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小仲馬
1824年7月27日,小仲馬出生於巴黎。他是大仲馬與住在同一
樓麵的鄰居縫衣女工卡特琳娜·拉貝的私生子,出生時未被大仲馬承
認。1831年3月17日,7歲時大仲馬才認其為子,但仍拒不認其母為
妻。私生子的身世使小仲馬在童年和少年時代受盡世人的譏諷。成年
後痛感法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淫靡之風造成許多像他們母子這樣的被
侮辱與被損害者,小仲馬決心通過文學改變社會道德。他曾說:“任
何文學,若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為目的,都是病態的、不健全
的文學。”這是他文學創作的基本指導思想。而探討資產階級的社會
道德問題,則貫穿
其文學創作。痛苦
的身世對小仲馬一
生產生了深刻影
響,因此,他後來的
文學創作大多以探
討社會道德問題為
主題。
1848年,小仲
馬一個人住在聖日
耳曼區的白馬旅
館,在一個月內寫
出了《茶花女》。小說一出版便引起轟動,這時的小仲馬還不滿24歲。
《茶花女》是小仲馬第一部揚名文壇的力作,主人公瑪格麗特是個農
村姑娘,長得異常漂亮。她來巴黎謀生,不幸做了妓女。富家青年阿
芒赤誠地愛她,引起了她對愛情生活的向往。但是阿芒的父親反對這
門婚事,迫使她離開了阿芒。阿芒不明真相,尋機羞辱她,終於使她
在貧病交加之中含恨死去。這個戀愛悲劇是對資產階級虛偽道德的
憤怒抗議。小說所表達的人道主義思想,體現了人間的真情,人與人
之間的關懷、寬容與尊重,體現了人性的愛,這種思想感情引起人們
的共鳴,並且受到普遍的歡迎。它是19世紀法國的優秀作品,世界百
部經典著作之一,開創了法國“落難女郎”係列的先河,是中國第一部
被翻譯過來的外國小說。
小仲馬一舉成名,他又把小說改編為話劇。話劇一上演,立即轟
動了整個巴黎。從此,小仲馬就致力於戲劇創作,一生寫過20多個劇
本,現實主義傾向更為鮮明。比較有名的作品有《私生子》、《金錢問
題》、《放蕩的父親》、《歐勃雷夫人的見解》、《半上流社會》、《阿爾豐
斯先生》和《福朗西雍》等。大都以婦女、婚姻、家庭為題材,真實地反
映出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麵。他的作品富有生活氣息,感情真切自然,
語言通俗流暢。
1895年11月27日,小仲馬在馬爾利—勒魯瓦去世,被葬在蒙馬
特公墓。
真實的高度
一天,大仲馬得知他的兒子小仲馬寄出的稿子總是碰壁,
便對小仲馬說:“如果你能在寄稿時,隨稿給編輯先生們附上
一封短信,或者隻寫一句話,說‘我是大仲馬的兒子’,或許情
況就好了。”
小仲馬固執地說:“不,我不想坐在您的肩膀上摘蘋果,那
樣摘來的蘋果沒味道。”年輕的小仲馬不但拒絕以父親的盛名
做自己事業的敲門磚,而且不露聲色地給自己取了十幾個其
他姓氏的筆名,以避免那些編輯先生們把他和大名鼎鼎的父
親聯係起來。
麵對冷酷無情的一張張退稿箋,小仲馬沒有沮喪,仍在堅
持創作自己的作品。他的長篇小說《茶花女》寄出後,終於以其
絕妙的構思和精彩的文筆震撼了一位資深編輯。這位知名編
輯曾和大仲馬有著多年的書信來往。他看到寄稿人的地址同
大作家大仲馬的絲毫不差,懷疑是大仲馬另取的筆名。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