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7章 智慧的大門(1 / 1)

魯班觀察茅草的形狀受到啟發,發明了鋸子。

巴甫洛夫從觀察狗的唾液分泌入手,創立了高級神經活動學說。達爾文經過兩年環球考察,奠定了進化論的基礎。

竺可楨觀察自然幾十年,實現了物候學的突破。

古今中外許許多多的事實告訴我們,觀察能力在一個人的智慧活動中有多麼大的作用!難怪有人把觀察比喻為“智慧的大門”。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主動的知覺活動。在這一活動過程中,人們必須通過眼看、耳聽、鼻嗅、嘴嚐、手摸以及感受等手段,有目的地認識客觀事物。其中,眼看最主要,在通常情況下90%以上的外界信息是通過視覺感官感知的。因此,觀察主要就是觀看、考察。

觀察力,則是人們在觀察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良好的觀察力包括精明的知覺能力、定向注意能力和以分析、比較為基礎的選擇思維能力。觀察力強的人,在觀察活動中就能全麵、深入、正確地認識客觀事物;觀察力弱的人,觀察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就較低。觀察力是隨著生理年齡的增長而發展起來的。

兒童的觀察缺乏目的性、計劃性、係統性和持久性,在觀察事物時,還經常會受情緒和興趣的支配,常常離開觀察的目的,把注意轉移到事物的次要的方麵或不相幹的事物上去。而且,他們的觀察也還很不細致、不精確,在觀察過程中的分析綜合能力也還較低。比如,他們在觀察實物、標本、掛圖時,往往離開觀察目的和步驟,去看自己感興趣的部分或特點,常常“抓了芝麻,丟了西瓜”,很容易忽視事物的本質。

少年的觀察力有了較大的發展,觀察活動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計劃性、係統性和持久性。比如,他們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認真地、持久地觀察水怎樣變成水蒸氣,鐵器為什麼會生鏽,彩虹是怎樣產生的等各種自然現象。在觀察過程中,人們不僅能夠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而且能夠抓住事物的本質特點,使其逐步學會在抽象的水平上理解各種圖形的大小、遠近及相互之間的位置關係。但在觀察事物時,他們也還會把觀察集中於次要的和偶然的方麵。

到了青年初期,隨著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他們觀察事物更具有目的性、係統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在複雜的事物麵前,一般都能通過觀察表麵現象發現較為隱蔽的本質,也能區分主要和次要部分,但觀察的精確性和概括性還不夠,容易過早地下結論。

觀察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並不是說觀察力的強弱是自然形成的。心理學研究表明,有沒有經過培養和訓練的觀察力,水平相差是較遠的。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做家長的就必須配合學校教育,有意識地進行訓練,促使孩子的觀察力不斷發展,使其逐步成為一種自覺的、獨立的、有計劃的持久的心理活動。

古今中外,許多名人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由於父母的正確教導。好的教育方法如魚得水,如旱遇霖,如花似錦。而今,我們的家長從這林林總總的教育範例中該得到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