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細節體現教養,讓孩子注意公眾場所的細節(1)(1 / 3)

教孩子問路時注意禮貌細節

讓你的孩子學會與陌生人打交道,並表現出應有的文明禮貌,就有必要讓他學會問路的細節。生活中,有的人去問路,能得到別人的熱情幫助,而有的人問路,卻遭到對方的白眼,這完全取決於他們是否掌握了問路的禮儀細節。

蔡先生教女兒問路時,提到:“問路首先要給別人恰當的稱呼,這是獲得別人幫助的前提。”為了讓女兒意識到問路細節關係到問路成敗時,他給女兒舉了三個例子,並針對例子給女兒分析。

例一。

問:立湯路往哪個方向走啊?

答:一直往前走就到了。

再問:離這裏有多遠啊?

答:大概有兩站路吧。

不厭其煩地問:那到底有多遠呢?

答:對不起,我也沒有丈量過。

例二。

問:喂,怎麼去劉家窯啊?

被問者左看右看,不高興地答:對不起,這裏沒有人姓“喂”。

問路者無趣地走了……

例三。

問:大叔您好,請問三裏屯胡同怎麼走?

答:哦,從這往前走300米,然後右拐就到了。

“真是太謝謝您了。”問路人麵帶微笑地說,朝大叔招手示意再見。

講完三個例子後,蔡先生告訴女兒:“第一個問路人沒有注意精煉用語,問題過多使人生厭,還沒有稱呼別人;第二個人忽視了一個細節——用‘喂’稱呼對方很沒禮貌;第三個人問路是成功的,因為他注意到了禮貌,給人留下了好印象。”

那麼怎樣問路才是禮貌的呢?有人將問路的程序總結為:“問路=稱呼用語+問答的內容+答謝用語。”一般來說這三項內容不可遺漏其中任何一項,也不能顛倒順序。

第一,讓孩子禮貌地、準確地稱呼別人。

問路的時候,首先要友善地稱呼對方。一般可根據對方的年齡來選擇合適的稱呼,告訴孩子:“如果對方比你小,你就稱他‘小弟弟’或‘小妹妹’;如果對方比你大一點,你可以稱呼他為‘哥哥’或‘姐姐’;如果對方是中年人,你就稱呼他‘叔叔’或‘阿姨’;如果對方年齡較大,你可以稱呼他為‘爺爺’、‘奶奶’。絕不能用‘哎’、‘喂’這種不禮貌的語氣詞來稱呼對方。”

第二,向對方表示歉意。

讓孩子學會向對方說聲“對不起”,表達一下歉意,因為向別人問路打擾了別人。比如說:“叔叔,你好。真是對不起,我可以向你問個路嗎?”或者說:“我可以打擾您一下嗎?”如果向交通警察問路,而對方正在聚精會神地指揮交通,就應在旁稍等,等對方空閑下來再去問。如果對方在屋裏,要先敲門,等別人出來後再提問,而不能貿然闖入。

第三,當得到對方的允許後,再把自己要問的問題說出來。

可以建議孩子這樣問路:“怎麼去××地方?”當對方說出行車線路時,再適時問:“大概有多遠?去那兒大概要多長時間。”讓孩子在問的時候注意觀察對方的表情,如果對方顯得不耐煩,應及時停止問路。

第四,向對方表示謝意。

當對方解答了孩子的疑問時,應該讓孩子記得表達感謝,不能不辭而別,一走了之。如果對方不知道孩子要去的地方或說得不清楚、不肯定,不應該表現出不滿和懷疑,也不能一言不發掉頭就走,而應該有禮貌地表示感謝,然後再另找對象詢問。

除了向他人問路時要禮貌待人,當有人向孩子問路時,應該讓孩子友好地幫助別人。在給人指路時,應注意傾聽對方的請求,指明交通線路或需乘坐的交通工具;如果口頭表達不清,如果時間允許,可以在征得對方同意後,給其帶路。當你的孩子不清楚或不確定時,應致歉意:“很抱歉,我也不知道,請再問別人吧!”

不要讓孩子覺得問路是簡單的事情,不要讓孩子忽視了問路細節。

在自動扶梯上,讓孩子靠右站立

乘自動扶梯時,經常會看到有的人站得很隨意,左右隨意地站著。其實文明地乘自動扶梯應該靠右站立,留出左側通道,給有急事、著急趕時間的人,以便他們可以快速通過。如果你的孩子不知道這一細節,站在自動扶梯的左側,把通道堵住了,別人有急事就無法通過。

在北京某大型購物廣場,記者觀察到:盡管扶梯上中間畫著分割“站立”和“快行”兩個通道的線,可是一些中小學生模樣的孩子還是時常會站在線的左側。一些有急事的人在電梯上向上攀登時卻屢屢受阻,要左右繞開前麵的人才能通過。

乘自動扶梯是要講究禮儀的,禮儀培訓師提醒家長們教育孩子這樣一些禮儀,讓孩子以文明的形象出現在公眾麵前。

(1)自動扶梯前,要把鞋帶係好,要留心鬆散、拖曳的長裙、禮服等衣物,防止被梯級邊緣、梳齒板等掛住或拖曳。在入口處,要讓孩子遵守秩序,禮讓並排的人先上,並靠右站立。

(2)在自動扶梯上,不能讓孩子把頭部、四肢伸出扶手裝置以外,以免受到障礙物、天花板、相鄰的自動扶梯的撞擊。不讓孩子把雨傘尖端或者其他尖利硬物插入梯級邊緣的縫隙中或者梯級踏板的凹槽中,以防損壞電梯並造成人身意外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