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生有誌向,職業有指向(3 / 3)

在就業過程中,競爭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在工作中,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在競爭麵前,一定不能退縮,要全麵地展示自己。在相同的機遇麵前,誰更具有競爭能力,誰就能占據主動,贏得機遇。

很多人在求職擇業時存在著許多心理障礙,比如膽怯、自卑,這會嚴重地影響我們的形象,即使再有能力,用人單位也不會滿意。

要自信,求職者隻有堅信自己有實力能夠勝任所應聘的工作,才能表現出堅定的態度和從容不迫的風度,從而贏得用人單位的青睞。

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給職業一個準確的定位,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順暢,並最終取得成功。

說到成龍,人們想到的就是國際巨星和巨額的票房收入。然而,有多少人知道,這位影界大哥大剛出道時遭遇過多少挫折。

成龍很小就開始在電影圈中混,他深知自己相貌不俊朗,所以特別努力,演戲拚命。但是十餘年過去了,拍了數十部影片的成龍卻依舊不紅不紫。心灰意冷之下,成龍離開了香港影壇,遠赴澳洲投靠父母。

其實,成龍已經很努力了,並且他也不是沒有明星的潛質,他之所以沒能聲名鵲起,是因為他不知道自己適合拍什麼樣的電影。也就是說,他無法給自己一個準確的職業定位。

當時李小龍的演藝事業蒸蒸日上,每個人都想照搬李小龍的路子,做李小龍第二。然而,李小龍有自己的特點,成龍也有自己的優勢,兩人截然不同,成龍要照搬李小龍的套路,失敗是必然的。

後來,香港吳思遠公司的導演袁和平慧眼識珠。武術指導出身的袁和平發現,成龍雖然身形魁梧、粗獷,但卻並沒有那種冷峻、剛烈的肅殺之氣,在他看來,成龍不適合演那類具有叛逆性的英雄,也不適合演那種英俊瀟灑的正麵英雄,不過,成龍身上有一種與眾不同的特別味道——幽默感。最後袁和平決定讓成龍扮演喜劇人物。

於是成龍和袁和平合作拍攝了功夫喜劇《蛇形刁手》,該片使成龍的喜劇天分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蛇形刁手》上映15天,便收入港幣270萬元!成龍便憑借此片一鳴驚人。

嚐到甜頭的成龍再接再厲,自編自導了同類型的功夫喜劇《醉拳》。《醉拳》的上映,迅速掀起了一陣觀影熱潮。觀眾如潮般湧向影院。

最後,《醉拳》連續上映了一個月,30天的票房收入達670多萬港元,成績直追李小龍的《精武門》。

成龍成為了功夫巨星,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人們還是稱他為“李小龍第二”。

如果是別人,也可能就滿足了,盡管是“第二”,但是能與當時的武打巨星掛上鉤,也算是不錯了。但是這個人不是別人,而是成龍。成龍不要做“李小龍第二”,他要做真正的成龍。接下來,他先後拍攝了《A計劃》係列、《警察故事》係列等電影,確立了自己的,走出了李小龍的陰影。李小龍在電影中是打不死的英雄,永遠不會有痛苦的表情,而成龍在電影中則不同,除了獨具一格的幽默元素外,還有獨特的武打,雖然成龍演的角色也是打不死的,但是卻很有平民氣質,挨了打會疼,打不過會跑,有普通人物的喜怒哀樂,更有不少亡命動作,成為成龍電影的特色之一。

1995年,成龍的電影《紅番區》在美國公映,取得了3000多萬美元的票房,使得成龍打開了美國市場,其後拍攝的《尖峰時刻》係列電影,全球票房達到7億美元,更是將成龍推向了全球,使成龍成為真正的國際巨星。

成龍的成功在於他確立了自己的電影,即使他佩服別人,也不再去盲目跟從。他根據自身的特點,在動作電影中加入了喜劇元素,從而大獲成功,得到全世界影迷的喜愛。

電影中角色的就像職業的定位,社會上有千千萬萬的職業,要給職業做一個準確的定位,最終找到最適合我們自己的職業。

索爾格納夫說:“每一個人不要做他想做的,或者應該做的,而要做他能做得最好的。拿不到元帥杖,就拿槍;沒有槍,就拿鐵鏟。如果拿鐵鏟拿出的名堂比拿元帥杖要強千百倍,那麼拿鐵鏟又何妨?”能做得最好的就是最擅長的,不選擇自己最擅長的工作是愚蠢的,就相當於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競爭,結果必然是失敗。

此外,要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職業。對工作產生興趣是很重要的,對工作有興趣才能產生激情和力量,工作才能做好。

誌向代表了一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從某種程度上影響著一個人所能取得的成就。正是因為它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一旦發現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自己樹立的誌向越來越顯得不合適時,我們就應該懸崖勒馬,對其進行適時地調整。古往今來,許多名人都曾幾度調整自己的奮鬥目標,並最終取得了成功。

馬克·吐溫曾有過經商的經曆。第一次他從事打字機的投資,結果因受人欺騙而賠了19萬美元;第二次他辦出版公司,結果又因為不懂經營而賠了近10萬美元。這兩次經商失敗後,馬克·吐溫不僅把自己多年嘔心瀝血換來的稿費賠了個精光,還欠了一屁股債。馬克·吐溫的妻子奧莉姬已經看出丈夫不是經商的材料,不過丈夫的文學天賦實在無人能及,於是她就勸馬克·吐溫放棄經商的道路,重新振作精神,走創作之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馬克·吐溫最終認為自己應該當一名作家,於是他很快擺脫了失敗的痛苦,從而迎來他在文學創作上的輝煌。

誌向的調整可以說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我們確立誌向時,料不到後麵的生活會發生什麼變化。隨著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漸行漸遠,很多原先預想不到的問題會突現在眼前,阻擋在我們前進的路上。那麼,此時就要求我們適時合理地調整自己的誌向,以符合自己當時的實際情況,變不利為有利。

懂得變通是人生的智慧,一成不變是自取滅亡。

我們在調整自己的誌向時,應當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麵:

每個人有多種才能,要發揮自身的優勢,就要找到自己的最佳才能。成功是最佳才能得到充分發揮的結果。姚明有身高,有籃球天賦,就要去打籃球,去打NBA才能實現他自身的價值。如果讓姚明去打乒乓球,那成功與否就很難說了。

社會需要哪種人才,必然會為這些人才提供良好的條件和待遇,並且發展空間大,競爭較小。有些領域人才的需求達到了飽和,競爭非常激烈,即使非常有才能的人,也要費一番工夫才能取得成功。如果沒有市場,沒有空間,就會出現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情況。好鋼用在刀刃上,人才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才算是人才。所以,調整誌向時,一定要考慮到社會的需要,要順應潮流,識時務。

興趣是動力的源泉,選擇自己的興趣,就成功了一半。愛迪生選擇了自己的興趣,發明了留聲機和電燈泡,最終成為發明大王。選擇目標,調整誌向時,一定要考慮到自己的興趣。選擇興趣會讓你動力無限,並且樂於其中,無怨無悔。

選擇職業時要考慮到自己的性格,要讓職業與性格相匹配。一般說來,樂觀開朗、熱情活躍的人,比較適合於當演員,或者從事社交活動;好問、嚴謹的人,比較適於治學;沉著、果斷、頑強,比較適於管理。立誌成才的人應該權衡自己的性格特征,發揮“性格優勢”,揚長避短。

上述幾方麵考慮好後,就可以適時合理地調整誌向了,具體方法如下。

這是不變更方向而變更層次的調整。誌向太高或者太低時,可以用這種方法來調整自己的誌向。

這種調整意味著方向的改變。當目標出現大的方向性問題時需要用這種方法。比如一個人適合進行文藝創作,他卻選擇了當科學家作為自己的誌向,在這種情況下,就應該做橫向調整。

這是通過預測未來以調整目標。如果一個人從小立誌當田徑運動員,那麼,當他到了四五十歲的時候,隨著身體機能的下降,就要求他在四五十歲以前做出預先調整目標。

這是一種最常見的調整方式。就是說按照原定的目標實踐,根據實踐結果的好壞來調整。

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是生物學偉大的奠基人之一。生物學一詞就是他發明的,他最先提出了生物進化的學說,是進化論的倡導者和先驅。可是,他早年卻走了不少彎路,直到24歲時遇到盧梭,他才找到了自己一生的追求——生物學研究。

拉馬克的父親希望他長大後當個牧師,所以送他到神學院讀書。但是拉馬克卻想當個軍人,將來做將軍,因此,16歲那年他參了軍。因病退伍後,他又對氣象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整天仰望著天空,做著氣象學家的夢。

後來,拉馬克在銀行裏工作,又想當個金融家。沒過多久,他又開始對音樂著迷,整天拉小提琴。

看他三天兩頭,總是拿不定主意,他的一位哥哥就勸他去當醫生,於是拉馬克聽從了哥哥的建議,學醫4年,終因沒有興趣而選擇了放棄。

直到24歲的拉馬克遇到了盧梭,才開始把興趣轉向了生物學。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拉馬克花了整整26年的時間,係統地研究了植物學,後又研究動物學,成為無脊椎動物學的創始人。他的研究成果為達爾文進化理論的產生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在科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拉馬克在涉足生物學領域前,興趣廣泛,做牧師,當兵,鑽研氣象,想當金融家,專注於音樂,還學醫4年,浪費了很多時間,卻碌碌無為,沒有成就。直到最後找到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研究生物學,從而取得了大成就,成為生物學的奠基人之一。

一個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倘若每件事情都去做,則會導致每件事都做不出色。就像拉馬克那樣,找準適合自己的事情,爾後傾注全部精力,則你就可能成為某一領域的集大成者。其實,年輕時迷茫的人又何止拉馬克一個呢,我們現代人熟悉的NBA球星喬丹也曾有過類似的經曆。

喬丹曾在自己籃球職業生涯的巔峰期選擇了退役,改打棒球。但是他刻苦訓練並未能給他帶來好成績。一個賽季下來,他在參加的127場比賽中51%擊打成功,擊打成功率僅僅有20。2%,30次盜壘,114次被三震出局。在436次擊球中隻打出三個本壘打,50個有效擊球,一度徘徊在“門多托線”附近,這是棒球上傳說中的挫敗底線。

挫敗之下,喬丹知道自己不適合打棒球,重新選擇回到NBA,回到對他來說最重要也是最擅長的事情上來。每天都花好幾個小時泡在訓練場上,努力鍛煉自己的力量,刻苦訓練,提高自己的球技。每次在比賽時,他都特別專注,經常從別人手裏斷球,創造了376次的季後賽斷球紀錄。每年夏天的休賽期,其他的球星都選擇度假放鬆,喬丹卻選擇在訓練場上繼續訓練以提高自己。最終喬丹六奪總冠軍,在籃球場上創造了一項又一項的紀錄,成為NBA的超級巨星,在球場外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