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慢性疼痛痛苦解除術
隨著醫學的快速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疼痛不僅僅是一種症狀,而且是繼呼吸、脈搏、體溫和血壓之後的“人類第五大生命指征”。尤其是慢性疼痛,其本質就是一種嚴重的疾病,這早已成為國際疼痛醫學界的共識。
慢性疼痛作為一種病症,已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視,它是一種與身體和情緒相關的症狀,有慢性疼痛人的就診頻率是正常人的5倍,甚至更高。有慢性疼痛的人,他們的生活質量測量報告顯示有多項指標低下,包括身體的、社會的以及心理方麵的。另外,還有60%的慢性疼痛患者,有過抑鬱症與焦慮症的經曆。因此,對慢性疼痛進行科學的分析、治療,能夠有效地控製它對患者身心的不良影響。
慢性疼痛,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如骨質增生、慢性軟組織挫傷以及惡性腫瘤等)導致的長期不愈的疼痛。這種疼痛主要是因炎症和精神損傷等導致的痛覺神經細胞敏感反應的一種表現,與急性疼痛是完全不同的。它在特定的情況下,是不能自行緩解的中度到重度的持續性疼痛,伴有抑鬱、焦慮等各種症狀的發生。因此,也有人把慢性疼痛比喻為一種“不死的癌症”。
近年來,人們對疼痛的認識雖無突破性的進展,但已充分意識到慢性疼痛治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對於慢性疼痛的研究,是有一定幫助的。
一般說來,急性疼痛是一種症狀,而慢性疼痛則是一種疾病,同時也是人體其他部位可能出現健康危機的“報警器”。由於它的頻繁“發威”,會導致人們出現睡眠紊亂、缺乏食欲、精神崩潰,甚至造成人格的扭曲以及家居不寧等後果,還使不少病人因無法忍受長期的痛苦折磨而走上自殺的道路。
慢性疼痛,沒有特定的部位,可以是身體的某一部位,也可以是全身性的。它有著鮮明的特點:第一,長期性的,疼痛至少持續一個月;第二,持續性的、反複性的發作,每次發作都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而且是不定時的、沒有規律的反複發作;第三,嚴重的會伴發抑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症狀。
慢性疼痛,依疼痛的部位,可分為背痛、頸痛、頭痛、口麵痛等;依疼痛的組織和病因,可分為纖維肌性疼痛、骨骼肌痛、風濕性疼痛和複合性局部疼痛症候群等;依疼痛的性質,可分為神經病理性疼痛和傷害性疼痛。接下來給大家舉幾個常見的、典型的病症。
(1)神經病理性疼痛。
又稱神經源性疼痛,是由中樞神經或周圍感覺神經損傷所致,一般沒有明顯可見的組織損傷。而且,疼痛常在神經損傷一段時間後發生,表現為持續疼痛,並伴有異樣的感覺。一般來說,我們周圍發生的神經病理性疼痛,都是因神經纖維受損所致。常見於血管炎、艾滋病、尿毒症、毒物和藥物中毒等。
(2)纖維肌痛。
指非骨關節的廣泛平滑肌痛,並有觸痛點。診斷要點為:身體兩側廣泛痛(腰或腰以上的中軸線骨骼肌痛)超過兩個月,且雙側有觸痛,可能還會伴有頭痛、抑鬱、焦慮、神經內分泌失調、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
(3)複合性局部疼痛症候群。
又稱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表現為持續的疼痛,有如針刺痛感。具體的可將其分為:炎症性疼痛、血源性疼痛、免疫源性疼痛、神經性疼痛、心理性疼痛等。其中,炎症性疼痛是慢性疼痛中最常見的一種,表現為長期的酸痛、隱痛或不定期的發作痛,有時也會有明確的定位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