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如何處理突發事件(3 / 3)

大家聽了都拍手叫好。

為什麼王元澤的回答叫人拍手叫好呢?原來是他的回答含糊其辭。如他明確說這是鹿,那是獐,那麼反而會顯得十分笨拙。而現在這樣含糊其辭。這種以含糊其辭的方式來進行隨機應變的方法,就叫做含糊其辭法。

5.借題發揮法

有一天,一個美國記者到周總理辦公室進行采訪,看見桌上放著一支美國派克鋼筆,就以嘲諷的口吻說:

“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中國人為什麼還用美國鋼筆呢?”

周總理回答說:“談起這支派克鋼筆,話就長了。這是一個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哩,他是作為禮物贈送給我的……”

美國記者是想借派克鋼筆這件事諷刺周總理的,但他沒有料到,周總理卻借此話題進行發揮,提醒美國記者不要忘乎所以,不要忘記朝鮮戰場失敗的教訓,中國人民從來不可侮。

像這樣一種接過對方的話題加以發揮的隨機應變的方法就叫做借題發揮法。

6.巧解詞語法

紀昀,又叫紀曉嵐,清代學者,曾任<四庫全書》館總纂官。傳說,一年夏天,酷熱異常。紀昀身肥畏熱,便赤了膊,卷了發辮,坐在館裏校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突然,門官通報:“皇上駕到!”紀昀一時來不及穿衣整冠,怕被乾隆皇帝看見要受責罰,就躲進了桌子底下,用布帷擋著。不料已被乾隆發現。

乾隆裝著沒看見,走到紀昀的書桌旁坐下。館內鴉雀無聲。紀昀在桌子下伏了很久,汗流浹背。他見沒有什麼動靜,以為乾隆已走了,便從桌子下伸出頭來問道:“那老頭子走了沒有?”說著便爬了出來。當他發現皇帝在自己麵前時,嚇得連忙跪下,俯首請罪。

乾隆很不高興,道:“你如何將朕呼作‘老頭子’?”在封建社會,當麵叫皇帝“老頭子”,這可是大不敬的重罪,弄不好有殺身之禍。乾隆見紀昀誠惶誠恐的樣子,便又道:“你如能把‘老頭子’三字解釋清楚,我便不治你罪,否則,哼!”

紀昀不愧機智過人,他立即回答說:“皇上年過花甲,臣民敬呼萬歲爺,此謂老。”老乾隆點了點頭。紀昀又說:“頭為首,皇上乃萬民之首,”乾隆笑了笑。“皇上乃今天子,鼠又是十二生肖中的第一個,天下最大。”聽了紀昀的這一番解釋,乾隆十分滿意,果然免了他的罪。

紀昀所以能免罪,主要是他能巧解詞語,把老頭子三個字解釋得頭頭是道,使乾隆十分滿意。這也可以說這是巧解詞語進行隨機應變的一個範例。

7.針鋒相對法

有一次,英國文豪蕭伯納認識了一個長得肥頭大耳的神甫。在談話時,神甫用目光上下打量著瘦骨伶仃的蕭伯納,一本正經地說:

“蕭伯納先生,看你這副模樣,真叫人以為英國人都在挨餓呢!”

“但是,看你這模樣,”蕭伯納堅決地反駁說:“人們一下子就明白了:這苦難的根源,就在你們這種人的身上啊!”

結果卻使那神甫顯得十分狼狽。

蕭伯納所用的反駁方法就叫做針鋒相對法。

對方提的什麼問題,就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反擊。在反駁的內容上,也應有針對性,對方是什麼內容,反駁應該是同一類型的或十分貼近的內容。

這樣的反駁才更有力,也才能使對方心服口服。

第三節?如何培養提高應變能力

從以上所舉古今中外成功應付突發事件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要提高應變力,根本之點是開闊思維空間。一、首先培養直覺思維能力

人們總與外界接觸,有時外界環境變化如閃電,而又需即刻反應,究竟怎樣反應,根本來不及思考,這時的語言、行為就隻能靠直覺。《三國演義》上有一段曹操獻刀的故事,是說曹操進相府行刺董卓,曹操抽刀動作被董卓看到,曹操立即跪下說是獻寶刀。由行刺變獻刀,其變化之速,別人看不出,他自己也無這種思想準備,這種瞬間適應突然變化靠是直覺思維能力。這種不思考就反應,不意味著無意識,相反,它是使人頓開茅塞,思如泉湧的瞬間領悟狀態,依賴的是知識和經驗。

淵博的知識、廣泛的興趣,可以使人做到快速反應。明永樂帝要大學士解縉在一折扇上按畫麵意思題詩,是抄是作,隻要符合畫意就行。解縉見扇麵上的畫是按唐朝詩人王之渙《涼州詞》的詩意畫的,這首詩是: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解縉當場就在扇麵上寫下這首詩。皇帝見寫得好,當著文武百官的麵,大加誇獎。誰知解縉在寫詩時,由於一時疏忽,漏掉了一個“間”字。他沒發現,皇帝也沒看出,卻被與解縉不和的漢王高煦看到。高煦想借機整人,就在第二天早朝時奏了一本,說解縉這是有意漏字戲君。皇帝一聽大發雷霆,馬上要治解縉的罪。解縉稍一思索,奏道:“萬歲,這是我新作的一首《涼州詞》,和王之渙《涼州詞》僅有一字之別。說完當堂念道:

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君臣讚不絕口。解縉憑著自己的才智,逢凶化吉,領賞而去。

也許這隻不過是一個傳說,也有人以為這是一位清代大書法家為慈禧太後題扇麵的故事,這個傳說還有其他許多版本。不論事實是否確鑿,這個傳說確實說明一個人隻有知識廣博,才能視野開闊,思維敏捷,在複雜多變的情況下,做到了應付自如,快速反應。

反應能力可以提高,通過鍛煉由慢變快,由不能迅速反應變為能夠快速反應;如果不知鍛煉,或整日無所事事,即使是有這方麵天資的人,也將失去這種能力。因此,必須進行心理鍛煉,增長知識,掌握信息,強化興趣,練好提高反應能力的基本功。二、鍛煉穩定的心理素質

直覺思維能力的發揮,快速的反應的實現,其前提是遇變不驚,臨危不亂,具備穩定的心理因素。

在社會競爭中,經常會遇到意外變故。麵對意外,如果手忙腳亂,胡亂動作,或不知所措,就會導致不堪設想的後果。唯有遇到突發情況時,保持冷靜頭腦,不亂方寸,掌握事態發展的主動權,才可以穩操勝券。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第厄普市有一位家庭婦女伯瑙德夫人,她丈夫被德國人抓走,身邊隻留下兩個孩子,12歲的兒子雅克和10歲的女兒傑奎琳。為把德國強盜趕出法國,母子三人都參加了秘密情報工作。她家是秘密情報站,每周四有人送來裝有絕密情報的小金屬管。為確保情報安全,她把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外麵小心的用蠟封好,插在燭台上,擺在明處,反倒躲過敵人的多次突然搜查。一天晚上,屋裏又闖進三個德國軍官,這次他們沒搜查,而是坐下來,一個少校軍官掏出報紙就著黯淡的燈光吃力的閱讀,中尉順手拿過藏有情報的蠟燭點燃,放在長官麵前。這時伯瑙德夫人心情緊張起來,她知道,蠟燭點燃到鐵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秘密就會被敵人發現,一家三口的性命完了不算,情報被繳,情報站遭破壞,損失就大了!雖然她心裏很緊張,表麵上卻顯得非常平靜,她走進廚房,取出一盞油燈放在桌子上,說:“先生們,這盞燈亮些,換上吧。”說著輕輕地把蠟燭吹熄。

危機似乎過去了,一家人剛鬆了口氣,那位中尉又把冒著輕煙的蠟燭點起,說:“一起點,不是更亮嗎?”燭光搖著,發出微弱的光……伯瑙德夫人的心提到嗓子眼上,表情卻還是平靜如常。小兒子雅克慢慢站起來,“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生點火吧。”說著伸手端起燭台朝門口走去,房子頓時暗下來。中尉快步趕上前,厲聲道:“你不用燈就不行嗎?”一把奪過燭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爭執無用,從容的搬回一捆木柴,生上火,默默地等待最後的時刻。時間在一分一秒地過去,危險在一步一步走來。

突然,小女兒傑奎琳嬌聲的對德國人說:“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少校瞧了瞧這位可愛的小姑娘,一把拉到身旁,用親切的聲音說:?“當然可以。我家也有一個你這樣年輕的小女兒。來,我給你講講我的路易莎好嗎?”傑奎琳仰起小臉,高興地說:“那太好了……不過,司令官先生,今晚我的頭很痛,我想睡覺了,下次你再給我講好嗎?”“當然可以,小姑娘。”傑奎琳鎮定地端起燭台,向幾位軍官道過晚安上樓去了。正當她踏上最後一級階梯時,蠟燭熄滅了。

這是一場內急外靜的鬥爭,表麵上雖沒有弩拔劍張,驚心動魄,但其驚險程度一點不亞於大敵當前的險境。伯瑙德夫人家多次被德軍搜查,說明已被敵人注意上了;這次又突然闖進三人,他們決不是無目的而至。搜查,容易對付;盤問,也好回答,這不查不問的沉默戰是難熬的,更何況藏有情報的蠟燭越燃越危險呢!一家三口必須想辦法使蠟燭熄滅,但顯出急躁、不安或神態異常,都會引敵人的懷疑或警覺,那樣,情況隻能更糟。由於一家人情態自然,平靜自如,險情解除了。表情上是那樣若無其事,思想上卻在緊張思考。伯瑙德夫人和雅克的做法雖未奏效,因為平靜,合情理,未引起敵人的懷疑,而小女兒的方法,成功了。這三口之家能急中生智,是夠妙的了!從這裏,我們看出,急中生智,須以鎮靜為前提;慌張忙亂,就毫無機智可言。

從人的心理上講,遇到突然事實,每個人都難免產生一些驚慌情緒,問題是怎樣想辦法控製。有些人並非智力低下,隻是由於缺乏自我控製力,在關鍵時刻讓感情之火燒幹了智慧之水;有些人並不是無謀,隻是由於不能駕馭自己的感情,在決定命運的場合讓情緒亂了自己的方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