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大王”王傳福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農家子弟到身家億萬的集團公司總裁,從一個高級工程師一躍在汽車領域幹得風生水起,他在不斷改寫著曆史。
王傳福出生在安徽一戶農民家庭,他從小一心苦讀書籍,形成了堅強忍耐的性格。他相信隻要靈魂不屈,自己一定會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後來他順利考上中南工業大學冶金物理化學係,畢業後進入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攻讀研究生,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對電池的研究中去。因為業績突出,5年後,被破格任為研究院301室副主任。
而此時,一個機遇從天而降。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電池有限公司,因為王傳福正是研究這個領域的專家,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公司的總經理。
當時,國內電池產業發展欣欣向榮,一塊電池能賣到數百元。王傳福看到了商機,興奮異常,決定大幹一場。但兩年後,成效甚微。雖然第一次商界打拚不是很理想,但王傳福還是決定辭去穩定的工作,自己打拚一番。1995年,王傳福辭職單幹。他向表哥呂向陽借了250萬元後,領著20個人在深圳蓮塘的舊車間敲敲打打,成立比亞迪。
啟動資金少,動輒千萬元的生產線他承擔不起,於是,王傳福幹脆憑借技術,自己動手做關鍵設備,然後把生產線分解成一個個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這種“半自動化半人工”為他省去了很多成本,這也成為他日後在商戰能夠無往不利的“尚方寶劍”。很快,比亞迪打開了低端市場,成立當年成功賣出了3000萬塊鎳鎘電池。
在鎳鎘電池領域站穩腳跟後,王傳福沒有停歇,他開始著手研發鎳氫電池,1997年開始大批量生產鎳氫電池。此時恰逢東南亞金融風暴,比亞迪產品的低價在金融風暴中越發顯得有競爭力,這讓日本廠商很難與之競爭。結果這一年,比亞迪公司鎳氫電池銷售量達到1900萬塊,一舉進入世界前7名。
此後,王傳福進軍國際市場。1998年到2000年,比亞迪分別在歐洲、美國成立分公司。1999年到2000年,比亞迪公司在這些市場勢如破竹,像鬆下、索尼、GE、AT&T和業界老大TTI等都成了他的客戶。
2000年,王傳福投入大量資金開始了鋰電池的研發,很快擁有了自己的核心技術,並成為摩托羅拉的第一個中國鋰電池供應商。2001年,比亞迪公司鋰電池的市場份額上升到了世界第四位,而鎳鎘和鎳氫電池上升到了第二和第三位,實現了13.65億元的銷售額,純利潤高達2.56億元。
到2008年,比亞迪以近15%的全球市場占有率成為中國最大的手機電池生產企業,在國際市場上與日本三洋一決雌雄。目前,根據比亞迪方麵的數據顯示,比亞迪在鎳鎘電池領域、鎳氫電池領域及鋰電池領域都排名全球第一。
雖然他的電池做得好,但王傳福沒有停住腳步,在2003年,他進軍汽車業,人們都為他瘋狂的舉動驚訝。“一個做電池的準備造汽車了?”企業界都在驚呼。
直到比亞迪收購秦川汽車的協議簽訂前幾天,仍然有中國香港地區的基金經理給王傳福打勸阻電話,他們認為比亞迪一直是做電池的企業,貿然進入汽車領域可能會遭遇慘敗。有的基金經理甚至威脅王傳福,如果不聽勸阻執意收購,那麼他們就將拋售比亞迪的股票。那天下午,比亞迪高層正在開會,中國香港一位國際大基金的經理打電話給王傳福,他直接在電話裏對王傳福大聲說道:“王總,我們就是要拋你的股票,拋死為止。”聲音大得幾乎在座的人都能聽到。大家馬上意識到公司股票即將發生劇烈波動了,會場氣氛頃刻間變得緊張和凝重起來。
王傳福一貫是個雷厲風行的技術冒險家,他沒有理會投資人的勸阻。他看準了機會,現在隻需要把機會抓住。他認為中國目前的汽車保有量雖少,但對能源、環保的壓力已經很大。當今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戰爭無不包含對能源的企圖,比亞迪做電動汽車就是要讓中國三峽大壩的水都變成油,讓中國所有城市的天空都像西藏一樣藍。將來電動汽車、混合電動車及驅動電池擁有龐大的增長潛力,必然在未來取代傳統汽車。而收購秦川汽車有助於公司開發電動汽車用的充電電池,能夠將比亞迪製造電池的技術有效利用。
正是王傳福的高瞻遠矚和決定了就立刻行動的作風,讓比亞迪在吉凶未卜的汽車市場開拓出了一片新天地。如今的比亞迪汽車已經成了家喻戶曉的節能環保型新型汽車,王傳福把握住了未來發展機遇,提前進入節能領域,為未來更快更好的發展提前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