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的文學成就及影響,是先秦同時期的其他曆史著作所無法比擬的。其題材、敘事方法、寫人藝術和純熟精美的語言,都為後世史傳文學,小說、詩歌、戲劇的創作提供了藝術借鑒,影響甚為深遠。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原名《左氏春秋》,漢人也有稱《春秋古文》、《左氏傳》。《左傳》的絕大部分內容是在《春秋》經文基礎上,進一步補敘其曆史事件原委,全書的體例、思想體係也大體與《春秋》一脈相承。
傳說《左傳》的作者是和孔子同時代的左丘明。左丘明(公元前556年~前451年),姓丘名明。左丘明博覽天文、地理、文學、曆史等大量古籍,學識淵博。曾任魯國左史官,在任時盡職盡責,德才兼備,為時人所崇拜。他不僅是一個傑出的曆史家,同時也是一個天才的文學家。
《左傳》是我國現存第一部記事詳細的編年體斷代史,其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年),止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它係統而具體地記載了春秋列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風俗等內容,較真實地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社會現實。在選擇史料、敘述史實和“君子曰”中表露了作者的進步思想傾向,諸如讚美和歌頌明君賢臣及其輝煌業績;揭露和批判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殘暴荒淫行為、列國間的頻繁戰爭;宣揚民本思想、懷疑天道鬼神的傳統觀念等,但也有一些宣揚帝王將相創造曆史的唯心史觀、維護宗法製度、等級製度的思想,這是其曆史局限。
《左傳》是一部文學價值很高的曆史散文著作。其文學成就,首先體現在善於敘事上。其敘述複雜曆史事件,真實生動,委婉周詳,頭緒清楚,注意伏線、照應,重點突出。其敘事方法,也多種多樣,有正敘、順敘、倒敘、補敘、插敘、陪敘、明敘、帶敘等20餘種,奇正變化,神妙難測。
《左傳》敘事最突出的是寫戰爭。作者不重戰爭場麵的具體描寫,而總是圍繞某一主題,側重描寫戰爭的背景、戰前準備、雙方兵力部署、力量的對比、將帥士兵的活動、戰略戰術的運用、勝負的原因等與人謀有關的情節,從而使文章矛盾錯綜複雜,情節跌宕起伏,張弛有致,環環相扣,結構謹嚴,層次清楚,而又中心突出。如著名的“崤之戰”、“城濮之戰”、“邲之戰”、“長勺之戰”等大抵如此。另外,在戰事敘寫中,作者還善於穿插細節,以烘托氣氛,增添波瀾,交代重大契機。如“邲之戰”寫晉軍戰敗逃亡濟河爭舟的細節即是一例。
《左傳》的語言簡練而豐潤,含蓄而暢達,曲折盡情而極富表現力,無論敘述語言還是人物語言大都能如此。尤其人物語言中的外交辭令,許多都堪稱膾炙人口的名篇,如屈完對齊侯、展喜犒秦師、燭之武退秦師、王孫滿論鼎、呂相絕秦等,或委曲婉轉、陳述利害,或辭令激切、語挾風霜,均用辭雅正,曲盡人情,各得其妙。
《左傳》還記錄了春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等方麵的內容。從盛大的祭典、燕享,到等級森嚴的宗法和禮製。從婚喪嫁娶等各種風俗,到名目繁多的奉祀、禁忌。並且,節氣時令、天災水害、星象曆法、地理沿革各方麵,《左傳》也都有所著錄。內容豐富多彩、包羅萬象,足以稱之為春秋時代的“百科全書”。
延伸閱讀
《左傳》作者探討
《左傳》中敘述孔子之言時多稱孔子之字“仲尼”,而孔子學生在《論語》中都是尊稱其師為“子”,從未稱字,所以“仲尼”之稱應為孔子之好友所稱孔子。好友是什麼人?可能就是左丘明。《左傳》深得《春秋》之微言大義,有鮮明的政治與道德傾向,其觀念較接近於儒家,強調等級秩序與宗法倫理,重視長幼尊卑之別,同時也表現出“民本”思想。由此看來,其人必親與夫子論史,而深明夫子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