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據調查,78%的受訪者表示與子女溝通時心情愉悅,17%的家長總是很無奈,出現困惑的也有5%。但是另一組數據卻與之矛盾,隻有12%的家長表示與孩子經常像朋友一樣聊天;12%的家長因為性子急躁,沒有耐心與子女交流;53%的家長則表示與孩子之間存在代溝,根本無法溝通;還有23%的家長沒有做出回答。既然交流時很高興,為何卻不能很好地溝通呢?很多為人父母者為橫亙在他們與孩子之間的“代溝”所困,有的家長則采取“溝通不好,就打人”的粗暴行為。這隻會讓孩子離家長更遠。有的人埋怨自己的孩子說假話、品質不好,他恰恰忘了這些毛病正是他行為粗暴、常常訓斥孩子所帶來的“副產品”。
從孩子的服飾說起
如果哪一天孩子不再滿意你為他(她)選購的衣服,他們漸漸注重起每天的穿著,並有了自己的一套服飾理念,請你不要困惑或緊張。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他們正從懵懂的孩童步入青春期。
青少年逐漸關注自己的外表,特別是對於服飾有了新的要求。他們有的會模仿自己偶像的服飾,有的會追求標新立異,有的則是保持“酷”的形象。這一切多半是為了得到同齡人的肯定和矚目。他們較少考慮如何讓自己的形象更和諧地融合於社會。
家長和青少年的眼光因年代隔閡,會有不同的審美觀,也因此會對服飾產生不同的看法。這是很正常的。
當孩子的穿著不符父母口味時,父母不要太多慮,幹預要適可而止。
當家長對孩子的服飾感到頭痛時,應在找孩子談之前做些基本的調查。很有可能家長的眼光“落伍”了。另外,孩子的服飾即使是新派超前,讓家長有些看不慣,但仍要保持冷靜,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流。畢竟這不是什麼原則問題。
像有些孩子,他(她)是為了追求時髦、為了得到同學、朋友的認同才這樣做的。他(她)用服飾的方法去達到目的,我們應該理解,即便我們未必同意這樣的做法。當然理解不等於放縱,家長在處理此類問題上,不宜采取大聲吼叫的粗暴方法,而采用“文火煲粥”的方法可能有利於兩代人的交流。
我們家長有時太主觀,而且往往習慣於站在一個高於孩子的位置,以絕對教育者的姿態來和孩子交流。如果我們采用等位思考的方式,以平視的角度來和孩子談服飾的問題,這樣孩子的態度會更積極一些,也容易接受家長合理的意見和建議。比如,一旦注意到孩子的服飾變化,應盡快找機會和孩子交談。可試著這樣說:“啊,我兒子(女兒)真的長大了,和爸爸(媽媽)年輕時一樣,喜歡穿時髦衣服。不過,今天的打扮好像不太適合你,有機會找幾本雜誌看看,相信會有合適你的服裝。”其次,要抓住根本。如果孩子注重服飾隻是想得到同學和朋友的好感,那我們就可告訴他,鮮亮的服飾隻能吸引別人一時的目光和讚美,而一個人的學識和才華不僅能讓自己享用一輩子,還會獲得更多人的崇拜和尊敬。另外,要懂得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個道理。每個家長都走過十幾歲的花季,不妨將自己年輕時的故事,用比較幽默、調侃,甚至自嘲的口吻講給孩子聽,暗喻外表很重要,學習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