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如何處理突發事件(1 / 3)

提升能力目標:掌握應付突發事件的方法,

增強處理危機的能力提升能力方法:理論研究

典型案例分析

典型技巧提示

第一節?具有隨機應變的能力

在工作以及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突然陷入困境、窘境。有些人能應付自如,遊刃有餘;而有些人卻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是多方麵的,但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是否具有隨機應變的能力。

1984年,馬季和趙炎這對說相聲的老搭檔到山東省濰坊市演出。那天,兩人演出的節目正是膾炙人口的相聲《吹牛》。演出中,兩人正“吹”得不可開交之時,禮堂天棚上有盞大燈突然炸裂,燈下的觀眾被灑了一頭玻璃碎片,不禁大吃一驚;別的觀眾聽到響聲也把注意力轉到天棚上。一場精彩的演出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怎麼辦?這時馬季卻鎮定自若,他用手指著天棚,得意洋洋地,對趙炎說:“你能吹?瞧我的,我能把電燈吹炸!”觀眾先是一愣,接著全場爆發出海濤一般的掌聲、歡呼聲。

隨機應變是人們對突然發生的事件,迅速作出反應,並巧妙地進行解決的一種能力。

這種能力,是每一個人都必須具備的,因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突然發生的事件,必須作出反應。

一、隨機應變的特點

1.突發性

隨機應變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事件,即“隨機”中的“機”。二是變化,即“應變”中的,“變”。事件和變化相互結合、相互依存,組成一個統一體。在這個統一體中,事件是基礎,沒有事件就沒有變化。比如上麵故事中,相聲藝術家馬季和趙炎在演出進行中大燈突然炸裂,就是事件。正是由於事件突發,才引出了馬季的應變來。所以說,事件在隨機應變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那麼,隨機應變中的事件有什麼特點呢?那就是突發性。所謂突發性,就是突然發生,任何人無法估計它何時來臨,因此,任何人也無法預先作好應變的準備,馬季也無法料到演出中燈突然炸裂。正因為事件的這種突發性,充分說明了隨機應變的困難性和隨機應變能力的可貴性。這也要求事件中的人隨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機敏的反應。

2.快速性

隨機應變中的“變”,是隨機應變的關鍵。一個事件突然發生,如果不能應變,當然算不上隨機應變。

“變”,或“應變”,有什麼特點呢?那就是必須快速,要求反應敏捷。快速性,就是要求立刻回答,不允許慢慢地去思考,去琢磨。

3.巧妙性

“應變”的“變”,不僅要求快速性,更要求應變的內容要有巧妙性,叫人聽了、讀了感到機智幽默,巧妙無比,拍手叫絕。

二、隨機應變的類型

1.根據應變的方式進行分類,可分為諷刺型、解答型、玩笑型三種

諷刺型是指一個人進行應變的特點是對對方進行諷刺。絕大部分的隨機應變都屬於這一類。這是人們常用的一種隨機應變的類型。這一類型,實際上就是人們常說的幽默。

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生活極為儉樸,經常戴著一頂破舊的帽子在街上行走。

有一天,一個闊人望著安徒生那頂破舊的帽子嘲笑他說“你腦袋上麵的那個玩意是什麼呀?能算是帽子嗎?”

安徒生立即回敬說:?“你帽子下麵的那個玩意兒是什麼呀?能算是腦袋嗎?”

那闊人麵紅耳赤訕訕地答不上話來,隻好快快地走了。

這是安徒生對隻重衣衫不重人的勢利鬼的諷刺。

解答型的隨機應變是指這種隨機應變的目的是對某一個問題進行解答或解釋。

有一次,在中外記者招待會上,有一個記者向周恩來總理提了一個問題:“請問總理先生,中國人民銀行有多少資金?”這實際是在刁難總理。總理靈機一動,幽默地回答:“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資金嗎?有18元8角8分。”這一回答,使全場記者一愣。接著總理解釋說:“中國人民銀行發行麵額為10元、5元、2元、1元(18元);5角、2角、l角(8角);5分、2分、1分(8分),這10種人民幣,合計為18元8角8分。”周總理巧妙的回答,激起了記者們的熱烈的掌聲。

周總理的這一隨機應變,也屬解答型隨機應變。很難想象,照實回答即使答上來也毫無意味可言,怎如這更好的解答方法。

玩笑型隨機應變,是指這種隨機應變的目的是和別人開玩笑。這種開玩笑,風趣幽默,使人開懷大笑,不傷對方感情,而卻樂在其中。所以,這種玩笑型的隨機應變,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歡迎。

一次,蘇東坡正在書房裏吃魚,聽說佛印來了,連忙把魚藏在灶頭上。可還是被佛印看見了,但他裝作沒看見。坐了一會兒,佛印鄭重地對蘇東坡說;“貴姓的蘇字怎麼寫?”蘇東坡笑道:“蘇字是草頭下麵一個魚字加個禾字。”佛印又問:“魚字是在禾字的左邊呢?還是右邊?”蘇東坡說:“都可以的。”佛印又問:“要是把魚字放在草頭上行不行呢?”蘇東坡肯定地說:“不行!”佛印這時才意味深長地說:?“你明知這不行,為什麼還不把魚從草(灶)頭上拿下來?”蘇東坡聽了,無言以對,隻好笑著把魚從灶頭上拿下來了。又有一次,佛印和尚也正在吃魚,恰巧蘇東坡也來了。為了報複,佛印就把魚藏在罄裏麵。蘇東坡見了也隻當不知。坐下後,蘇東坡愁眉苦臉地說:“近來想到一幅絕妙對聯,可惜隻想到上聯,想不出下聯。”佛印說:“你說說看,讓我也想一想吧!”蘇東坡說:“上聯是:向陽門第春長在。”佛印聽了大笑說:“這是一副人人皆知的舊對聯嘛,它的下聯是:積善人家慶有餘。”蘇東坡這時也意味深長地說:“既是慶(罄)有餘(魚),也應該拿出來吃呀!”兩人相對哈哈大笑。

蘇東坡和佛印的隨機應變,就屬玩笑型隨機應變。當然,這種玩笑型隨機應變,隻能在很熟悉的朋友之間進行。隻有這樣,才能互相諒解,興趣盎然。如在陌生人中間進行,搞不好,別人還認為你在諷刺挖苦他,結果將事與願違,不歡而散。而在朋友之間進行,就會無傷大雅,自得其樂。

2.根據隨機應變的表達進行分類,可分為口頭型、行動型

口頭型的隨機應變,是指這種隨機應變是通過語言的形式表現出來的。

俄國著名科學家羅蒙諾索夫生活儉樸,不講究穿著。一個講究穿著而不學無術的人,看見他衣袖的肘部有個破洞,便白作聰明地指著他衣袖上的窟窿挖苦地說:“從那兒可以看到你的博學嗎?先生。”“不,一點也不!先生,從這裏可以看到愚蠢。”

自作聰明者頓時羞得麵紅耳赤。

羅蒙諾索夫的回答是口頭的,所以屬口頭型的隨機應變。

建安時,才子孔融十歲的時候,跟隨他父親到了洛陽。這時李膺很有名氣,做了司隸校尉。到他門下作客的都是有學問而又品行端正的人。

一天,孔融去拜訪李膺,到了李家門口,就對管門的說:“我是李太守的親戚。”管門的通報之後,就請孔融入座,李膺會見了孔融,就開玩笑似的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呀?”孔融從容地回答說:“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有過師生之誼!我們早就有過好幾代的厚交了。”李膺和在座的客人不禁對孔融的聰明伶俐感到驚奇。不一會兒,大夫陳韙來了,有人就把剛才的話告訴他,他不以為然地說:“小時候聰明的,長大了倒未必好哩!”孔融在旁邊聽了,就笑笑說:“看來你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嘍!”陳韙一時語塞。

孔融和李太守根本不是親戚關係,而孔融卻一定要這樣說,這僅僅是說說而已,所以也是口頭型的隨機應變。與事實無關,究竟陳韙小時候聰明不聰明,這也隻是孔融說說而已,所以也屬口頭型的隨機應變。

三國時曹操統率十餘萬大軍,去宛城征討張秀。

這天,浩浩蕩蕩的大軍開拔到一片荒山野嶺,這已是初夏季節,恰恰又碰上個萬裏無雲的大晴天,空中烈日高照,地上塵土飛揚,暑氣如蒸,悶熱異常。身穿鐵甲,肩荷武器的士兵,個個走得汗流浹背,氣喘籲籲。隨身攜帶的水袋,早已喝得滴水皆無,個個都喉嚨裏如同冒煙。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了。士兵們有氣無力地拖著疲憊的腳步。一步一步地往前挪。將軍們大聲嗬斥也不起作用。又走了一陣,督催士兵的官員,也幹渴得喉嚨嘶啞,喊不出聲音了。

作為全軍統帥的曹操,早已發現了這一情況。他派人把帶路的向導找來,悄悄地詢問這一帶是否有水源。向導告訴他,因為這一帶都是荒山野嶺,找不到水源。所以沒人居住。

要走出這段無水地帶,還要一段路程呢!

怎麼辦呢?曹操腦子一轉,忽然想出一個主意來。他用馬鞭朝前一指,大聲說:“前邊有一大片梅子林,樹上結著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加快步伐,到梅子林裏去摘梅子吃!”

士兵們一聽到梅子,想起吃青梅子時牙根發酸的情形,引起條件反射,幹渴的嘴裏好似湧出了口水。頓時。覺得嘴裏不再幹渴得難以忍受了,個個抖起精神,加快步伐,終於走出了這片荒涼無水的地區。

這就是著名的“望梅止渴”的故事。這個為大家所熟知的故事,充分地說明了口頭型隨機應變的力量。

行動型的隨機應變,是指這種隨機應變是通過個人的行動表達出來的。

漢朝著名謀士陳平一次隻身一人帶著劍逃亡,要渡過黃河。船夫見他相貌堂堂,一人獨行,估計他是逃亡的將領,猜他腰中必定帶有金銀寶器。因此屢次用眼睛打量他,想殺了他以奪取財寶。陳平覺察了船夫的意圖,就解下上衣、光著上身幫船夫撐船。船夫知道他身上沒有藏著財物,也就不下手了。陳平於是脫離了危險,平安地過了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