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出現,不僅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
屈原(約公元前339年~前278年),名平,字原,戰國末期楚國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他創立了“楚辭”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後世所見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漢劉向輯集的《楚辭》,這部書主要是屈原的作品,《離騷》、《九章》、《九歌》、《天問》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離騷》是中國最長的抒情詩。
屈原一生經曆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
懷王十五年(前314年),秦王為了拆散楚國和齊國的聯盟,決定派丞相張儀到楚國去一趟。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裏”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屈原是堅決主張齊楚聯合共同對付秦國的,他聽說張儀來到楚國,知道他準是來破壞齊楚聯盟的。他擔心楚王上當,就闖進王宮,見了楚懷王,他大聲說:“張儀的話,大王千萬不能相信。楚國要是跟齊國絕交,秦國就會趁虛而入,欺負楚國的。”可是,楚懷王不聽。屈原長歎一聲,隻好離開了。
秦王沒有兌現承諾,最終使懷王受騙。受騙的懷王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前305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前299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死後,留下了一些優秀的詩歌,其中最著名的是《離騷》。
《離騷》的形式來源於楚國人民的口頭創作,詩人又將之加以改造,構成長篇,使之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它的語言精煉,吸收了楚國的不少方言,造句頗有特色。詩人用了許多比喻,無情地揭露了統治集團的醜惡,抨擊了他們的奸邪、縱欲、貪婪、淫蕩和強暴。同時,他也塑造了堅持正義、追求真理、不避艱難、不怕迫害、熱愛鄉土和人民的人物形象。
《離騷》是一部具有現實意義的浪漫主義抒情詩,詩中無論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還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繪,詩人都大量采用了誇張的浪漫主義表現手法。神話傳說的充分運用,展開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強了《離騷》的浪漫主義氣韻。比、興手法的運用,在《離騷》中是非常多見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詩人品質的高潔,以男女關係比喻君臣關係,以駕車馬比喻治理國家,等等。
延伸閱讀
屈原與端午節
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麵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