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亂猜想推測是毫無意義的。很多心理上的糾紛和障礙,往往是因為自己沒有實際根據的“想當然”所造成的。你可不要庸人自憂啊!
(4)“暫停思考,多去感受”。現代化社會要求人們多去思考,而少去感受。人們忙忙碌碌地整天裏想著的,就是怎樣做好工作,怎樣考出好成績,怎樣搞好和領導與同事的關係等等。絞盡腦汁,耗盡腦力,因而往往容易忽視或者沒有心思去觀賞美景,聆聽悅耳的音樂等等。格式塔療法的一個特點,就是強調作為思考基礎的“感受”,比起思考本身更為重要。沒有感受就無從思考。感受可以調整、豐富你的思考。而且,人終非是一台計算機,不能白天黑夜地在那裏總是計算個沒完。人也不是機器,人需要用感受來滋潤自己的心田。
直覺思維是人的一種非常寶貴的心理品質,但是,由於現在人們過分地強調邏輯思維,就往往被人們忽略了。可怕的後果將是使人們變成一台失去情感的機器。
(5)“也要輸進不愉快的情感”。人們通常都希望有高興的快樂的等等愉快情感;而不願意接受那些憂鬱的悲哀的淒涼的等等不愉快情感。但是這卻不是正確的態度,因為有高興,就必然地會有悲哀;相反地,有悲哀,也就會有高興。愉快和不愉快,不僅是相對而言,同時也是相互存在和相互轉化著的。因此,正確的態度是:首先,應該認識到,既有愉快的,也有不愉快的情緒,其次,要有接受愉快情緒,也要有接受不愉快情緒的思想準備。
如果一個人成年累月,總是“愉快”、興奮,那反而是失常的現象,也許說不定患有躁狂症。
(6)“不要先判斷,先要發表意見”。人們往往容易在別人稍有差錯或者失敗的時候,就立刻下結論,譏諷別人能力差或者“笨蛋”等等。很多時候,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因為人們的判斷經常是錯誤的。因此,你的任務首先是充分表現自己的觀感或情緒,把你的意見充分地表達出來。
格式塔療法認為,對他人的態度和處理人際關係的正確做法應該是:先不要判斷,先要談出你是怎樣認為的。這樣做,就可以防止和避免與他人的不必要的磨擦和矛盾、衝突;而你自己也可以避免產生無謂的煩惱與苦悶。
(7)“不要盲目地崇拜偶像和權威”。比如,在宗教上樹什麼教祖,成為什麼教派的狂熱信徒等,這都不好。在現代化社會裏,新興的宗教最容易出現什麼教祖,教徒們把他的一言一行都認為是“金口玉言”,狂熱地、無條件地信奉他和遵守他。現代化社會裏,有很多變相的權威和偶像,它們會禁錮你的頭腦,束縛你的手腳,比如,學曆、資格等等。格式塔療法對這些,一概持否定的態度。
我們不要盲目地附和眾議,從而喪失獨立思考的習性;也不要無原則地屈從他人,從而被剝奪自主行動的能力。
(8)“我就是我”。不要說什麼:我如果是某某人那該多好;我若是某某人我就一定會成功,等等。你應該從自己的起點做起,努力地充分發揮自己的勝任潛能。既不必怨天尤人,也不必想入非非,要腳踏實地,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竭盡全力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做好我能夠做的事情。最後的目標和信念應該是:“我就是我自己”,比、學、趕、超過我自己。
格式塔心理療法的這個第八條原則,使我不由地想起,日本電視連續劇《姿三四郎》裏麵的那位德高望重的老和尚。他曾屢屢教導一代武林高手姿三四郎說:“悟性就在你的腳下!”我想我們可以把老和尚這句富有哲理性的格言,理解成為:你就是你自己,你應該腳踏實地地從我做起,去掉萬般千種的擔憂、顧慮、嫉妒、羨慕等等無謂的煩惱,麵壁苦練過硬的本領,最終必獲成功。
(9)“要對自己負責”。人們往往容易逃避責任。比如,考試成績不好,會把失敗原因歸罪為自己的家庭環境不好呀,學校不好呀;工作不好,會推諉說領導不力呀,條件太差呀,等等。把自己的過錯、失敗都推到客觀原因上。格式塔療法的一項重要原則,就是要求自己做事自己承擔,自己對自己要負責任。
自從珀爾斯提出了格式塔心理療法之後,在國外有不少從事心理治療的學者、專家和教授們,經過臨床上的實際運用,又不斷地有所創新,做了種種不同的理解和解釋。比如,日本東京大學分院心理治療內科的石川中副教授,他把格式塔療法進一步具體化為下麵這樣三條,他認為在日常生活中,這三條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