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近三百年自然災害的基本特征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恩格斯就曾諄諄告誡人們:“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複了我們。”工業化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引起社會生產力空前增強,然而,自然災害並沒有就此遠離我們。隨著人類社會工業化進程的加速,自然災害不僅種類越來越多,而且爆發越來越頻繁,對人類社會造成的損失也越來越嚴重。災害依然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一)自然災害的種類越來越多
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災害學將災害分成不同的類型。自然災害源自自然界的變異,是指自然界物質運動過程中一種或數種具有破壞性的自然力,通過非正常方式的釋放而給人類造成的危害。它以自然變異為主因且表現為自然態,如地震、風暴潮、幹旱等。人為自然災害以人為影響為主因而產生,但表現為自然態,它源自人類活動。如由人類活動破壞森林植被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地下水過量開發引起的地麵沉降等。以人為因素為主因而產生且表現為人為態的災害則是人為災害,指人類社會內部由於人的主客觀原因和社會行為的失調失控所造成的危害,主要包括海難、空難、核泄露等行為過失災害和人口失控、城市失控等社會失控災害,等等。本書所討論的災害以自然災害為主。
在工業革命以前,自然災害的種類是十分有限的。就全世界範圍來說,發生較為頻繁、強度較大、區域較廣、危害較嚴重的自然災害主要有火山噴發、地震、岩崩、雪崩、海嘯、滑坡、泥石流、洪水、幹旱、水土流失、病蟲害、火災、瘟疫等,人們一般將這一類自然災害稱為傳統災害。其他自然災害如隕石衝擊、太陽輻射異常等天文災害,或是海岸侵蝕、海水倒灌、熱浪等氣象水文災害,在農業時代也有發生,但無論就其發生頻率或強度,還是危害程度而言,都遠遠趕不上前者。
但是,進入工業化時代以後,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和科學技術日益廣泛的應用,再加上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和消耗,造成了整個生態係統失衡,人類始料不及的各種自然災害、人為自然災害接連發生。危害最為明顯和嚴重的,有溫室效應、臭氧空洞、酸雨、赤潮、水汙染、土地沙漠化、耕地鹽堿化、地麵沉陷、噪音汙染、海洋生物減少,等等。這些新生的自然態災害,都是自然界對人類的愚蠢和狂妄行為所進行的無情報複。
(二)自然災害的頻度、規模及造成的損失程度越來越大近三百年來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使人類在災害麵前的生存狀況得到極大的改善,而科學技術的持續進步,更是為人類抵禦災害提供了最好的武器。然而,災害對於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巨大威脅並沒有絲毫的減輕,而是有著越來越嚴重的趨勢,不僅爆發的頻率越來越快,而且規模越來越大,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危害也越來越嚴重。
一方麵,自然災害的發生越來越頻繁,周期越來越短。工業革命以來,由於人類對自然資源掠奪性的開發和消耗,造成生態係統嚴重失衡,大自然的調節機能嚴重削弱,傳統自然災害呈現出次數越來越多、間隔越來越短的趨勢。以地震為例,據地震專家的統計,1900~1988年間,全球共發生7級以上的地震1285次,平均每年約14.6次,爆發的頻率遠遠超過了工業革命以前。其他自然災害如火山噴發、滑坡、泥石流、洪水、旱災等爆發的頻率,無不類似於地震。至於溫室效應、臭氧空洞、酸雨等工業革命以來新生的人為自然災害更是如此,其爆發的頻率越來越快,周期越來越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