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父母要讓孩子把錯題本的功能完善,讓“錯”變得非常清晰。比如:標注出“審題馬虎”、“理解錯誤”、“概念錯誤”、“思路錯誤”等錯誤原因。讓孩子一看就知道,是由於哪些原因做錯了題目。
當孩子建立了錯題本之後,還應教育孩子正確運用錯題本。錯題本不是把做錯題記下來就完事的,而要經常翻閱、檢查,對錯題不妨再做一遍,這樣使孩子把每一道錯題徹底領悟,在今後遇到同類習題時,會立刻想到曾經犯過的錯誤,從而避免出錯。
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建立錯題本是提高學習效率的辦法,是減輕學習負擔的作業。通過錯題本的運用,可以提高思路質量,可以更準確地把握知識點及概念點,可以極大地改善孩子粗心的毛病,可以迅速地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
鼓勵孩子多問幾個“為什麼”
孩子從開始學說話的時候就開始不停地問“為什麼,為什麼”。如果鼓勵孩子把這種追問的精神用到學習中去,那麼在遇到不懂的問題的時候,孩子就可以很快將其搞清楚。就像愛因斯坦說的那樣:“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是喜歡尋根究底地追求問題罷了。”
維森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他和妻子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提問精神,他們讓孩子在解答問題中學習知識。
孩子小的時候,維森就用比賽的方式培養孩子的提問能力。他告訴孩子,每天上學都必須向老師提問,而且還要在課堂上積極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然後用筆把這些問題記下來,一周進行一次比賽,看誰提出的問題和回答的問題最多,誰就會受到獎勵。
在這種競賽的氛圍中,孩子們的提問積極性被激發出來,他們也樂於回答老師的問題。維森的孩子們的成績在同齡孩子中比較突出,而且一些科技類、自然類的知識比同齡孩子豐富得多。
維森和妻子曾為孩子提供過像《十萬個為什麼》一類的書,孩子們看後非常喜歡,當他們不明白書中的解釋時,就會去問父母。4個孩子輪番提問,維森夫妻二人從來沒有覺得煩。
當然,有時候孩子們提的問題也讓維森和妻子為難,當他們回答不出來時,就會鼓勵孩子去學校問老師。孩子在不斷尋找問題的答案中增長了知識,開放了思維,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好的問題常會引出好的答案。隻要讓孩子多問幾個為什麼,他們就能獲得更多的知識。在課堂上,孩子經常能碰到一些疑問,如果孩子不懂裝懂,不去向老師請教,就不能掌握知識,就不能提高學習成績。
不懂就要問,這個淺顯易懂的道理幾乎每個人都懂,可是很多人卻不那樣做。現實生活中,不懂裝懂的人很常見,不少孩子也變得不愛問“為什麼”。身為父母,有理由讓孩子意識到提問的重要性。特別是在學習中,多問幾個“為什麼”是一種智慧的學習方法。
楊洋上幼兒園了,一天老師上課時拿出了1個正方形紙片,問孩子們用剪刀剪掉了1個角後,還剩下幾個角?有的孩子說剩5個角,有的孩子說剩3個角,大家討論得非常激烈,而楊洋認為是剩3個角。
但是老師最後卻告訴大家說應該是剩5個角,楊洋聽了很不能理解,他認為自己的答案才是正確的,於是回到家後,馬上將這個題說給了媽媽聽。媽媽聽了之後,支持楊洋的答案,鼓勵他到學校去把自己的答案告訴老師,並問老師為什麼說答案是5個角。
第二天,楊洋按照媽媽的建議去問老師,他還找了張正方形的紙片,對角去掉了一半,拿著隻剩下三個角的等腰三角形,一再地問老師:“老師你看,到底是誰對啊?”
老師沒有馬上給楊洋下結論,而是鼓勵他再想想,再試試。楊洋於是在一張紙上一邊畫,還一邊講。而老師也在一旁耐心地聽著,並仔細地欣賞著孩子畫的圖,稱讚道:“你的圖畫得很好,你能自己動腦動手畫出來,真是不簡單。老師相信,你一定會明白到底還剩幾個角。”楊洋聽了認真地思索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