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節奏”。因為人體無論是心髒或呼吸,都保持著一定的節奏,因此,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必須要有節奏,這對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早起早睡,從星期一到星期六(在日本和歐美是到星期五)學習或工作,星期天(或者再加上星期六)鬆弛;三頓飯定時、定量……這樣井然有條,有秩序有節奏地進行下去。如果因故打亂,就要及時調整。
②“鬆弛”。人們不能鬆弛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遵守我們在上麵講的第二條原則“現在,在這裏”。比如說,考試的前夕,如果你總是惦念著考試,那你就會睡不著;如果你能遵守“現在,在這裏”的原則,你就會認為還是睡下去的好。也就是說,先不必去管明天要發生的事。另外,對往事不必追悔也很重要。如果你想檢討、反省、總結昨天的失敗,那你就應該在昨天檢討、反省、總結它。
③“開放”。敞開胸懷,把你胸中的積悶全部釋放出來,有些不好講的個人隱私或心事,可以用唱歌、畫畫、彈琴等方式發泄出去。總之,什麼事都不要悶在心裏。
我在開頭的時候,曾經講過,格式塔療法的特點就是根據你自己可以覺察到自己的疾病的原理,自己去調節、控製、把握你自己。通俗講來,格式塔心理治療方法是一種修身養性性質的自我控製的方法。這種療法在臨床實踐過程中,還在不斷的發展著。據此,我認為對珀爾斯所提出來的九條原則,還可以補充一條,那就是,每個人都要“正確地自我估計”,也就是說,要把自己擺在準確的位置上。
在日常生活裏,有句大家愛講的通俗老話:“幹什麼吆喝什麼!”你賣梨就不能喊你是賣蘋果吧?你幹哪一行業,你就得守“本分”地盡心竭力地去做好那一行業的工作。因為我們每個人在社會當中,都在充當某一種“角色”,這當然不是狹義地指演戲那種“角色”,而是廣義地指你的“身分”、“地位”說的。你若是病人是患者,那你住院或者治療的時候,你就得聽醫生的話,因為你處於“病人角色”、“患者角色”的位置上。每個人在整個社會中,都占據著一個特定的位置,所以你就得按著這個特定位置的要求去履行你的權利和義務,因為你所“扮演”的角色給你規定了這種權利和義務的規範。你如果不按照社會一致公認的和大家都共同遵守的這個規範去做,那你就會受到社會和他人對你的譴責和反對。比如,做父母的應該撫養、教育自己的孩子;做兒女的應該孝敬父母,當父母年老體弱或者失去勞動力、患病的時候,你應該贍養、護理他們等等。
在日常生活當中,人們必須按照不同的、特定的“角色”去履行你的“職責”,否則就會產生種種衝突或挫折。比如說,你在工作單位可能是位領導,就象蘇聯著名電影《莫斯科不需要眼淚》裏麵的那位女主角,她就是一家大工廠的廠長;但她回到家裏,卻又是她女兒的母親,就需要撫養、教育她的女兒;她對她心愛的未來第二個丈夫,就不能再動不動地耍廠長那一套威風,用嚴厲的口吻訓斥他:“你應該這樣做!你不應該那樣做!”然而因為她違背了社會心理學裏的“角色理論”,結果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險些造成悲劇,使她痛苦萬分,幾乎陷於悲觀絕望的精神分裂狀態。
你看,我們從心理健康的角度出發,不把自己的位置擺正成嗎?又比如,根據報刊的資料介紹,被人們譽為“鐵女人”的英國當代首相撒切爾夫人,當她離開了首相府回到家裏的時候,她照樣下廚房做飯,在家裏表現出她是個“賢妻良母”。
因此,我想強調兩點:(1)每個人都由於時間、地點、情境等不同的條件,會有許多不同的角色。既然角色變了,就得“扮演”好不同的角色,這樣做,心理才會健康,不至於發生種種不必發生的矛盾和衝突。
(2)如果你在認識、情感和意誌行動上,轉不過彎子來,始終堅持某一種角色(往往是堅持你認為對你說來,能施展權力的那個角色),而不是按照你不同的地位,去實現人們期望你應表現的行為,那就要壞事了,準出紕漏不可。弄不好,就興許使你輕則導致心理不健康,重則還會染上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