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痛苦掙紮中,年邁的帝國迎來了最後的回光返照似的繁榮,朝廷上下都沉醉在這虛幻的成就中。然而,外患未除、內部矛盾依然激烈,愛新覺羅家族的前途仍然是一片黑暗。
“同治中興”是指清朝中葉後,同治帝在位期間(1862—1874)的一個中興階段。適逢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媾和,及太平天國被消滅(1864年),政治上出現了一個和諧時期,大開洋務運動。古時亦有人把清代鹹豐至同治時期定為鹹同中興,作為一個中興的階段,但現今普遍都認為,中興時期主要在同治統治年間。
同治三年(1864年),慈禧依靠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族軍閥統率的湘軍、淮軍,撲滅了太平天國起義的烈火,使行將就木的滿清王朝又延續了下來。從1864年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失敗,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愛新覺羅氏又“太平”了三十年。在這三十年中,雖然在光緒十年(1884年)爆發了中法戰爭,但戰爭的結局,尚未造成割地賠款,受到戰爭刺激的中國社會各階層人士,加快了海軍的建設,使洋務運動蓬勃發展了起來。
慈禧太後像洋務運動舊稱“同光新政”。1860年後,在中外反動派聯合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過程中,清朝封建集團中逐漸形成了一批具有買辦性的官僚軍閥。他們在與外國資本主義打交道的過程中,不僅認為清政府與外國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調解和妥協,“借洋助剿”,鎮壓國內人民的反抗,並且還可以采用一些資本主義生產技術,以達到維護搖搖欲墜的封建統治的目的。這部分人,就是當時清政府內當權的洋務派,他們從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所從事的洋務,史稱洋務運動。
主持和提倡辦洋務的洋務派,是在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過程中,在外國侵略者扶植下,發展起來的清朝統治集團中的一個派別。起初人數不多,但他們的勢力與日俱增。在朝廷裏是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大臣奕和文祥等人,在地方上是握有實權的大官僚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其中,以曾國藩為首的湘係集團和以李鴻章為首的淮係集團,以及後起的張之洞集團影響較大。
洋務運動的內容很龐雜,涉及到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等,而以“自強”為名,興辦軍事工業並圍繞軍事工業開辦其他企業,建立新式武器裝備的陸海軍為主要內容。從十八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開辦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安慶內軍械所等近代軍事工業。但是,洋務派在興辦軍事工業的過程中,遇到了難以解決的問題,最主要的就是資金、原料、燃料和交通運輸等方麵的困難。
因此,洋務派在“富國”的口號下,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起采取官辦、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等方式,開辦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天津電報局、唐山胥各莊鐵路、上海機器織布局、蘭州織呢局等民用企業。與此同時,洋務派還開始籌劃海防,在1884年,初步建立起南洋、北洋和福建海軍。在洋務派控製了海軍衙門以後,又進一步擴建北洋艦隊,修建旅順船塢和威海衛軍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