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詩歌總集《楚辭》(1 / 1)

《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是楚文化土壤上開出的奇葩,代表了楚文化的輝煌成就。它的出現,打破了《詩經》以後兩三個世紀的沉寂而在詩壇上大放異彩。後人也因此將《詩經》與《楚辭》並稱為“風騷”。

楚辭又稱“楚詞”,其本義是指楚地的言辭,後來逐漸固定為兩種含義:一種是詩歌的體裁,一種是詩歌總集的名稱。從詩歌體裁來說,它是戰國後期以屈原為代表的詩人,在楚國民歌基礎上開創的一種新詩體。從總集名稱來說,它是西漢劉向在前人基礎上輯錄的一部“楚辭”體的詩歌總集,收入戰國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賈誼、淮南小山、莊忌、東方朔、王褒諸人的仿騷作品。由於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所以楚辭又稱為騷或騷體。

楚辭是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經過加工、提煉而發展起來的,有著濃鬱的地方特色。由於地理、語言環境的差異,楚國一帶自古就有它獨特的地方音樂,古稱南風、南音;也有它獨特的土風歌謠,如《說苑》中記載的《楚人歌》、《越人歌》、《滄浪歌》。更重要的是,楚國有悠久的曆史,楚地巫風盛行,楚人以歌舞娛神,使神話大量保存,詩歌音樂迅速發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滿了原始的宗教氣氛。所有這些影響都使得楚辭具有楚國特有的音調音韻,同時具有深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和濃厚的巫文化色彩。可以說,楚辭的產生是和楚國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傳統的熏陶分不開的。現在,從《楚辭》等書中還可以看到眾多楚地樂曲的名目,如《涉江》、《采菱》、《勞商》、《九辯》、《九歌》、《薤露》、《陽春》、《白雪》等。

同時,楚辭也是楚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春秋戰國以後,一向被稱為荊蠻的楚國日益強大。它在問鼎中原、爭霸諸侯的過程中與北方各國頻繁接觸,促進了南北文化的廣泛交流,楚國也受到了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響。正是這種南北文化的彙合,孕育了屈原這樣偉大的詩人和《楚辭》這樣異彩紛呈的偉大詩篇。

楚辭的特征,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顧可謂之‘楚辭’。”這一說法是正確的。除此而外,《楚辭》中屈原、宋玉的作品所涉及的曆史傳說、神話故事、風俗習尚以及所使用的藝術手段、濃鬱的抒情風格,無不帶有鮮明楚文化色彩。這是楚辭的基本特征,它們是與中原文化交相輝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楚辭》在中國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別是《楚辭》中屈原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濃鬱的情感、豐富的想象、瑰麗的文辭,體現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它的比興寄托手法,不僅運用在遣詞造句上,且能開拓到篇章構思方麵,為後人提供了創作的楷模。而它對其後的賦體、駢文、五七言詩的形成,又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後人也因此將《詩經》與《楚辭》並稱為風、騷。風指十五國風,代表《詩經》,充滿著現實主義精神;騷指《離騷》,代表《楚辭》,充滿著浪漫主義氣息。風、騷成為了中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兩大流派。

延伸閱讀

楚辭名句

1.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2.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3.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

4.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

5.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漁父》

6.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屈原《涉江》

7.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宋玉《九辯》

8.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宋玉《宋玉對楚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