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1 / 3)

可發汗證

大法春宜發汗。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自發熱,陰弱者自汗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幹嘔者,囗桂枝湯囗主之。

桂枝 芍藥 生薑(各一兩半) 甘草(一兩) 大棗(六個)咀,水三升半,微火煎取一升七合半,生布絞去滓,溫服一盞。須臾,啜熱粥一碗,令助藥力。周覆一時,遍身 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止後服,不必盡劑也。若不汗,如前法更服,半日許令三服。若病重者,一日一夜可盡一劑。病證猶存者,更作服。

若汗未出,乃至二三劑。忌生冷、粘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按風池是少陽之經,陽維之會,不針天柱而取風池者,陽維維諸陽,巨陽與諸陽主氣故也。

龐曰:凡桂枝湯證,病者常自汗出,小便不數,手足溫和,或手足指稍露之,則微冷,覆之,則溫渾身熱,微煩而又憎寒,始可行之。若病者身無汗,小便數,或手足逆冷,不惡寒,反惡熱,或飲酒後,慎不可行桂枝湯也。(脈緊必無汗,設有汗,不可誤作桂枝證。)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桂枝湯內,加附子一枚,炮,去皮尖,切片同煎,如前。小便難,為有津液,可作汗;若小便數,不可誤認陽旦證也,陽旦即桂枝湯異名也。)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桂枝湯內去芍藥,隻用四味也。芍藥味酸,脈促胸滿,恐成結胸,故去芍藥之佐,全用辛甘,發散其毒瓦斯也。)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白術茯苓各一兩半主之。(不用桂,加水成四升,煎取二升。)太陽病,項背強囗囗囗囗,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二兩,添水成四升,煎取二升。通治柔 。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杏仁濃樸湯主之。(桂枝內加濃樸一兩,杏仁四十枚。)此則中風自汗,用桂枝湯證也。

龐曰:惡寒者,不當風而憎寒,惡風者,當風而憎寒,皆屬表證。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痛,骨節煩疼,惡風,無汗而喘者,囗麻黃湯囗主之。

麻黃(一兩半) 桂枝(一兩) 甘草(半兩) 杏仁(三十五個)咀,水二升半,煮麻黃數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二合半,去滓,每飲一盞,續次服盡,不用粥投。溫覆,如桂枝法將息,未汗,可再作二三劑。

龐曰:傷寒之脈,緊盛而按之澀是也。脈浮而緊,浮為風,緊為寒,風傷衛,寒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疼。外證必發熱,無汗,或喘,其人但憎寒,手足指末必微厥,久而複溫,掌心不厥,此傷寒無汗,用麻黃證。

凡脈浮數,或浮緊,無汗,小便不數,病雖十餘日,尚宜麻黃湯也。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自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 ,此為逆也。囗大青龍湯囗麻黃(三兩) 桂枝 甘草 石膏(各一兩) 杏仁(二十個) 棗(五枚) 生薑(一兩半)咀,水五升,煮麻黃數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每溫飲一盞,微汗為度。若汗周身潤則止服;未周身潤,可停待少時服盡。不欲汗多,亡陽故也。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主之。(少陰當言太陰。按太陰證內有脈浮緩,手足溫者,係太陰。太陰當發汗,證屬青龍湯;似桂枝證,反無汗而脈緊;似麻黃證,反身不疼而脈浮緩。)太陽病,項背囗囗囗囗,無汗惡風,囗葛根湯囗主之。

葛根(二兩) 麻黃(一兩半) 桂枝(一兩) 甘草(一兩) 芍藥(一兩) 大棗(六枚)生薑(一兩半)咀,水四升,先煮麻黃、葛根數沸,去沫,下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每溫飲一盞,日三服,如桂枝湯將息。

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者,葛根湯主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用前葛根湯內加半夏一兩一分,湯洗十遍,每個作四破。

龐曰:脈浮緊,無汗,服湯未中病。其人發煩,目瞑,極者必衄。小衄而脈尚浮者,宜麻黃湯;衄後脈已微者,不可再行也。凡脈浮自汗,服湯不中病,桂枝證尚在,必頭痛甚而致衄。小衄而脈尚浮者,再與桂枝湯;衄後脈已微者,不可再行也。

傷寒三日後,與諸湯不差,脈勢如數,陽氣猶在經絡,未入髒腑,宜囗桂枝石膏湯囗。此方可夏至後代桂枝證用之;若加麻黃一兩,可代麻黃、青龍湯用之。

石膏(三兩) 梔子(二十四個) 生薑(一兩半) 桂枝 黃芩 甘草(各一兩) 升麻葛根(各一兩半)咀,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飲一盞,食頃再服。若得汗,即止後服。

龐曰:凡發汗,以辛甘為主,複用此苦藥者,何也?然辛甘者,折陰氣而助陽氣也。今熱盛於表,故加苦以發之。《素問》雲:熱淫於內,以苦發之故也。

囗葛根龍膽湯囗療病四五日不瘥,身體毒熱,麵赤,兼治陽毒風溫。

葛根(生者四兩,幹者二兩代) 生薑 升麻 大青 龍膽 桂枝 甘草 麻黃 芍藥(各半兩)葳蕤(一兩) 石膏(一兩半)咀,水四升半,下麻黃,煮數沸,去上沫,內諸藥,煎二升,去滓。溫飲一湯盞,日三夜二。

(凡葛根,須用家園味甘多白粉者為佳,若誤用味苦野葛多吐,人轉增病。)時行熱病,六七日未得汗,脈洪大或數,麵目赤,身體大熱,煩躁狂語欲走,大渴甚。又五六日以上不解,熱在胃中,口噤不能言,為壞傷寒,醫所不能治。如死人,或精魂已竭,心下才暖,發開其口,灌藥下咽即活,兼治陽毒,囗麥奴丸囗。

麻黃(三分) 釜底煤 黃芩 灶底墨 梁上塵 小麥奴 灶中黃土(各一分) 芒硝 大黃(各半兩)細末,蜜丸彈子大,新汲水三合,和一丸研服之。渴者但令冷水足意飲之,須臾當寒竟,汗出便瘥。若日移五尺不汗,根據前法再服一丸。瘥即止,須微利。小麥奴乃小麥未熟時叢中黑麥撚之成黑勃者是也,無,即以小麥炒黑焦,地上出火毒用之亦得。此藥須是病患大渴,倍常躁盛,若小渴者強與之為禍耳,強人每服半雞子大。(亦治溫瘧。)傷寒,連服發汗湯七八劑,汗不出者,死。如中風法蒸之,使溫熱之氣外迎,無不得汗也,古今用效。薪火燒地,良久去火,掃地以水灑之。取蠶沙、桃柏、荊葉、糠及麥麩皆可。同和鋪燒地上,可側手濃,上鋪席,令病患臥席上,溫覆之。熱月隻可夾被覆,其汗立出。後周身至腳心皆汗,乃用溫粉撲止,移之上床即愈。無蠶沙即用麩糠之類,鋪燒地上亦得。(溫粉法,白術、本、白芷各二兩,末之,入英粉十二兩,和勻用之。無英粉以 粉代之。)傷寒瘥後,有不了了證者,謂至十日或半月二十日,終不惺惺,常昏沉以失精神,言語錯謬,或無寒熱,有似鬼祟,或朝夕潮熱頰赤,或有寒熱如瘧狀,此乃發汗不盡,餘毒瓦斯在心胞絡間所致也,宜囗知母麻黃湯囗。

知母(一兩半) 麻黃(一兩) 芍藥 黃芩 甘草 桂枝(各半兩)咀,水二升半,煮麻黃數沸,去上沫,內諸藥,取一升三合,去滓。每溫飲一大盞,半日可相次三服,溫覆令微汗。若心煩欲水,當稍與之,令胃中和則愈。未汗盡劑。

太陽病,下之後,氣上衝,其脈必浮,可根據證發汗,不與汗則成結胸也。凡發汗,脈浮大,雖大便秘,小便少者,可發汗而解也。合汗不汗,諸毛孔閉塞,悶絕而死。

不可發汗證

脈浮緊,法當身痛,當以汗解。假令尺中脈遲,為榮氣不足,血少故也。(前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宜桂枝湯,不責榮不足,蓋尺脈長大而遲也。此若軟緊而遲,不可汗,宜小建中湯。)囗小建中湯囗桂枝(三分) 生薑(三分) 芍藥(一兩半) 甘草(半兩) 棗(六枚) 飴糖(二合半)咀,水二升半,煮取九合,去滓,方下飴糖,煎令化。每溫飲一湯盞,日進二三服。尺尚遲,再作一劑,入人參加半兩同煎最良。舊有微溏或嘔者,不用飴糖也。兼治傷寒一二日,胸中悸而煩,及汗後身疼,脈沉遲。又治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小建中湯;不瘥,與柴胡湯。

(方在和表證中。)龐曰:凡脈緊,病必無汗,唯濡而緊,病必自汗。勿誤行桂枝,宜建中湯也。

脈濡弱,不可發汗,汗則厥而煩躁,不得眠。

諸動氣在心腹上下左右,不可發汗。

龐曰:諸脈動數微弱,不可發汗。(以上並宜建中湯。若煩躁者,宜竹葉湯。)囗竹葉湯囗治虛煩,病似傷寒,身亦熱而煩躁,頭不痛,身不疼,脈不數者。兼治中 ,渴吐逆而脈滑數者,及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並宜服之。

淡竹葉(半把) 石膏(四兩) 半夏(三分) 人參(半兩) 甘草(半兩) 麥門冬(二兩)粳米(一合,淘過)細銼,以水五升,煎二升半,米熟去滓。溫飲一盞,日進三服,夜二服。嘔者,加生薑一兩半,不嘔不用。

虛煩或嘔吐,脈弦細芤遲,手足微寒,胸滿者,橘皮湯主之,兼治暴煩下利。(方在太陰證中。)四逆不可發汗,發汗則聲嘶,舌萎不得前,言亂睛眩者,命將難全。

咽中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微絕,手足不能自溫者,幹薑甘草湯主之。(方在太陰證中。)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瘡家,雖身痛,不可發汗,汗出則 。(以癰瘡家膿血過多。)動氣在右,不可發汗,汗出則衄而渴,心苦煩,飲則吐水。(動者,謂心腹中虛氣動,若誤汗有此證,先宜五苓散三服,方在可水證中。次服竹葉湯,方在前。)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出則筋惕肉 ,此為逆,難治。(但先服防風白術散,次服建中湯,方在前。)囗防風白術散囗防風(一兩) 牡蠣粉(半兩) 白術(三分)細末,溫米飲調下二錢,日二三服,汗出續與建中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