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倒掉鞋子裏的沙,清掃內心的垃圾(1)(3 / 3)

縱有錢財萬貫,不過一日三餐;縱有廣廈萬千,也隻用七尺床兒容身。我們一心隻希望擁有得越多越好,爬得越高越好,殊不知在無止境的追逐中,我們的心靈已經被腐蝕。貪婪是一種誘惑,讓我們不知疲倦地爬向那無盡的深淵。

將無止境的物質作為人生的目標,隻會讓欲望這頭野獸變得難以駕馭,最終它將會吞噬掉你原本平和的內心。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最難戰勝的也是自己,控製自己的物質欲望有利於磨煉意誌,也隻有拋棄不必要的欲望我們的心靈才能更加輕鬆和快樂。

4.拒絕驕傲的內心

一個心性驕傲的人,從不會把別人放在眼裏,他們都認為自己比別人強。但他們忘了,高傲的人隻能讓人厭煩,要知道人外有人,太過驕傲隻能自取其辱。

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越是知識淵博的人越表現得謙遜無比,相反隻有那些“一瓶不滿半瓶晃蕩”的人才喜歡張揚。所以,一個人要想圓通處世或者成就大事都必須要戒傲,做到有才學而不張揚,有情趣而不膚淺!

相傳南宋時江西有一名士傲慢之極,一次他提出要與大詩人楊萬裏會一會。楊萬裏謙和地表示歡迎,並提出希望他帶一點江西的名產配鹽幽寂來。名士一聽就傻了眼,他實在搞不懂楊萬裏要他帶的是什麼東西,隻好說:“請先生原諒,我讀書人實在不知配鹽幽寂是什麼鄉間之物,因此沒有帶來。”

楊萬裏則不慌不忙從書架上拿下一本《韻略》,翻開當中一頁遞給名士,隻見書上寫著:“豉,配鹽幽寂也。”原來楊萬裏讓他帶的就是家庭日常食用的豆豉啊!此時名士麵紅耳赤,方恨自己讀書太少,始覺為人不該傲慢。

驕傲有很多的害處,但最危險的結果就是讓人變得盲目,變得無知,變得更加虛榮。驕傲會培育並增長盲目,讓我們看不到眼前一直向前延伸的道路,讓我們覺得自己已經到達山峰的頂點,再也沒有爬升的餘地,而實際上我們可能正在山腳徘徊。所以說,驕傲是阻礙我們進步的大敵。

曾經有一個學者,學富五車,精通各種知識,所以自認為無人可以和自己相比,很是驕傲。他聽說有個禪師才學淵博,非常厲害,很多人在他麵前都稱讚那個禪師,學者很不服氣,打算找禪師一比高下。學者來到禪師所在的寺院,要求麵見禪師,並對禪師說:“我是來求教的。”

禪師打量了學者片刻,卻隻讓學者坐下,不與學者說禪。這一坐就是好幾個時辰。漸漸,學者臉上露出了不悅的神態。老禪師端起茶壺,往學者杯中加水,學者眼看著茶杯已經滿了,但禪師還在不停地倒水,水漫出來,流得到處都是。“禪師,茶杯已經滿了,你怎麼還往裏倒啊!”學者終於忍不住大聲說道。

“是啊,是滿了。”禪師放下茶壺說,“就是因為它滿了,所以才什麼都倒不進去。你進來時我就看出你一副高傲的神態,並沒有懷著謙虛的心來向我求道。你的心已經被驕傲、自滿占滿了,你向我求教怎麼能聽得進去呢?”

學者恍然大悟,最終放下了驕傲。

驕傲是陷阱,隻有克服和防止驕傲,才能在人生之路上不斷前進。古人講:“君子寬而不慢。”綜觀古今中外成大事者,都是虛懷若穀、好學不倦、從不驕傲的人。

19世紀的法國名畫家貝羅尼到瑞士去度假,但他並不是單純地四處遊玩,而是每天背著畫架到瑞士各地去寫生。

有一天,貝羅尼正在日內瓦湖邊用心畫畫,來了三位英國女遊客,站在他身邊看他畫畫,還在一旁指手畫腳地批評,一個說這兒不好,一個說那兒不對,貝羅尼沒有反駁,都一一修改過來,末了還跟她們說了聲“謝謝”。

第二天,貝羅尼有事到另一個地方去,在車站又遇到昨天那三位女遊客,她們此時正交頭接耳不知在討論些什麼。那三位英國女遊客看到他,便朝他走過來,向他打聽:“先生,我們聽說大畫家貝羅尼正在這兒度假,所以特地來拜訪他。請問你知不知道他現在在什麼地方?”貝羅尼朝她們微微彎腰致意,回答說:“不好意思,我就是貝羅尼。”三位英國女遊客大吃一驚,又想起昨天不禮貌的行為,感到非常不好意思。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其晚年的文學造詣可說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但他從不恃才自傲,仍一遍遍修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夫人怕他累壞了身體,勸他說:“何必這樣自討苦吃?又不是學生,難道還怕先生生氣嗎?”歐陽修回答說:“不是怕先生生氣,而是怕後生笑話!”可見“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是永遠顛撲不破的真理。而被奉為千古宗師的孔子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何況我們這些凡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