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7章 失誤家教事例評析(1 / 3)

一、期望過高——逼子成龍釀悲劇

望子成龍是人之常情。教子時加點壓力也不無必要。

然而,有的父母把孩子當做實現自己出人頭地夢想的工具,一味加壓,走入了逼子成龍的誤區。

正在成長的孩子身心都是稚嫩的。父母過高的期望會使他們背上沉重的負擔。在這樣的重負下,孩子會失去學習的興趣、活潑的天性,甚至,會失去活下去的信心和樂趣……

過高的期望和壓力,泯滅了孩子活潑的天性,造成孩子心理逆反,身心俱傷,導致生命小舟早早擱淺……

事例一:

父母一味求高分,孩子背上十字架

“緊箍咒”扼殺了青春

18歲的趙強,有著高高的個頭,儒雅文靜的外表,嘴唇上稀疏可見的黑黑的茸毛,標誌著一個男子漢的成熟。可此時,小夥子青春的肌體竟然沒有一絲的活力,麻木的神經已到了崩潰的邊緣:說起話來語無倫次,邏輯混亂,不時瞪起驚恐的眼睛四處巡視,疑心別人在偷聽;毫無根據地認為父母討厭他,要迫害他,和他們在一起感到中間隔了一大塊黑布。尤其到了晚上,他更加的緊張……醫生診斷,趙強患了心理疾病。

處在暢想年紀的趙強,生命的小舟剛剛起航,尚未遇到驚濤駭浪,為何早早擱淺在岸邊?疑問把我們帶到趙強的童年——

幼年的趙強是個智商較高的孩子。上小學後,父母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迫不及待地給趙強戴上了“一定要功課好”的緊箍咒。隻要趙強稍有懈怠,就會遭到父母劈頭蓋臉的毒打,平時的訓斥,更是家常便飯一般。長期粗暴的管教,使趙強活潑的天性在泯滅,變得愈來愈膽小、孤僻。

讓人驚歎的是,趙強的父母都是教師,整天接觸的學生與趙強年齡相仿,可他們偏偏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需求,他們忙於學校的升學率,關注班級學生的成績,父親還是多年的先進教師。然而在家裏,他們給予自己孩子的則是冷漠或居高臨下指責性的“教誨”。如此一直延續到趙強上高三。

始料未及的事發生了。在臨近高考的前兩個月,趙強突然變得異常煩躁,父母“一定要考上大學”的話語總是嗡嗡響在耳畔。特別是夜夜驅趕不掉的夢魘纏繞著他,使他感到鬱悶得要窒息。脆弱的神經再也沒有承受力,趙強終於病倒下來。(天下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趙強的父母在得知獨子患了心理疾病,不能參加高考的時候,心急如焚,痛苦萬分。可苦惱之餘,父母是否也感到了些許的愧疚?在孩子渴望慈愛,渴望疏導,渴望傾吐心聲時,父母給孩子的又是什麼呢?)

16歲男孩子的心靈獨白

這是一個16歲男孩的內心獨白,一個隻屬於他自己的暗淡的心靈世界——“人活著為什麼要這般痛苦?我現在已經失去了所有的一切,要再生,那隻有一條路——從傾斜的世界裏走出來,從越陷越深的迷宮中走出來。我要的隻是人起碼的尊嚴和權利,那時,哪怕變成一個乞丐我也會感到高興。”

“我一上中學就開始記下自己的苦難,承受著父母壓在肩頭的重擔——必須功課好。現在這種苦難並沒有隨時間的推移而削減,而是越發的沉重了!”“我是一個孤獨者,在生活中是那樣的懦弱,不堪一擊。人類本應該在美好的環境中生活,不應該有莫名其妙的痛苦,而我多年來卻充當著‘奴隸’的角色。”

“我多麼希望得到讚揚,然而爹媽賜給我的是咄咄逼人的目光,永無休止的訓斥和冷冰冰的‘愛護’,實在讓人難以承受!”

“厄運總是降臨到我的頭上,實驗中學沒考上,我知道,等待我的將是一場無法躲避的暴風雨……”

這是剛上高中一年級的魏彬,寫給心理醫生長信中的部分內容。魏彬是個性格較為內向的孩子,喜靜但不孤僻。智力發育良好,上小學後成績一直優秀,有一學期期末考試,成績還是全年級第一名。

自上高中後,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他的學習發生明顯的變化,成績日益走下坡,生活也變得非常懶散,連換襯衣、襪子也要母親敦促。性情變得暴躁、易怒,家人說話稍大聲些,他便吵吵嚷嚷與之爭論不休。最近又表現為不願上學,執意要在家中自學。家長多次規勸均無效果,並揚言要離家出走,態度蠻橫。

一個學習成績優良的孩子,怎麼會變得厭惡學習、行為異常?追根溯源,是不當的家庭教育,一向簡單、粗暴,隻有懲罰沒有獎勵。生活上也很少給孩子必要的溫情和關懷,如星期天從不讓孩子到外邊玩耍,而是圈在屋子裏沒完沒了地複習功課,聽著外麵小朋友的嬉鬧聲,魏彬常常委屈得落淚。

初三下學期,魏彬的學習成績開始下降,升高中時,沒能按第一誌願被實驗中學(重點高中)錄取,而是考取了一所普通高中。這大大出乎父母的意料。他們埋怨、指責,白天晚上嘮叨不停,認為魏彬沒有專心學習,辜負了父母的期望。

打這以後,本來性格有些內向的魏彬,變得更加寡語了。在校怕與同學交往,總是一個人單獨行動,學習興趣減退,上學要父母催促,直至發展到後來的病狀。(其實魏彬的悲劇,早在他上中學時就開始孕育了,這從他寫給醫生的信中可以看到。處在青春發育期的魏彬,麵對著外部世界的騷擾,他已具備了獨立意識:需要父母平等對待他,尊重他日臻成熟的人格;渴望家長能指點迷津,反感訓斥和粗暴。這一時期的青少年極容易產生逆反心理,與大人們的要求相悖。遺憾的是父母並不清楚孩子的心理需求,把考試成績當成壓製孩子服從自己意誌的手段。要知道,孩子們的心有時脆弱得就像一張薄紙,稍不經意地一碰,就會破裂。)

高燕的跌落

15歲的高燕,嬌小婀娜,端正的瓜子臉上鑲嵌著一雙黑黑的大眼睛,率直的目光溢出少女特有的清純。

也許是父母過分的溺愛和嬌寵,高燕從小養成了爭強好勝性格。還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就開始凡事都要爭第一。那時唱歌、跳舞,如果阿姨沒有表揚她,她就會撅起小嘴一天不理人。

上小學後,她的學習成績在班裏一直名列前茅,當然這與父母平時灌輸的出人頭地的思想和她爭強好勝的性格分不開。

在人們想象中高燕一定會生活得無憂無慮,像一隻自由的小鳥。可事實卻恰恰相反,高燕並不快活,她一直處在緊張和焦慮之中,心裏始終有著孤寂的一角。尤其是上中學後,她每日都提心吊膽,擔心自己的成績會下降,怕別人超過自己。每次臨近期中、期末考試,她都緊張得連續幾天茶飯不思,心緒不寧。

初三上學期期末考試的前兩個星期,高燕患了重感冒,連日的高熱,燒得她頭發昏,腿發軟。待公布考試成績時,她的分數竟排在最後。

幾天來,高燕幾乎天天蒙著被子抹眼淚,這真成了她15年人生中最灰暗的日子,悲傷緊緊地包裹了她的全身。

時隔不久,高燕病倒了,整日頭昏眼花,感到屋子在變小,自己的手在變大,嚴重時連白天、黑夜都分不清,雖經治療,卻不見好轉。

初三下學期,她的學習成績顯著下降,由班裏的佼佼者一下變為最差者。一連串的打擊,使高燕的病情加重,升學考試前夕,她不得不忍痛休學。父母違心地逼著孩子拚命讀書,讓一個個稚嫩的心靈去承受超負荷的重壓——孩子變成了功課的奴隸。像高燕這種情況而前去就醫的青少年有不少,他們大都是重點學校的學生,好多人還是學習尖子。由於長期處在“成龍”、“成鳳”的困惑中,過強的自尊心又不允許他們失敗,再加上升學考試前功課繁重,勞累過度,致使這些學生患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走進孩子們的世界,與他們進行心靈的懇談,這是孩子們的呼喚!

評析:

有位世界著名教育家早就提醒過,“教師要牢牢記住自己曾是兒童”,當然家長也是。能記得這一點,就能尊重兒童的天性和個性,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兒童教育規律,針對兒童個體的差異性來因材施教。如忘記自己曾經也是兒童,就會以成人為中心而不是以兒童為中心作出發點和歸宿點來搞教育。顯然,兩者的教育方法是大不一樣的,後果也是大不一樣的。

此外,要真正培育好孩子,還有幾個重要選擇題教育者必須做出回答:孩子是主動學習還是被動學習?孩子是生動活潑還是壓抑沉悶?孩子是全麵發展還是片麵發展?孩子是因人成才還是千人一麵?孩子是活得瀟灑還是活得窩囊……所有這些問題都是心理素質優劣的問題。一項全國中小學生心理抽樣檢測結果表明,約有32%的學生存在心理異常現象。有個地區測查,發現小學生心理素質達到優秀水準的僅占8.6%,不及格和接近不及格的竟占一半。不少地區調查所得的數據都表明,大學生非自然死亡、退學休學的原因,居於首位的是犯了嚴重心理疾病,且比例很高。這表明近些年來,青少年的心理疾病出現高發率和低齡化的趨勢,應引起各界尤其是教育者的高度警覺,對青少年進行心理教育素質教育已刻不容緩。

二、粗暴施教——孩子心靈受摧殘

心理學研究表明,家長粗暴施教,會有兩種後果:一是使孩子形成懦弱、膽怯的退縮性心理人格特征;二是在孩子心靈深處播下暴躁和殘忍的種子。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種子在一定的情況下會爆發,產生災難性的後果。

從小失去母愛,父親暴力施教,14歲的少年養成抑鬱、孤獨、好勝的性格和偷竊的惡習,被退學的少年成了脫韁野馬。偷竊之事敗露,他遷怒於鄰居的小孩,竟密謀將其殘忍殺害。

事例二:

父親在家不講理,兒子在外不守法

1998年12月初,天津市郊區的一條公路上,幾輛警車鳴著“嗚嗚”的警笛,一路疾馳,停在一片偏僻的小樹林旁。在那裏,公安人員看到了一幕恐怖的鏡頭:一個滿身血汙的小男孩倒臥在鬆軟的泥地上,他全身赤裸,腦枕幾處襲創,左側太陽穴處有一個血洞,已被硬物捅得血肉模糊。經法醫鑒定,該男孩業已死亡,死亡時間大約在11月28日傍晚。

很快,這樁故意殺人案即被公安機關破獲。令人始料不及的是,窮凶極惡的殺人凶手竟是兩名年僅14歲的男孩,而被害者也隻有11歲。

更令人震驚的是,主犯小陳故意殺人的原因是直接來自於父親的一次嚴厲的管教。

當他的父親獲悉自己的獨生兒子竟會犯下故意殺人罪時,這個47歲的粗魯漢子不住地用雙手擊打自己的腦袋,試圖以肉體的疼痛緩解心靈所受到的煎熬。

然而,一個14歲的孩子與一個11歲的孩子有何深仇大恨,要置其於死地呢?事情還得從頭說起。

皮帶加拳頭,不對頭就打

小陳在一個單親家庭中長大。他的母親在其剛滿周歲的時候,因為丈夫偏執的性格,寧願舍棄孩子,也要離婚。離婚後,大人們的“戲”散了,但孩子的成長才剛剛開始。陳父含辛茹苦地將兒子撫養大,但缺少母愛的孩子卻逐漸形成了抑鬱、孤獨又好勝的性格。在與父親相依為命的十幾年裏,有笑聲但更多的是苦澀。父親是個粗心而暴躁的小商販,對兒子的教育方式隻有一種——皮帶和拳頭。兒子貪玩,回家晚了要打;兒子在外麵與小夥伴發生爭執,父親不問青紅皂白,必打無疑。陳父“管教”孩子是隨時隨地的,不問場合,不分時間,鄰居經常在他家門外聽到陳家兒子淒厲的叫喊。但小陳給鄰居的印象卻是個懂事、有禮貌的好孩子。

小陳上學以後,由於家裏一直不安寧,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一直很糟。小學一年級,他讀了兩年,好不容易熬到二年級,又留了級,三年級結業的時候老師將陳父請來,攤開小陳滿是紅字的分數冊,對他說:“這不行啊,還得再重讀一年。”陳父慌了神,聲淚俱下地講述了自己家庭的不幸和小陳苦難的童年,終於博得了老師的同情心,破例讓小陳跟班升到四年級。忐忑不安的小陳出乎意料地看到爸爸從學校回來後,沒有暴跳如雷地揍自己,而是低著頭失聲央求:“兒子,你可得好好學呀,爸爸就吃虧在沒有文化上了。”

一個月後,老師又把陳父叫去了,惱火地說:“你兒子太不像話,期中考試兩份卷子,居然沒寫上10個字。”陳父愕然地從老師手中接過卷子,數了起來,最後歎了口氣說:“可不是,連名字都算上,也沒滿10個字!”

陳父回到家,默默地想了一夜,我又交學費,又買課本,可小陳不是讀書的料。這時一個念頭閃過腦海:幹脆讓他待在家玩吧,有口吃的就行了。(常言道:沒有種不好的莊稼,隻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而這位家長對“莊稼”舍棄了培育,後果就不堪設想了。)第二天,他把讓小陳退學的消息告訴了他,小陳如蒙大赦,從此像脫韁的野馬在社會上遊蕩玩樂。學校的校長和班主任卻急了,為了不讓小陳失學,他們千方百計地打聽到陳父的買賣攤兒,勸說他送小陳回來上學,甚至提出可以資助小陳的學費。但陳父固執地認為,兒子讀書純粹是糟蹋錢,說啥也不聽老師的勸阻。小陳正式失學了。(剝奪孩子受教育的機會,是這位家長的嚴重失誤。家長絕不能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孩子還小,可塑性還很強,隻要教育得法,是完全可以成為自食其力的人的。)

退學成野馬,“借錢”埋惡果

失學後的小陳晚睡晚起,跟電視成了形影不離的朋友。小陳最愛看凶殺片、破案片,打打殺殺的特來勁,可以一直看到電視沒有了節目才睡覺。他每天中午才起床,吃點陳父剩下的東西就到街上閑逛。小陳最愛打遊戲機,有時陳父給點零花錢,小陳轉個手,就統統交給遊戲廳。陳父看到孩子能吃能睡,其他的事情也就不聞不問了。

漸漸地,小陳打遊戲機上了癮。陳父又不能給他足夠的零花錢,小陳就找比他更小的孩子“借錢”。

1998年10月,小陳找門口的小兵兵“借錢”,兵兵不敢不給,就把口袋裏的45元錢給了小陳。小陳半天就把錢花光了。兵兵的媽媽發現剛給兵兵的零花錢沒有了,就問兵兵錢幹什麼用了。兵兵吞吞吐吐地說,錢被小陳“借”走了。兵兵的媽媽一聽就急了,“這分明是搶劫嘛,一定要把錢要回來。”兵兵的媽媽拽上兵兵找到小陳家,陳父沒在,小陳從父親的錢包裏偷出一些錢還給了兵兵媽媽。

陳父出攤兒回來,發現錢包裏少了錢,就問小陳。小陳卻矢口否認,父親心裏十分難受,可又無可奈何。晚上,陳父喝起了悶酒,邊喝邊哭邊狠狠摑打自己的嘴巴:“我怎麼養了這麼個兒子,他不跟我說實話……”

別看小陳平時沒少挨父親的打,但對父親還是有著深厚的感情。看著父親渾濁的老淚流過蒼老的臉頰,聽著巴掌摑打的聲音,他覺得比打在自己身上還難受。他被刺激得心神搖蕩,不能自已,暗暗詛咒“都怨那個兵兵,他真該去死……”父親的管教,對小陳沒有起到使其改正錯誤的作用,反而使小陳遷怒於使他受到責罰的小男孩兵兵,小陳決定殺死兵兵。為了這場謀殺,14歲的小陳做了周密的準備。

小陳書雖然讀得不多,但電視、錄像卻教會他許多這個年齡本不該知道的東西。而父親的婚姻和有缺陷的教育,又使他養成了一種既霸道又狠毒的畸形人格。他要辦的事,他要殺的人,一定要按他的意思辦到。

1998年11月28日,為找幫他殺人的幫手,小陳來到遊戲廳,他一眼就相中了一個姓胡的小男孩,便上前與他攀上了交情。閑談中,他眼露凶光,狠狠地說:“我要殺個人,你跟我一塊兒幹吧!”小胡嚇了一跳,以為他在開玩笑,但他看到小陳認真的樣子,不像在說笑話,忙勸阻他別幹傻事。小陳拿出一副撲克牌,說:“咱倆搬點兒比大小,誰的點兒大,就聽誰的。你搬的點兒大,就饒那小子一命,我搬的點兒大,你就幫我把那小子‘辦’掉。反正他也不認識你,我也不會把你說出去。”小陳搬了個10點,小胡搬了個5點,出於“義氣”,小胡決定就幫“朋友”一次。此時,兩個孩子相識隻有幾個小時。

11月28日下午,兩人來到陳家附近的一個小公園。在假山後,他倆堵住了正在踢球的兵兵,表示要跟他“談談”。兵兵不由得叫苦不迭,一個勁地解釋:“不是我想把那件事告訴我媽媽的,更不想讓她去找你要錢,請你們放過我吧。”小陳根本不聽兵兵的解釋,用自行車馱著兵兵就往人少的地方跑。

他們找到一片小樹林,見四下無人,小陳露出了凶相,與小胡一起對兵兵拳打腳踢。小陳找到兩塊磚頭,猛砸兵兵的頭和背,一會兒,兵兵就趴在地上不動了。

兵兵被殺死了。兩個小凶手竟沒事似的騎著車回到市裏。他們還要準點回家吃晚飯。1998年11月28日晚6時,天黑透了。兵兵的外公到派出所報案,稱11歲的外孫兵兵被陳家小子夥同另一個人,從下午2點帶走後,至今未歸。並聽說陳家小子曾揚言要將兵兵殺死,老人非常恐慌。民警接案後,經調查,當晚10時就將犯罪嫌疑人小陳抓獲,小陳當即交待了夥同另一少年小胡殺害兵兵的經過,29日淩晨,民警又將小胡抓獲。

形單影隻的陳父感到天仿佛塌了下來。婚姻完了,兒子完了,精神沒有了支撐,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呢?每當夜深人靜時,他才悄悄回到那個清冷的家,跪在床邊,回憶自己走過的人生之路,不禁失聲痛哭。

粗暴教子必然自吞惡果,陳父又能怨誰呢?小陳害了別人,終究害了自己。不稱職的家長們,想想看,該從中吸取怎樣的教訓呢?

評析:

陳父教子失敗,教訓有三:一是簡單粗暴的棍棒教育,傷害和扭曲了孩子的正常心理;二是失去母愛又無父慈,不良環境孕育了報複、霸道、殘忍的畸形人格;三是讓孩子輟學,過早地把孩子推向社會,放任自流,使孩子失去了健康成長的環境。但願這個以生命換來的教訓能引起家長們的重視。

為什麼有的孩子不願讓父母參加家長會?為什麼有的孩子對考試成績以謊言遮掩?為什麼有些天真活潑的孩子漸漸變得沉默寡言?為什麼會發生導致學生出走,甚至自殺的嚴重心理問題?究其原因,幾乎皆因學習成績的壓力,使剛剛涉世的孩子已經憂心忡忡了。

且不要以為孩子人小思維簡單,更不要認為對成績差的孩子打打罵罵沒啥。兒童的心理尚處於脆弱階段,就像鮮嫩的花朵經不起疾風暴雨的吹打一樣。對成績差的孩子,簡單粗暴不行,放任不管也不行。知兒要知心,隻要找準原因,循循善誘,一時成績差的孩子趕上來並不太難。

三、不重素質重分數——孩子身心難健全

教子成才,先要教子成“人”。可惜並非每一個家長都懂得這一道理。長期存在的應試教育模式,使許多家長陷入了分數的怪圈。結果使許多孩子的素質得不到全麵培養,身心“發育不全”。這樣的孩子不僅難以適應時代和社會的需要,甚至連生存也存在問題。

“一定要讀好書,打敗其他人。”女兒在父母的鼓勵下,學習非常自覺,成績優秀。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聰明伶俐的女孩竟成了委靡不振、粗暴失常的心理疾病患者。

事例三:

自私媽媽教女,聰明孩子變癡

小玲,成都市某重點中學學生,獨生女,父母僅有小學文化程度,嚐夠了低學曆的痛苦,下決心要好好培養女兒,讓她出人頭地。

這對文化程度不高的夫婦從小為小玲列出了一張詳細的日程表。強令她告別了玩具和小夥伴,每天晚上必須做完父母指定的練習題才準睡覺。為了讓小玲能最大程度地利用時間學習,小玲的父親不惜每天提早下班,趕到學校接小玲回家,不讓她有時間在學校與同學玩耍。母親包攬了生活中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情,家務事一點都不讓小玲沾手。小玲在家裏除了吃飯、睡覺外,與她終日相伴的就是做不完的習題與父母的輪番監督。久而久之,小玲習慣了超負荷的學習和大考小考名列前茅的喜悅,父母不用督促她學習,她也已經變得非常自覺。有小朋友來邀她玩時,她就對他們說:“我要讀書,不要來打擾我。”慢慢的,再也沒有人來邀她去玩了。老師、同學、左鄰右舍都知道小玲是個很愛讀書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