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師”,有人把家庭比作人生之海中的一隻小船,孩子憑借父母之船遮風擋雨,劈波斬浪。不同的教育方法,對孩子的影響是不同的。
一般,在家庭中父親比較嚴厲,母親比較慈愛,但是戴爾·卡耐基的父母卻正好相反,小卡耐基的母親伊麗莎白對兒子們的要求非常嚴格。
前麵說過伊麗莎白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基督教給了她麵對困難生活的勇氣。如果說詹姆斯是家庭的經濟支柱,那麼伊麗莎白就是全家人的精神支柱。
伊麗莎白是一個嚴格恪守教義,一直堅定地按照教義行事的人。在這個不大的小鎮上,她積極參加各種慈善活動,即使是自己的家庭一貧如洗,她仍然從微薄的年收入中擠出一些錢來捐贈給慈善機構;她還很關心貧苦的孩子,長期為衣阿華州坎薩布魯福斯教會的一名孤兒提供捐助。
伊麗莎白的這種善舉貫穿了她的一生,甚至在她晚年的時候,還用卡耐基給她的養老金幫助一個為照顧子女而在生活中痛苦掙紮的寡婦。伊麗莎白經常引用《聖經》中的箴言:“藐視鄰舍的,這人有罪;憐憫貧窮的,這人有福。”
她在教會活動中,還發表了一個題為“罪惡、酒及靈魂的拯救”的演講,她的演講有理有據、鏗鏘有力,贏得了聽眾們熱烈的掌聲。後來卡耐基走上演講之路,不能否認有年幼時來自母親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當時的美國,禁酒運動方興未艾。美國婦女爭取平等權利運動興起,眾多婦女在參加女權運動的同時,積極參加禁酒運動。篤信基督教的伊麗莎白也響應當地的禁酒號召,成為當地禁酒運動的積極分子。
隻要伊麗莎白認準的事情,她就會一直堅持下去。她認為詹姆斯·卡耐基能給她幸福,於是不顧別人的閑言碎語與他在一起;結婚後,在家裏,她也以身作則,從不允許自己家人飲酒,連她最親愛的丈夫都不可以沾一滴酒,至於兩個兒子更是想都別想。
伊麗莎白不僅在家裏禁酒,還禁止兒子在14歲之前玩紙牌或參加舞會。有一回她逮到正在偷偷玩牌的小卡耐基,氣憤至極,一把奪過紙牌後即丟進爐火中,還恨鐵不成鋼地衝著小卡耐基訓斥道:“我寧願聽到土塊掉落在你棺木上的啪啪聲,也不願看見你帶著魔鬼汙穢的爪自甘墮落!”
這件事對小卡耐基觸動很深,從此以後他再也沒有碰過紙牌。伊麗莎白對信仰和精神力量極為推崇,從她的身上能看到信仰的巨大力量。
曾經有一段時間,卡耐基一家生活極度困窘,入不敷出,債台高築,連堅強的詹姆斯的精神都幾近崩潰了,然而伊麗莎白的信仰卻從不曾動搖過。麵對生活的窘境,她表現得樂觀豁達,不斷哼唱著古老的聖詩《和耶穌做朋友》,在窄小的屋子裏快樂地忙碌著。
對於母親的影響,卡耐基長大後回憶的時候曾這樣說:“當時,母親經常安詳地告訴我們:‘孩子們,不要害怕,上帝會賜給我們食物的。’這使我們寬心不少。全家的生活在母親的操持下,我從來沒有餓著肚子睡覺的記憶。也許是母親堅強的信念傳遞到上帝那兒了吧,說來非常奇怪,也可以說是奇跡般地,我們總能獲得必要的東西。”
母親的精神信仰和堅忍不拔的精神,對小卡耐基日後的人生和事業發展產生了莫大的影響。
小卡耐基從母親身上明白了一個真理:無論是貧窮還是失業,都永遠無法壓製住那些擁有積極生活態度的人,因為他們擁有將逆境作為跳板而重新站立起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