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學習方麵無小事,讓孩子把握學習的細節(3)(1 / 3)

身為父母,要讓孩子注重“先理解再記憶”這一細節,不要計較理解所花費的時間,要知道如果理解了,記憶起來往往事半功倍。在生活和學習中,經常有許多事物和知識應該被孩子記住,但是孩子卻沒有記住。其原因往往是由於沒有掌握記憶的方法,忽略了對本質的理解造成的。

理解記憶的效果大大優於機械記憶,那麼怎樣讓孩子掌握理解記憶的步驟呢?

(1)了解大意。當讓孩子記憶某個事物的時候,首先要讓他弄懂它的大致內容。拿記憶一篇文章來說,先要通讀或者瀏覽一遍,隻有了解了全貌才能對局部進行深刻地理解。

(2)局部分析。大致了解事物後,要逐步深入分析。比如要記憶一篇文章,要弄清它主要內容,根據結構分成若幹段落,逐個找出中心,也就是要找出“信息點”,加以認真分析、思考,以達到記憶的目的。

(3)尋找關鍵。找到要點、關鍵和難點,並弄明白。在此基礎上,記憶會變得容易得多。

(4)融會貫通。就是將所理解和記住的各種局部知識內容,與以往的知識經驗聯係起來,反複思考,全麵理解。

孩子對所學的知識采用理解記憶法,應該充分利用以上分析和綜合的方法步驟,以促進理解,提高學習效率,實現快速記憶的目的。

讓孩子堅持先易後難的答題原則

考試的時候,時間安排是否得當,關係到孩子能否順利做完試卷,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答題技巧。說是技巧,其實就是一些細節,比如首先瀏覽試卷,然後堅持由易到難的答題原則。這樣孩子就能輕鬆解答簡單的題目,不但增強了自信心,也能為後麵攻克難題預留充分的時間,即使解答難題的時間不夠,對孩子的總成績影響也不會太大。畢竟,難題總是少數的。

2009年,劉慶的侄子是高考狀元,暑假裏,劉慶特意帶著自己的兒子去“拜訪”侄子,想向他討教一些學習經驗。在與侄子的聊天中,劉慶發現侄子很注重考試細節和技巧,特別是侄子所說的先易後難的答題原則,令劉慶眼前一亮。

劉慶馬上問身邊的兒子:“兒子,你平時學習也挺認真的,為什麼考試的時候總是時間不夠,題目做不完呢?”兒子委屈地說:“爸爸,題目太難了,我總要花很長時間去思考,結果耽誤了後麵的題目。”

聽到這裏,劉慶的侄子馬上說道:“堂弟,我知道你的問題了,考試的時候你總是從第一道題往後做,是嗎?”劉慶的兒子點點頭,侄子又說:“而且中間遇到難題時,你不會跳過去,而是繼續苦思冥想,對不對?”劉慶的兒子又點點頭。這時侄子肯定地說:“你就是沒有堅持先易後難的答題原則,不信你以後試試看,你準能考出較好的成績。”

聽了堂哥的建議,劉慶的兒子在新學期裏堅持了先易後難的答題原則,果然,他總能取得不錯的成績,而且從來沒說題目做不完。

先易後難,這看似簡單,但是很多孩子未能意識到這一細節的重要性,他們覺得考試時間是不變的,先做難題,還是做容易的題,對考試成績沒什麼影響。

果真是這樣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試想,如果不由易到難地答題,遇到難題時,孩子必須花費時間思考,如果難題夠難,孩子思考了半天還沒有眉目,就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再說了,當孩子花費時間解答難題時,後麵還有很多題目沒有做,這時孩子一看表,發現時間不多了,很可能緊張不安,勢必影響孩子後麵答題的準確度。

說到先易後難的答題原則,五年級的劉沁就是不信這個邪,她甚至在同學麵前吹噓:“我就不是由易到難來答題的,我照樣考得好。”原來劉沁的成績很好,每次考試總能取得不錯的成績,她習慣從前到後的答題,由於生性聰明,在考試中她基本上沒有遇到過什麼大問題。但是,她最後還是在一次考試中栽了跟鬥。

那次數學試卷有點難度,劉沁拿到試卷後,做到第三道題時她犯難了,因為那道題很難,是個選擇題,她陷入了思考中。終於,花了15分鍾的時間,她選擇了正確的選項。誰知道第四題和第五題也都很難,為了解答這兩道題,劉沁足足花去了20分鍾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