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淺談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寫給家庭破裂的家長們(1 / 1)

重慶市渝北中學校黨委副書記 黃慶倫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們不但注重生活的數量,而且更加注重生活的質量,特別是對精神生活質量的追求更加突出。在現代社會裏,離婚率不斷上升,離異家庭的子女在學校中占的比例越來越高,而家庭的解體與重新組合給子女心理的負麵影響也凸現出來,教育的難度隨之而增大,也為今天的教育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有人說,21世紀的教育就是研究離異子女的教育。這種說法雖然有一點誇張,但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各界的足夠重視。

離異家庭的子女由於缺乏親情溫暖,大都具有較重的自卑感,心理有陰影,性格孤僻、偏激,在人前總感到低人一等,看到同伴們有著幸福的家庭,向往、羨慕甚至嫉妒,自卑心理嚴重,因而不願積極要求上進。他們往往不願別人談及自己的家庭,更不願意同學到自己家裏玩。

離異家庭的子女,大多對父母不存在好感,有的甚至對父母懷有敵意,恨自己的父母缺乏責任心。很多孩子處在一種矛盾心態之中,如同情母親,卻恨母親的無能,厭惡當年“包二奶”的父親,但卻又離不開父親的錢等。

離異家庭子女容易染上惡習,究其原因,從家庭方麵來看,主要是父母無暇顧及,疏於管教,或視孩子為拖累而放棄不管,或基於“補償”心理而溺愛放縱;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則主要是心靈的創傷,為尋找溫情知音和不良行為的人交往而染上惡習,或從時間、金錢上鑽父母雙方的空子。

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最突出的是不良的情緒和性格,這些問題往往與父母離異的時間有關,即父母離異時兒童的年齡越小和離異的時間越長,有關的心理問題就越普遍和嚴重。這是因為孩子越小,其社會適應能力便越差,自控能力也就越弱;父母鬧離婚鬧得越久,彼此傷害越嚴重,其消極影響也越大,子女對社會的歧視也越敏感。盡管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調節能力逐步增強,但即使到了中學階段,也難以消除父母離異給他們帶來的累積性的消極影響,相反隨著自我意識的提高,有時還會使心理危機問題顯得更為嚴重。

離異家庭子女的教育問題不僅是教育工作者的任務,而且是一個綜合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和專家的協調作戰,攜手合作才能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讓他們回到健康成長的道路上來。

首先是社會方麵。要通過輿論進行正麵宣傳,消除一些人對離異家庭子女的歧視及各種陳腐偏見,伸出友誼的手幫助他們克服生活中的實際困難。

其次是家庭方麵。家長鬧離婚要盡量避免對兒童心理的不良影響,做出離婚決定後,要對子女的撫養、教育等問題做好妥善的安排,認真履行自己的撫養義務,同時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愛護及嚴格要求,給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讓孩子健康地成長。

第三,專家方麵。離異家庭子女借助有關專家的指導,理智地調節自己的“無名之火”等不良情緒,再度矯正自己的航向是十分重要的。父母的分手絕不是孩子的過錯,不必為此而內疚不安,相反更應該發憤圖強,自強不息,戰勝自我,保持良好的心態投入到人生的奮鬥之中。

第四,學校方麵,教育工作者一方麵有責任幫助離異家庭的子女,通過掌握《未成年人保護法》這個有力的法律武器去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麵學校也要針對這部分學生的心理問題加以正確的教育、引導,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和幫助,讓他們能正確地認識家長的離異問題,盡快從離異家庭的陰影中走出來,用教師的愛心幫助孩子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揚起理想的風帆,把心思重新用在學習上。

我們相信,通過專家的指導,社會、家長和學校的共同配合,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問題是一定能解決的。

特別是離婚的父母們,都拿出你們的愛心,給無辜受傷的子女多一分關懷,讓他們積極、快樂、健康地向前發展,使他們走向理想的人生之路。

那些已走在離婚邊緣的父母們,為了你們的子女,為了你們的家,讓你們曾經共同搭建的希望小屋更溫馨、更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