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衝,正在心端,李根湯主之。
半夏(半兩) 桂枝 當歸 芍藥 黃芩 甘草 人參(各一分) 茯苓(三分)粗末,每五錢水二盞,薑三片,甘李根白皮一團,如雞子黃大,煎八分,通口,日三五服。
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心中大煩,骨節苦痛,目運惡寒,食則反吐,穀不得前,先服大橘皮湯;得吐止,後服建中湯。囗大橘皮湯囗(亦主手足冷嘔噦。)橘皮(一兩半) 生薑(二兩) 棗(二十四個) 甘草(半兩) 人參(一分) 竹茹(半兩)咀,水三升,煎一升半,去滓。溫服一盞,食頃再服。不當汗而強汗之,則津液枯槁而死。
四逆證
四逆湯治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者;脈浮遲,表熱裏寒,下利清穀者;汗出熱不去,內拘急,支節疼,四逆者;下利厥逆,惡寒者;下利腹脹滿,身疼脈浮者。
先用四逆溫裏,得利止,乃可隨證用藥攻表也。
甘草(一兩) 附子(半個) 幹薑(三分)咀,以水一升半,煮取六合,去滓,溫分作二服。
手足厥,脈微欲絕者,囗當歸四逆湯囗主之。
當歸 桂枝 芍藥 細辛(各一兩半) 棗(三十六個) 甘草 木通(各一兩)咀,以水四升半,煮二升二合,去滓,每溫一盞服。
和表證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幹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難、腹滿而喘者,囗小青龍湯囗主之。
麻黃 芍藥 細辛 幹薑 甘草 桂枝(各一兩半) 半夏(三分) 五味子(半兩)咀,以水六升,先煮麻黃數沸,去上沫,內諸藥,煮一升,去滓,每溫服一盞。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一兩半;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一雞子大,炒赤;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小便不利、小腹滿者,去麻黃,加赤茯苓二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仁一兩一分。無蕘花,以桃花一鴨子大,不炒代之。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
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吐下也;麵色反有熱色者,未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其身必癢,宜囗桂枝麻黃各半湯囗。
桂枝湯末 麻黃湯末(各三分)以水一升半,棗三個,生薑三片,煎減半,去滓,溫飲一盞。未有小汗,再服之。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證候不改者,服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狀,日再發者,宜囗桂枝二麻黃一湯囗。
桂枝湯末(一兩) 麻黃湯末(半兩)以水一升半,薑三片,棗三個,煎減半,去滓,溫飲一盞。未有小汗,再服之。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脈洪大者,白虎湯加人參主之。(方在厥陰證中。)龐曰:傷寒,已得汗,身和脈弦細,譫語妄見,此為津液不和,與小柴胡去人參加桂枝湯服之,津液和自愈;未瘥,與調胃承氣湯下之。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囗柴胡桂枝湯囗主之,兼治寒疝腹痛。
柴胡(一兩) 桂枝 黃芩 人參(各半兩) 半夏(四錢一字) 芍藥(半兩) 甘草(一錢一字) 大棗(九枚) 生薑(半兩)咀,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七合半,去滓,溫飲一盞。
囗小柴胡湯 囗治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滿,嘿嘿不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微熱,或咳者。
柴胡(二兩) 甘草 黃芩 人參(各三分) 半夏(六錢一字) 生薑(三分) 大棗(三枚)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再煎取一升半,溫作三服。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半個。若渴,去半夏,加人參成二兩二錢半、栝蔞根二兩。若腹中痛,去黃芩,加芍藥一兩半。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二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黃芩,加茯苓二兩。若不渴、外有微熱,去人參,加桂枝一兩半,溫覆微汗愈。若咳,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一兩一分,幹薑一兩。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不必悉具。凡以柴胡證而下之,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複發熱汗出而解也。
病十日以上,脈浮細嗜臥者,為已安候,小柴胡和之,細而遲者勿與。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自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必自愈。(先宜小柴胡湯,不愈,可刺期門。)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取之。
陽明病,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如,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又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亦宜服之。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 然汗出而解。
陽明中風,脈浮弦大而短氣,腹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幹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可下證(血證附)
大法秋宜下。
陽明病,發熱不惡寒,汗多者,急下之。
凡脈沉細數,為熱在裏。又兼腹滿咽幹,或口燥舌幹而渴者,或六七日不大便,小便自如,或目中瞳子不明,無外證者,或汗後脈沉實者,或下利,三部脈皆平,心下堅者,或連發汗,已不惡寒者,或已經下,其脈浮沉按之有力者,宜囗大承氣湯囗。
大黃(半兩) 濃樸(一兩) 枳實(一枚) 樸硝(半兩)咀,以水四升,先煮濃樸、枳實至三升,下大黃,煮取一升半,去滓,下樸硝烊化。每溫一盞服,利即止。後服如作煮散煎,每服濃樸、枳實末共三錢,水二盞,煎一盞半,下大黃末一錢,煎一盞,絞去滓,下樸硝末一錢,烊化服之。
陽明與少陽合病而利,脈不負者,為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克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陽明土,其脈大,少陽木,其脈弦,若合病,土被木賊克,更利,為胃已困。若脈不弦,為土不負。弦者,為土負,必死。)脈雙弦而遲,心下堅,或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病者煩熱汗出,如瘧狀,日晡則發潮熱者,屬陽明,其脈必實,當下之而愈。
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宜下之。
傷寒,若吐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以上,至十餘日,日晡則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妄撮,(常見有此撮空候,故改之。)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脈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可下之。一服利,止後服。
過經譫語者,可下之。
病患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此有燥屎,故不大便,可下之。(以上並宜大承氣湯。)太陽病未解,其脈陰陽俱停者,必先振栗汗出而解。陽微者,先汗之而解;陰實者,先下之而解。下之,宜囗大柴胡湯囗。
柴胡(四兩) 黃芩 芍藥(各一兩半) 枳實(二枚) 生薑(二兩半) 半夏(一兩一分)大棗(六個) 大黃(一兩)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再煎,每溫一盞服。
因下之後,潮熱而微利者,此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而有表證,仍胸膈滿而嘔者,先服小柴胡湯,後服大柴胡湯。(小柴胡湯在和表證中。)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傷寒十餘日,結熱在裏,往來寒熱者,宜大柴胡湯。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疾者,囗小承氣湯囗主之。
大黃(二兩) 濃樸(一兩) 枳實(二枚)咀,水二升半,煎至八合,去滓,放溫時飲一盞,以利為度。凡大便秘悶,恐有表證者,但少少飲之,微下為度,不可飲多,恐大泄利也。虛弱人可作煮散煎服。
太陽病,若吐下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難者,與小承氣湯利之則愈。(此太陽陽明證也。)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初一服,譫語止;若更衣者,停後服,不爾,盡與之。
(更衣即登廁也,非顏師古注《漢書》更衣之義。《集驗方》痔有更衣挺出,頗妨於更衣,更衣出清血,故以知之。)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方在太陽證中。)發汗後,惡寒者,虛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宜調胃承氣湯。
傷寒十三日,過經譫語者,此有熱,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盒飯硬,反下利而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為內實也,宜調胃承氣湯。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此時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不爾,可與之。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屬調胃承氣湯。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屬調胃承氣湯。
囗茵陳湯囗治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其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而飲水者,以瘀熱在裏,身必發黃。
茵陳蒿(三兩) 大黃(一兩半) 梔子(二十個,大者七枚)咀,水二升半,先煮茵陳至一升,內二味,煮取一升二合半,去滓。溫飲一盞,日三服。小盒飯利,尿如皂角沫,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出。
囗十棗湯囗治太陽病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脅下痛,幹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和裏未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