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誌剛教授說:
藥物通過穴位進入經絡、髒腑發揮藥理作用,能夠對全身進行調節,從而起到防並治病的作用。
貼敷的方法由來已久,曆代醫家都極其重視貼敷療法。
穴位貼敷變胃腸吃藥為皮膚“吃藥”,不會損傷脾胃,不會增加脾胃負擔,副作用很小,特別適合體質虛弱的老人、小孩。
穴位貼敷也是特別值得大家了解的一種防並治病的方法。
給穴位“吃藥”的治病方法
很多人都貼過膏藥,什麼活血止痛膏、筋骨貼、狗皮膏藥呀,多的是,即使沒用過,也應該聽說過。市麵上的膏藥,大多是祛風濕、活血止痛的,貼的部位也多是病患部位,像關節疼痛的地方、跌打損傷的地方等,這跟穴位貼敷既相似,又有一定的區別。我所說的穴位貼敷,主要是把做好的藥膏貼在或者敷在穴位上,對穴位進行刺激,比如三伏貼、臍療。因為經絡內屬於髒腑,外絡於肢節,能夠運行氣血,調節陰陽,濡養筋骨關節,所以藥物通過穴位進入經絡、髒腑發揮藥理作用,能夠對全身進行調節,從而起到防並治病的作用。
“內病外治”這個詞大家應該聽說過,主要說的是中藥。人生病了需要吃藥,把中藥吃進肚子裏治病,是“中藥內治”,是讓腸胃吸收藥物成分治玻外治呢,恰恰相反,是讓皮膚“吃藥”,讓藥物通過皮膚的吸收、滲透進入體內,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效果。穴位貼敷主要是把藥物貼敷在穴位上,所以它是內病外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從《帛書》到避孕藥貼
貼敷的方法由來已久,曆代醫家都極其重視貼敷療法。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記載了283個方子,有70多個敷方,比如用芥子貼敷百會治療毒蛇咬傷等。華佗在《神醫秘傳》中記載了一個治療脫疽的方子:“用極大甘草,研成細末,麻油調敷極厚,遂日更換,十日而愈。”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將貼敷療法廣泛應用於臨床各科,比如“治小兒口瘡、不得吮乳方:礬石如雞子大,置醋中,塗兒腳下,二七遍愈”。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風氣頭痛不可忍者,乳香、蓖麻仁等份,隨左右貼太陽穴,解發出氣,甚驗”。
圖:百會、太陽、膻中、心俞
百會、太陽
膻中、心俞
近年來專家學者們對穴位貼敷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它不僅在治療常見疾病上有獨特的優勢,還可以治療哮喘、氣管炎、肝硬化、冠心並高血壓以及其他疑難病種。研究發現,穴位貼敷本身就能夠通過溫熱刺激、機械物理刺激加速血液循環,如果再加上具有活血化瘀功能的藥物,改善血液循環的功能就更強。比如人們在百會上貼敷治療高血壓的效果就很理想,在膻中、心俞貼敷能夠明顯地緩解心絞痛、冠心病患者的疼痛。穴位貼敷在腫瘤的治療上也有可喜的療效。有人做過研究,發現活血化瘀類藥物透過皮膚滲透到腫瘤表麵的血管,能夠改善腫瘤表麵的微循環,減輕腫瘤對相關神經的化學毒性刺激和物理壓迫,從而起到止癌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