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養育女孩不可忽視性別教育(1 / 3)

女孩從小就要做個小淑女

“現在的男孩子說話細聲細語,動作扭扭捏捏,可是女孩卻打扮越來越中性化,言行潑辣。真不知道現在的孩子怎麼啦,男孩子沒有男孩樣,女孩也不像個女孩……”說起現在的孩子,很多父母都非常無奈。

應該承認,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父母一直羞於啟口的性知識教育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重視,父母也加強了對孩子的性教育。然而,父母卻忽視了對孩子進行必要的性別教育。專家呼籲,性別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家庭教育中父母應該加強對孩子的性別角色教育。

前段時間,隨著《快樂男聲》中偽娘劉著的出名,似乎“偽娘”成了一種新的潮流。在這個流行偽娘的時代,我們不得不提到更早時期繼“春哥”、“曾哥”之後,“偽哥”、“偽爺”的流行。

就目前的現狀來看,有一種不正常的趨勢,那就是男孩越來越女性,女孩越來越中性,由此可見性別教育比性教育更緊迫,更重要。

讓我們看看以下幾位家長的敘述:

一位媽媽說:“女兒從小到大沒梳過長頭發,也從沒穿過長裙子,是一個十足的‘假小子’。令人擔憂的是,女兒平時性格大大咧咧,言談舉止也像個男孩子,現在都9歲了還是這樣。”

退休在家專門照看孫女的張奶奶也有這方麵的擔心:“我那7歲的小孫女就像個假小子,一點女孩兒樣都沒有,隻要我讓她穿裙子等女孩該穿的衣服,她都會不高興,甚至會哭鬧來反抗。唉,真不知該怎麼辦才好!”

一位做小學老師的爸爸這樣說:“我女兒已經讀小學六年級了,她們班就有好幾個性格比較直爽的女孩子,經常和男孩子一起稱兄道弟。女兒說她班裏很多女孩都非常喜歡李宇春,覺得她非常灑脫,很帥,因此也都願意模仿她。我從其他老師那裏了解到,現在的孩子‘陰盛陽衰’,剛入學的學生中有很多小男孩不能適應學校生活而哭鬧,可是女孩子卻很少哭,甚至吵嘴、打架比男孩都厲害。”

從幾位家長的敘述中不難看出,現在很多女孩已經把中性打扮視為一種時尚、一種潮流,這反映了有些女孩性別感錯位的事實。在為女孩擔憂的同時,家長也要明白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危害以及糾正措施。

專家指出,造成女孩中性化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但是家庭教育的失誤是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現在家庭中大都是獨生女,家長把男孩當做女孩養的情況非常普遍,同樣把女孩當男孩養的事實也非常多,這就造成了女孩過於中性化、男性化的現象。

性別教育是性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部分教育的缺失對女孩健全人格的形成與發展非常不利。性別教育錯位或者缺失,會讓女孩產生倒錯心理,從小認為自己是異性,甚至出現性別認同障礙。女孩過於男性化,在日常生活中也會表現出男性化的氣質與性格,喜歡男孩子那些“衝衝殺殺”的遊戲,不喜歡和女孩一起玩,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行為如果得不到及時糾正,很容易造成女孩的性角色畸形,對女孩的性格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嚴重的還會導致女孩出現心理問題,扭曲女孩的心靈,甚至成為同性戀、異裝癖及易性癖等性變態心理的根源。

性別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家長在對女孩進行性別教育的時候一定要避免兩個誤區:

其一,不要把自己的性別期望強加在女孩的身上。有些父母期望要個男孩,即使女孩出生後也會按照自己的期望培養,把女孩從小打扮得像個男孩子,過分粗放的教養方式,對女孩提出“不許哭”等要求,長此以往,女孩就會混淆性別認識,影響女孩的性別行為和心理選擇,引起認同障礙,阻礙她的成長。

其二,誤認為性別教育就是性教育。有些家長對性教育和性別教育認識不夠,以為性教育就是性別教育,甚以為“女孩這麼小不需要性教育”,因此而忽略了這些教育內容。

性別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那麼父母應該如何著手呢?希望以下幾種方法對父母有所啟發。

方法一,提高性別教育的認識。

對女孩進行必要的性別教育,父母提高自己的認識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知道,中國的父母比較保守、含蓄、傳統,在對女孩進行性教育的時候往往羞於啟口。其實,父母的這種想法和做法對女孩的健康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社會錯綜複雜的今天,如果父母沒有及時地給女孩進行必要的性別教育和性教育,那麼女孩很容易接受社會上不良信息的影響,並受其誤導。父母應該明白,女孩能否身心健康地成長,和性別教育有著密切的關係。雖然說男女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女孩的性別角色卻是從小受到家庭教育、成長環境影響的結果。小時候性別教育的缺失,對女孩的健康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父母在為女孩提供一個良好成長環境的同時,也要加強思想認識,積極采取有效的性別教育方式,恰當引導,對女孩進行正確的性別教育。

方法二,樹立良好的性別角色榜樣。

父母是女孩最好的性別角色榜樣,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身上的性別特征,善於引導,讓女孩從媽媽身上認識女性角色,從爸爸身上認識男性角色。

8歲的曉紫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小女孩,雖然年紀不大,可是與那些性格大大咧咧的同齡女孩相比,曉紫儼然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小淑女。

曉紫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非常注重對她的性別教育,並且注重寓教於生活,利用生活中的自然情景來加強曉紫對不同性別角色的認識。例如,平時媽媽衣著非常優雅,並且給曉紫買一些花裙子、蝴蝶結等服飾,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你是一個女孩子,就應該穿裙子,這樣比較漂亮。”媽媽經常這樣對曉紫說。有時爸爸在家加班,工作非常辛苦,媽媽會對曉紫說:“乖女兒,去安慰安慰爸爸,這可是女孩子的強項呢。”

一次,家庭聚會,爸爸要把廚房裏的餐桌搬到客廳裏去。由於桌子太重,爸爸喊比曉紫大5歲的堂哥幫忙。曉紫也想幫爸爸,可是爸爸卻對她說:“男孩有力量,這些事情是男孩子應該做的,你還是幫媽媽收拾碗筷吧。”

……

在爸爸媽媽的精心教育下,曉紫不知不覺間就明白了:作為女孩子她應該像媽媽那樣溫柔、體貼、善解人意,而堂哥應該像爸爸那樣擁有力量和堅強的個性。

為女孩樹立良好的性別角色榜樣,曉紫的爸爸媽媽做得非常好。在平時的生活中,媽媽在衣著打扮上為曉紫做了一個良好的榜樣,並且有意識地引導她,讓她明白了女孩子就應該穿裙子,應該善解人意,應該溫柔體貼。在這方麵爸爸做得也很好,他讓曉紫明白了男孩子就應該做重活,並展現其力量與堅強的一麵。顯而易見,這樣的家庭教育對曉紫的性別意識非常有幫助。

方法三,告訴女孩“男女有別”。

研究表明,在女孩6歲之前的性別教育中,父母的作用無疑是最重要的。父母是女孩最好的性教育啟蒙老師,也是女孩最重要的性別教育老師。因此在女孩小的時候,父母就應該及時地告訴她“男女有別”的道理,給女孩上好性別教育這一課。

一個陽光明媚的周日,3歲的宛菡和爸爸媽媽一起到公園裏玩。爸爸媽媽一人拉著宛菡的一隻小手,一家人非常幸福。

在公園裏的草地上休息的時候,旁邊有位媽媽也帶著一個三四歲的小男孩正在休息。過了一會兒,那個小男孩跑到一棵大樹旁邊小便。看到這種情景,宛菡非常好奇:“媽媽,為什麼我要蹲著小便呢?我也要站著小便。”說著,宛菡便站起身進行了一次嚐試,結果把褲子尿濕了。

媽媽感到非常尷尬,也很好笑。但是媽媽並沒有嘲笑宛菡,而是溫和地對她說:“寶貝,你是女孩子,那位小哥哥是一個男孩子,女孩和男孩是不同的。男孩子站著不會尿濕褲子,是因為……”接著,媽媽循循善誘,把男女有別的道理詳細地告訴了宛菡。

看到宛菡因為好奇做出模仿行為,媽媽並沒有盲目地斥責,而是借此機會向宛菡傳授一些相關的知識,讓她從小明白男女有別的道理。這樣的教育方式更能讓女孩自然地接受性別教育,父母不妨借鑒參考。

3歲前就要培養女孩的性別意識

對有些父母來說,女孩的性別教育似乎再簡單不過:女孩就是女孩,順其自然就好,沒什麼教育可言,其實不然。

兒童教育專家特別強調,父母對女孩進行一定的性別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女孩的性別意識越早培養越好。現實生活中父母越來越關注女孩的性教育,但是往往局限於青春期女孩的生理教育,讓女孩學會保護自己等,卻忽視了在女孩小的時候就應該實施的性別教育。

性別教育是性教育的基礎,是女孩了解自己的啟蒙教育。父母應該及早培養獨生女孩的性別意識,幫女孩形成健全的人格。

心理學研究表明,女孩的性別角色意識在3歲左右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建立了,這時候父母就應該培養女孩的性別角色意識。3歲左右的女孩,能夠意識到“男女有別”,但是並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到學齡前,女孩就會逐漸產生明確的性別觀念,隨著一天天成長,女孩對男女不同著裝、性格、舉止等都形成了全麵的了解與認識,心理性別也逐漸成長。

為了避免女孩的性格發展出現偏差,父母最好在3歲之前就培養女孩的性別意識,讓女孩對男孩、女孩有一個簡單明了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女孩真正形成性別角色意識是在進入青春期之後,而小學階段則是女孩性別意識的蒙朧期。女孩的性別意識越早培養越好,父母一定要及早對女孩進行性別教育。

讓我們看看妞妞媽媽的手記:

妞妞出生前,爸爸媽媽的同事就送了很多衣物。因為不知道性別,所以什麼顏色的衣服都有,粉的、藍的、綠的、黃的等。後來,即使知道妞妞是一個小公主後,媽媽依然按照自己的喜好給她買一些淺綠色的衣服。

媽媽發現,淺色的衣服非常好看,可就是不耐髒,往往穿上沒多久就會變得髒兮兮的。尤其是妞妞吃過飯後,衣服髒得更快了,口水、菜汁、果汁等,非常難洗。沒辦法,媽媽隻好用消毒液清洗,可是用消毒液泡過幾次之後,衣服粉嫩的顏色就褪得差不多了,幾乎成了白色的,看上去舊舊的,讓人心裏不舒服。

於是,媽媽決定給妞妞買一些深顏色的衣服,這樣耐髒、好洗、經穿。深顏色的衣服使妞妞看上去有點像個小男孩,加上妞妞天生頭發稀少、發黃,媽媽忙著上班索性把妞妞的長頭發剪掉了,這樣一來,妞妞更像個小男孩了。很多第一次見到妞妞的人,都以為她是一個“小男孩”。

把妞妞送進幼兒園,媽媽才發現妞妞小班同學的女孩子,個個都穿著花裙子,梳著小辮子,一眼就能看出是一個女孩子。可是妞妞深色的T恤和短褲,加上短頭發,儼然一個假小子。“媽媽,原來小朋友都以為我是一個小男孩呢。”一天妞妞從幼兒園回來對媽媽說。媽媽意識到是自己忽視了妞妞的性別,造成了妞妞比同齡的小女孩少了一些女孩樣,媽媽為此很自責。

於是,媽媽將功補過,去童裝店給妞妞買來蕾絲花邊的花裙子,在妞妞的短頭發上別上一枚漂亮的發卡。經過媽媽的精心打造,妞妞變成了一個漂亮的小公主。這讓媽媽非常有成就感,更加堅定了好好打扮妞妞的決心。

此外,媽媽也加強了對妞妞的性別教育,及早培養她的性別意識。媽媽告訴妞妞那些不穿裙子的小朋友和她是不一樣的,她和媽媽一樣是女生,女生就應該有個女孩樣,不能像男孩那樣淘氣……

現在,妞妞的衣櫥裏麵都是媽媽精心挑選的裙子、褲襪等衣物,每天早上,媽媽都會把妞妞精心打扮一番,才會送她去幼兒園。現在,妞妞看上去更多了一些淑女氣質,更像一個小公主了。

從例子中可以看出,剛開始媽媽並沒注意對妞妞進行明確的性別教育,並且按照自己的喜好把妞妞打扮得像個假小子。幸運的是,妞妞進入幼兒園後,媽媽意識到了教育的不足之處,開始轉變教育觀念,培養妞妞的性別意識,告訴她一些相關的道理。與此同時,媽媽還注重培養妞妞的儀表美,每天都把妞妞打扮得像個小公主,這對妞妞性別意識的培養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女孩的性別意識越早培養越好,性別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所以,在對女孩進行性教育的同時,家長一定不要忘了及早培養她的性別意識。

方法一,3歲起給女孩一張“明性片”。

專家建議,為了女孩的健康成長,家長應該在女孩3歲的時候就給女孩一張“明性片”,及早培養女孩的性別意識。當然,對女孩進行性別教育可以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進行。

由於爸爸媽媽工作非常忙,寄琴從小就是在爺爺奶奶家長大的。

在孫輩中,隻有寄琴一個小女孩。從3歲多開始,寄琴就經常和堂哥堂弟一起玩,漸漸地就成了一個“假小子”,剪了短頭,行為舉止也和堂哥堂弟似的,男孩氣十足。看到寄琴的變化,爺爺覺得這樣對孫女的成長不利,決定對孫女進行特殊教育。

平時,爺爺給寄琴買的都是一些《花仙子》、《白雪公主》等故事書,並且刻意地讓她少和堂哥堂弟爬牆、上樹等,要她多和奶奶在一起編織、刺繡等。爺爺經常帶著堂哥堂弟下棋,喜歡藝術的奶奶便經常帶寄琴去參觀一些畫展等,提升她的藝術欣賞能力。為了陶冶寄琴的淑女氣質,奶奶還帶著寄琴到樓下的舞蹈室報名,讓她學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