魚,幾乎沒有浮上水麵來搶食的習性,較喜在箱周和4個箱角棲息活動。
因此,網箱內必須設置飼料台,一般10平方米設1個,25平方米可設1~2個,懸掛在箱內離網底20~30厘米處。投喂時將飼料撤在飼料台上方水麵,在飼料顆粒逐漸下沉的過程中被大口鯰吞食。其投喂量在大口鯰全長5~10厘米時,日投餌率為魚體重的8%~10%,日投3~4次;全長在10~l3厘米時,日投餌率為4%~6%,日投2~3次;全長在23厘米以後,投餌率可降為1%~3%,曰投喂1~2次,每天最後1次投餌可安排在晚上10時左右進行。
網箱養鯰,一般於5月份魚種進箱,飼養到10月底收獲,時間150天以上,成活率可達70%,每平方米網箱可產商品魚65~100千克,尾重可達500~700克。
4.稻田放養
稻田須選擇水源充足,能排能灌,天幹不旱,洪水不淹,水質良好無汙染的地方。塊田麵積要求在1畝左右為宜。放魚種前,要加高田埂,開挖魚溝和魚坑,建好攔魚設備。投放的魚種規格要大,並用5%的食鹽溶液對魚體進行嚴格消毒。也可以混養一些鯉魚、草魚魚種。在飼養過程中,可投喂從其他水域中捕獲的野雜魚和采購廉價低值魚作為飼料,或將這類小雜魚用絞肉機絞成肉泥,混合其他植物性飼料,以麵粉粘合製成混合餌料投喂。如果養殖規模較大,則須使用全價顆粒飼料才能滿足大麵積生產的需求。平時應常注水和更換新水,保證水質鮮、活、爽。
稻田套養大口鯰技術
在秧苗返青後,每畝可放養規模10厘米的大口鯰魚種30尾,其它魚150尾左右,按常規的稻田養魚方法管理,每畝可獲大口鯰成魚40公斤以上,其它成魚50公斤~100公斤。其技術指導是:
1.飼養管理
(1)飼料投喂:大口鯰的飼料有冰鮮魚、螺蚌肉、蚯蚓、動物內髒等,其吃食主要在清晨和夜晚進行。一般日投餌2次,即早晨6點左右一次,下午6點再投一次,要定點設置飼料台,用蚯蚓等大口鯰食的食料進行誘食馴化,飼料要做到大小適口,不適口的要用手工或機械切碎,投餌量要根據天氣、水溫及吃食情況靈活掌握,一般控製在5%~12%之間。飼料數3.5~4.5。
(2)水質管理:大口鯰喜歡水質清新,秧田養殖大口鯰,由於大量的飼料投喂,水質易受汙染,應定期潑灑生石灰,及時灌注新水。
(3)每天堅持巡查,發現魚病及時對症用藥,同時做好防逃,防盜工作。
2.大口鯰病害防治
大口鯰抗病力強,成魚階段一般不會發生病害,魚種階段常見病及其防治分述如下:
(1)暴發性出血病
症狀及危害:該病發生在5厘米~7厘米的魚種階段,症狀與近些年流行的養殖魚類暴發性出血病相似,病魚和病死不久的魚種眼眶周圍、頭頂部和腹部兩側發紅充血,腐爛出血,鰓絲發白,肛門紅腫,鏡檢找不到寄生蟲。
治療方法:發病初期,第一天魚池用0.3ppm魚蝦安潑灑消毒,同時用中科院水生所生產的魚血康按1%~2%含量拌飼料投喂,以後連續兩天用0.4ppm的魚蝦安潑灑,並每天換水排汙,同時用3%~5%魚血康拌餌投喂5天。
(2)小瓜蟲病
症狀及危害:小瓜蟲病發生在集約化培育的大口鯰魚種階段,氣溫較低時,易感染此病。發病後,大部分魚不吃食,在水麵集群浮遊,魚體發黑,頭頂部似有一層白膜,陸續死亡,呈暴發性發生。病魚鏡檢時發現魚體表和鯉部有大量小瓜蟲。
治療方法:將魚集中用“殺蟲靈”乳劑7.67ppm浸洗魚體半小時,浸洗後將全部魚種轉入另一空池中飼養,原池徹底清池消毒後再放魚。預防用0.35ppm~0.45ppm的“殺蟲靈”乳液遍灑,一天一次,連續5天。
(3)指環蟲病,車輪蟲病
症狀及危害:在3厘米以上魚種階段發生,病魚體色發黑,遊動緩慢,連續幾天不怎麼吃食,肉眼觀察發現魚體鰓部腫脹,鰓絲黏液增多,並出現死亡,鏡檢病魚鰓絲,發現每個視野下有5條~6條指環蟲,也有部分車輪蟲。
治療方法:發現病情後,將全部魚集中,用20ppm高錳酸鉀溶液浸洗15分鍾,將魚散開後換新水,第2天~4天用滅蟲靈1ppm全池潑灑,連用三天,注意勤換水。
大口鯰不同生長階段的投喂技巧
大口鯰屬凶猛肉食性魚類,野生狀態下以捕食各種魚蝦和水生昆蟲類為生,在馴養過程中能使其食性發生改變而以人工配合飼料為主。由於大口鯰有同類相殘現象,所以在其不同養殖時期要注意投飼技巧,以確保養殖效益的提高。
1.親魚培育時期
親魚培育是人工繁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它直接影響到親魚性腺發育及繁殖工作的成敗。大口鯰親魚培育的餌料有活餌和人工配合飼料兩種。對於野生的大口鯰親魚,因其食性短期難以轉變,應以活餌為主,投喂鯉、鯽、泥鰍、小雜魚等,適當搭配畜禽內髒,每周投喂一次。對於人工培育的親魚,可采用專門的親魚配合飼料,飼料中蛋白質含量要達到52%左右。在親魚培育期最好采用人工配合飼料與鮮活餌料交替投喂,效果更好。
2.魚苗培育時期
剛孵出的魚苗完全靠自身的卵黃為營養,2天左右,卵黃開始慢慢消失,仔魚能夠正常進行水平遊動時,便可下塘開口吃食。魚苗的開口飼料可用熟蛋黃或小型枝角類和橈足類。將雞蛋煮熟,去殼取蛋黃用紗布包好,在盛水的盤中擠壓蛋黃,使其形成蛋黃顆粒水漿,全池潑灑。隨著魚體不斷長大,可投喂水蚤、搖蚊幼蟲、水蚯蚓、蠅蛆及各種小家魚苗,或喂些蠶蛹粉、豬血、人工幼苗配合飼料等。投喂量以下次投餌前池中略有剩餌為宜,這樣可避免因投喂不足導致魚苗間互相殘食。注意投喂生物餌料時應嚴格進行消毒後才能使用,可將生物餌料洗淨後放入3%的食鹽溶液或0.5ppm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3分鍾~5分鍾,防止病原體入池後誘發病患。
3.魚種培育時期
魚種培育時期,大口鯰經曆由吃活餌料轉變為吃人工配合飼料的轉食過程,這段時期大口鯰相互殘食最為嚴重,此時要投足大口鯰喜愛的飼料。魚種達5厘米後,需投喂人工配製的轉食飼料,其基本成分是魚粉、蠶蛹粉、豬血粉、酵母粉、餅粕和小麥等,外加誘食劑如魚肉糜、蝦蟹糜、動物肝髒糜等。轉食過程7天~12天,每日投飼2次~3次,投喂量為魚體重的15%~20%。在70%的魚種均能攝食人工配合飼料時,即可完全投喂人工配合飼料,每天2次。配合飼料成分要求:粗蛋白42%~48%,粗脂肪8%~10%,糖25%~30%,粗纖維6%~8%,另加一定量的維生素和無機鹽。
4.成魚飼養時期
成魚飼料主要是人工配合飼料,要求粗蛋白質36%~42%,顆粒直徑3毫米~5毫米。在池塘養殖條件下,有條件的地方可投喂鮮活動物性飼料,包括各種野雜魚、家魚苗種、羅非魚自繁仔魚、動物內髒、蚯蚓、蠅蛆、螺蚌肉等,這些飼料質量好,但數量有限,適合農家小規模養殖。一般成魚飼料可按以下配比:魚粉25%,花生仁粉18%,酵母粉5%,魚油1.1%,玉米粉10.4%,複方氨基酸2%,預混料2.5%。加工中要注意原料盡可能粉碎,並且粘合劑質量要好,以保證飼料顆粒在水中1小時左右不鬆散,以提高飼料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