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如何處理突發事件(2 / 3)

陳平沒有用語言來向船夫說明他身上沒有財寶,而是通過光著身子幫船夫撐船這個行動來表示,這就是行動型的隨機應變。

第二節?隨機應變的條件和方法一、隨機應變的條件

一個人的隨機應變的能力不是天生的,隨機應變的能力,它的發展,是和後天的培養、訓練分不開的,是和豐富的知識,優良的品質、勤奮用腦有極大的關係。一個人要想迅速培養、提高自己的隨機應變的能力,必須要注意從以下各方麵努力。

1.知識

知識和隨機應變的關係十分密切,知識是隨機應變的基礎和前提,隨機應變是知識在某一方麵的表現。知識不僅僅是書本的知識。知識是一個廣泛的概念,是包含社會各方麵知識在內的知識。

相傳明代著名文學家李夢陽曾任江西督學,當他到任後,地方秀才都拿上名帖前來拜見。他忽然發現其中有個秀才和自己同名,心裏很不高興。當著眾人的麵,出了一上聯:

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

大家頓時哄堂大笑。這位秀才見督學當眾侮辱自己,非常氣憤,便理直氣壯地對道:

魏無忌長孫無忌,你無忌我也無忌。

李夢陽見秀才出口成章,應對如流,心裏暗暗佩服。

這個秀才所以對得好,主要是因為他有著豐富的知識,如果沒有這些知識,秀才就不可能對出好的對子。

2.品德

品德和隨機應變有很大的關係。品德決定了隨機應變的效果。品德好的人由於心地坦蕩,光明正大,進行隨機應變,會取得較好的效果。反之,一個人品德不好,心術不正,滿懷鬼胎,隨機應變的結果常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自己害自己。

有一天,一位年輕婦女抱著一個嬰兒上了開往北方的車。當開始查票的時候,那婦女把嬰兒放在座位上,不知到哪去了。一會兒嬰兒大聲啼哭,大家怎麼哄也哄不住,而那婦女也一直沒有再露麵。於是報告了列車長,列車長在廣播中廣播了好一陣,還是沒有找到那位婦女。這時,車廂中議論紛紛,認為這是個棄兒。正好有個婦女沒有生養,要想領養一個孩子,於是和列車長商量以後,就抱了孩子在到站的車站下了車。這時,那個年輕婦女卻回來了,一看孩子不見了,就呼天號地哭起來。

原來那婦女沒有買車票,為了躲避查票,她躲到了廁所裏,一直呆了兩個多小時。結果是因小失大,把一個孩子丟掉了。

這個年輕婦女也會隨機應變,她躲開了查票,但是結果卻吃了大虧。

3.動腦

動腦和隨機應變也有很大的關係。不能設想一個不肯動腦的人。一個思想懶漢能會有什麼奇妙的隨機應變的妙法出現。縱觀隨機應變的眾多事例,可以發現,越是肯動腦的人,他想出的隨機應變的辦法就越是巧妙,效果越好。

一個寒冷的冬天,紐約一條繁華的大街上,有一個雙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掛著一塊牌子,上麵寫著:“自幼失明”。

可是沒有人給他什麼施舍。

有一天,一個詩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詩人乞討。詩人說:“我也很窮,不過我給你點別的吧。”

說完,他在乞丐的木牌上寫了一句話:?“春天就要來了,可我不能見到它!”

大家見了這句話都很同情,給了乞丐不少施舍。

其實,“自幼失明”和“春天就要來了,可我不能見到它!”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一樣的,而效果卻如此不同,這是因為後一句話更新鮮,更能打動人心。春天代表希望,春天象征美好的事物,別人都能享受到它,可這個乞丐連春天也看不到,所以引起了人們的同情。

兩句話的效果如此不同,究其原因,是那個乞丐動腦不夠,以至他的那句話不能吸引人;而詩人正是由於他很會動腦筋,所以他寫的話吸引了很多人,喚起了人們的同情,所以雙目失明的乞丐得到了不少施舍。二、隨機應變的常用方法

1.順勢應變法

有一天,皇帝和阿凡提一塊兒洗澡。皇帝問道:

“阿凡提,憑我這模樣,到別人家裏當奴隸,能值幾個元寶?”

“最多十個元寶!”阿凡提說。

皇帝大怒,罵道:“胡說!不提別的,光是我身上這條繡花圍巾,就值十個元寶了。”

“正是呀,聰明的陛下!”阿凡提指著圍巾說,“我說值十個元寶,就是指的這條東西呀!”

又有一次,阿凡提害眼病,看不清東西。皇帝偏要叫他來看這個,看那個,還取笑他道:

“你不論看什麼,都把一件東西看成了兩件,是嗎?你本來窮得隻有一頭毛驢,現在可有兩頭了,闊起來了。哈哈!”

“真是這樣,陛下!”阿凡提說:“比如我現在看您就有四條腿,和我的毛驢一模一樣呢。”

阿凡提在這兩個故事中所使用的也是順勢應變法。皇帝說他的“繡花圍巾就值十個元寶”,阿凡提就順勢說,他說的就是繡花圍巾值十個元寶!意思就是說皇帝本人一個錢也不值。皇帝對阿凡提說“你不論看什麼,都把一件東西看成兩件了”“本來窮得隻有一頭毛驢,現在可有兩頭了”,阿凡提就說,難怪“我現在看您就有四條腿,和我的毛驢一模一樣呢!”嘲笑皇帝就是毛驢。

順勢應變法是“緊接著對方說的東西說下去”,要說得沒有漏洞,沒有破綻,合情合理,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有一次,周總理在和敵方談判時,敵方因為周總理沒有接受他的意見,就極不禮貌地對總理說:?“真是對牛彈琴!”周總理這時立即順勢應變說:“對,牛彈琴!”使對方十分難堪,而又不便發作,隻好有苦說不出,一笑了之。

2.諧音應變法

明朝文學家解縉,一次不小心碰倒了金鑾殿上的一隻玉桶,跌在地上碎成幾片。金鸞殿上這一對玉桶,是開國皇帝製造的,是傳國之寶,象征國家權力。現在被解縉打碎一隻,這還得了。有個大臣去稟報皇帝說:“解縉想造反,把金鑾殿上的玉桶打碎了一隻。”皇帝大怒,傳解縉上殿,問他為什麼打碎玉桶?解縉應聲回答:

“為了萬歲的江山,我打碎了一隻玉桶。”

幾個想陷害解縉的大臣跪奏說:“解縉打掉玉桶,明明是要造反,請萬歲治罪。”

解縉跪奏說:“萬歲,天無二日,民元二主,隻有一統(桶)江山,哪有二統(桶)江山?如果有二統(桶)江山,國家怎得安寧?”

皇帝一聽,連聲說道:“對呀,隻有一統江山,哪有二統江山?打得好,打得好!”

解縉之所以能夠逢凶化吉,化被動為主動,不被治罪,是他使用了隨機應變方法的諧音應變法。

3.歸謬應變法

後唐皇帝莊宗特別愛打獵。一次,他帶著一班人在中牟縣打獵,為追趕一隻逃進田裏的受傷野豬,踩壞了許多莊稼。

中牟縣的縣官看到後,就鬥膽勸說他不要再追趕了。莊宗一聽,便大發雷霆,立即下令把縣官捆綁起來,要殺他的頭。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他要殺人,左右的人雖有不平之意,可誰也不敢吱聲。

這時,在莊宗跟前的伶人敬新磨靈機一動,衝上前去,指著被綁著的縣官大罵起來:“你這糊塗的東西,虧你還是個縣官!難道你不知道皇上最愛打獵嗎?”莊宗見敬新磨罵縣官,支持自己,高興地直點頭。

敬新磨接著又大聲罵開了:“你這糊塗的東西,應該把這片地空起來,讓皇上在這兒高高興興地追趕獵物!為什麼偏要老百姓在這兒種莊稼呢?難道你怕老百姓餓肚皮嗎?怕國家收不成稅嗎?皇帝打獵事大,老百姓餓肚子事小;讓皇上高興事大,國家收不上稅事小。難道這個道理你也不明白嗎?”

莊宗聽到這兒覺得不對味兒,演戲人哪是在罵縣官,分明是在批評我呀!莊宗再轉念一想,事情是自己錯了,若硬是要堅持殺縣官,就會招致部屬的不滿,還會留下不好的名聲。於是,莊宗說:?“算了,算了,把這縣官放了吧!”

敬新磨所使用的隨機應變的方法就叫做歸謬應變法。歸謬就是先承認對方的看法、說法是對的,然後一步步從這個看法引出錯誤的結果來。由於這種方法把謬誤的結果顯示了出來,所以使對方容易接受,效果也好一些。

齊國晏子可以說是這方麵的傑出代表。馮夢龍在他的《智囊》一書中,說晏子是“滑稽的開山鼻祖”。這是很有道理的。

有一次,齊景公有一匹馬,被他的馬夫殺掉了。景公大怒,操起戈就要親自殺馬夫。

晏子對景公說:“你這樣做,使他連自己的罪過都不知道就死了,我請求為你曆數他的罪過,然後再殺不遲。”

景公說:“好吧。”

晏子舉起戈走近馬夫,對他說:“你為我的國君養馬,卻把馬殺掉,此罪當死。你使我的國君因為馬被殺而殺掉養馬人的事,傳遍四鄰諸侯,使得人人皆知,此罪又當死。”

齊景公一聽,馬上說:“夫子放下他吧,不要讓我落個不仁的惡名。”

晏子的歸謬應變法所以能有這樣大的力量,在於他數說的後果具有必然性,會使齊景公落下罵名,所以不得不使齊景公打消了殺人的念頭。

4.含糊其辭法

有人用一隻大木籠,裝了一隻鹿,一隻獐,送給王安石。

王安石有個兒子叫王元澤,那時還是個孩子。送東西的人問王元澤:“你看,這籠子裏哪是鹿、哪是獐?”

王元澤不識獐,也不識鹿。他回答說:“鹿旁邊是獐,獐旁邊是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