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投注精神和時間經營家庭生活 08-06(1 / 2)

有社會學家曾經研究過三千多個健全的家庭,發現這些家庭的共同特色是:投入精神,找時間在一起;互相欣賞、溝通和澄清誤會;有精神寄托,懂得應付危機。這些因素也同時培養了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擁有這些本事,創造他們美好的人生。因此,經營一個強固的家庭應該注意:1、要投注精神和熱情,經營家庭的活動,創造新的氣氛。2、找時間在一起工作、遊戲、吃飯和閑聊。一項研究指出,兒童認為形成家庭快樂的事情是,大家在一起做事情。3、經常抱持欣賞的態度看家人,會激勵更多自愛和自治,如果一味指正,反而造成諸多隔閡和疏離,平常能欣賞孩子,要求他改正錯誤時,才容易被接受。4、在家庭中吹毛求疵,故意貶低和譏諷孩子,足以損害孩子健康的自尊,同時也會造成冷漠以及人際溝通上的障礙。5、家庭溝通在於肯花時間閑聊,其間能發現孩子需要你支持:安慰和分享的心事,許多家庭把溝通當談判,要孩子就範,那是一種錯誤:正確的溝通要用在澄清誤會、交換意見和厘清事理上。6、家庭要有良好的精神寄托,促進愛心、責任和對生命的珍愛,這需要有家庭的紀念日、宗教活動和恪守道德信念的行動表現。7、家庭有了任何危機,例如有人考試失敗,有人工作不順利,或者感情上出現困擾時,就要沉著應變,而不是推委和指責。家庭是一個結構性的組織,它的互愛、包容、教育、經濟生活及文化傳遞的功能,總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家庭關係如果強固,彼此間的人際支持緊密,就能突破種種困難,保持成員康強。脆弱的家庭往往培養出脆弱的孩子。情緒化的行為、不負責任和任性的生活,以及伴隨而來的衝突、沮喪和絕望,會使天真活潑的孩子性格突變。所以,你要決心營造一個健全的家庭環境--它不但關係你個人的幸福生活,同時也是孩子成長的樂土。你怎麼過家庭生活,就怎麼教育你的孩子。在強固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心智發展都會比較健康。【經常陪伴、妥善照顧孩子,並懂得喝彩】有一位母親問道:"做稱職的父母需要什麼條件?"為此,教育家列出了以下幾項:1、關心和了解孩子的問題,體諒其心情,並協助解決它。2、具有好的情緒習慣,有耐性,能化解衝突,創造祥和氣氛。3、安頓孩子的活動和就學,使生活作息正常。4、做孩子的後盾,給予他們嚐試和學習的機會,5、一顆寬大的心,不為孩子越俎代庖,不為孩子過度擔憂。一個人在童年以前的生活經驗,影響其情感、情緒和價值觀念最深。當你閉起眼睛回想自己的過去,會發現童年的景象,像一幅幅畫一樣浮現出來;年紀越長,童年的記憶和情緒,越容易縈繞腦際。你在待人接物時,情緒和感受幾乎是童年經驗的投射。童年時代的自信和好奇,會在現在表現出來,過去的不安和退縮,現在也一樣。或許迫於社會現實,你學會參與,投人群眾,但心理背景仍有過去的退縮和不安,有時還會發展出焦慮和身心症,因為童年時期的不安並未消除淨化。尤其是幼童時代,個人智力的發展狀況,關係著日後持續發展的品質和速度。研究發現,孩子4歲以前智力發展的比例,相當於4-17歲所發展的智力。此外,多元智能的開拓,明朗化經驗的開展,都在童年以前發生。所以說稱職的父母,無異是孩子先天的幸福--個人的基本心智的好壞,父母的影響是很大的。經多年來的觀察,對孩子最大的傷害是疏忽、遺棄和虐待,最寶貴的是撫愛、喝釆和分享經驗。一個孩子能當父母的跟屁蟲,有話可說,一起生活、工作和歡笑,真是幸運之至。常在孩子的身邊,是稱職父母的首要條件。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容易不安或發展成偏差行為。尤其是沒有父親陪伴的童年,往往使學業落後、易引發犯罪、不懂得應付危機。而缺乏母親相伴的孩子,在語言發展和人際關係上也易滋生困難,心理的不安全感也高。稱職父母的第二個條件是照顧--沒有照顧就等於沒有做到父母的天職。親子之間有了照顧,才有愛的溫暖和成長的動力。美國曾做過調查,隻有30%的男性會照顧孩子,但女性則高達74%。從這些數字可以了解,仍有許多孩子沒有受到父母親的照顧。照顧孩子能發展信任關係,建立安全感和生活教育的機會。父母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也表現出自己生活的態度、情緒和待人處世之道。特別是透過照顧,發展出喝釆和心理支持,能讓孩子積極主動、建立自尊和自信,這是孩子將來完成自我認同的主要條件。稱職父母的第三要件是懂得為孩子喝釆,給他鼓勵和欣賞的眼光。父母親的照顧,建立在有能力的愛上。跟孩子一起生活、一起做家事和學習基本技能,從中分享樂趣和成就,孩子的心智便能得到啟發。有許多父母雖然花費很多心血照顧孩子,卻把孩子照顧成脆弱和被動。稱職的父母在照顧和陪伴中,總是記得給孩子學習、嚐試和克服挫敗的機會,因為孩子是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學習成長的。【管教有原則,過度犧牲不是美德】有一對夫妻,養育著兩個子女。他們很愛自己的子女,全心照顧、教導和陪伴他們,希望他們好好成長,將來可以擁有健全的心智和人生。但他們告訴老師:"我們扶養孩子,全心教導他們,卻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教養子女雖然辛苦,但應該是快樂有趣才對。"教師說。"不,我經常擔心沒有把孩子教好。為了孩子,我經常壓抑自己的情緒,因為我怕傷害到孩子。時時刻刻為孩子的需要著想,覺得壓力越來越大。我的生活都被孩子占據,覺得好累,擔心也多。"求好心切的父母,處處為孩子設想,精神壓力大,自己覺得累,孩子也未必受益。許多父母親為教育子女煩惱,建議他們理清正確的態度:1、父母可以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立場。例如孩子們把房間弄得很亂,父母就應該把亂的感覺說出來:"你把玩具丟得亂七八糟,我受夠了!趕快把它收好!以後要記得收拾!"你可以用嚴肅的口吻來表明你的立場,但不可批評和貶抑。如果你說:"你的房間像狗窩,像豬圈。"那就是貶抑。2、該你做主就該做主。大人該做的決定,反而去問孩子,這是錯誤,而不是啟發。你問孩子:"我們搬新家好不好?"這會讓孩子淩駕在你的頭上,是錯誤,而不是民主。一位單親媽媽對孩子說:"媽媽想再結婚好不好?"那也是一種錯誤,因為你做了不能做決定的壞示範,也給孩子指使你的機會。3、管教孩子免不了犯錯。父母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免不了犯錯:錯了就錯了,記得避免再犯就好,無須自責。自責會讓你不知所措,會壓抑你對待孩子的活潑態度。"我對孩子發脾氣,實在不應該,他會不會受到創傷?"如此擔心或自責,不但對孩子無益,也阻礙了你教育子女的肯定性。記得,隻要不貶低、不傷自尊,偶爾發點兒脾氣是無妨的。4、教育子女未必要犧牲自己的事業。隻要你安排得宜,有時間相處,能照顧他們,你可以兩全其美。能兼顧子女和事業的人,也給孩子做了勤奮工作的身教和示範。問題是怎麼調節工作與生活,而不是犧牲事業。5、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婚姻生活。父母不應該為孩子而犧牲婚姻。有人為了孩子的未來,讓太太帶著孩子到國外求學,自己在國內工作。我不認為這種犧牲婚姻和家庭的作法,對孩子有什麼好處。孩子所需要的不是隻有學業成就,孩子更需要正常的家庭生活,和正常人生的示範。教育子女很重要,它需要愛和承擔;但不是把重心完全放在孩子身上,而是放在豐富的家庭生活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