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拿了張正方形的紙片,這次他把其中的1個角輕輕地剪掉了一小塊,然後拿起了他之前沿著對角線剪去的那張紙,這樣一對比,他終於發現了原來他之前不光剪去了一角,還剪去了另外兩個角的各一半。他恍然大悟地對老師說:“老師,是我錯了。老師要求隻剪掉1個角的。我怎麼把另外那兩個角也給減去了一半呢?”老師高興地對楊洋說:“是呀,楊洋真聰明。”
試想,如果孩子的媽媽不鼓勵他向老師多問一個“為什麼”,或許他難以找到正確答案。好奇心強烈是孩子的特點,父母應該利用這一點,引導孩子在學習中多問幾個“為什麼”,這樣孩子可以把知識掌握得更牢。
為了培養孩子的提問精神,平時在家裏,父母要鼓勵孩子多問問題,認真對待孩子的提問,耐心地為孩子解答,對於一些沒有答案的問題,可以告訴孩子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對於所有的人來說,都還是一個謎,希望你長大以後去尋找答案,做個有學問的人。”這樣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同時也為孩子提供了一個豐富多彩的認知環境,引導他去努力探索,將好奇心轉化為了求知的動力。
讓孩子答題之後多檢查一遍
如今一些獨生子女,做完作業之後,把檢查作業的任務交給父母,而父母也欣然接受。雖說檢查作業是一件小事,是學習方麵的一個細節,但是如果孩子不注意這個細節,就容易養成不好的學習習慣,對孩子的學習是沒有好處的。
媽媽下班回到家,看到女兒還在寫作業。晚飯後,媽媽照例給女兒檢查作業、簽字。檢查到語文,是拚音拚讀的抄寫,第一行就錯了一個,忘了標聲調。媽媽讓女兒改正,並要求她自己檢查一遍,可是她很不以為然,馬馬虎虎看了幾眼,就對媽媽說:“媽媽,我檢查完了。
媽媽知道女兒在敷衍,就讓她再仔細看一下,但是女兒不願意。媽媽對她說:“一會兒如果我再檢查出錯誤來,你可要挨罰了;如果是你自己檢查出來的,隻需改正就行了。挨罰就要罰寫一行。”女兒做了個鬼臉,同意了。
檢查到第二頁時,女兒發現了一個錯誤,再往下看,最後一行竟然連著三個沒寫聲調。媽媽不動聲色,隻指出了她一處錯誤,讓她改正。接下來,女兒檢查得更認真了。發現了問題,馬上改正過來。
檢查完後,媽媽認真地對女兒說:“以後媽媽不會給你檢查作業了,你自己要對自己的作業負責,不要為了完成任務而做作業,做完作業還要認真細致地檢查。這樣才能提高學習成績。”
現在好多孩子都不喜歡檢查作業,他們總是自信地認為,自己沒有出錯,沒有什麼檢查的,檢查作業是在浪費時間。但是就是因為沒有檢查的習慣,才導致他們在學習中經常粗心大意,錯誤百出。就是這樣一個細節,決定了很多孩子的學習成績難以提高。因此,讓孩子做完作業後,多檢查一遍是很有必要的。
讓孩子養成檢查作業的習慣,父母要講究教育策略。首先不能一味地幫孩子檢查作業。但是家長會發現,當你讓孩子自己檢查作業時,孩子往往會粗略地看一遍,然後說:“我檢查完了。”很明顯,孩子在敷衍。
針對這種情況,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遊戲。例如,對孩子說:“在10分鍾內,我們一起來找錯誤,看誰找得快!”當你找到錯誤時,不要告訴孩子錯誤在哪裏,可以說:“有差錯,我已經發現了,你自己去找,看你本領如何?”等孩子找出全部差錯時,你再給孩子一些表揚。讓孩子懂得:找到差錯也是一種成功。
一天兒子從學校回來,拿回一張79分的數學試卷。爸爸一看試卷裏出錯的題,基本上都是因為粗心造成的。想想兒子經常犯粗心的毛病,從上學以來,不論大考小考,很難得到滿分,總要錯幾道題。再這樣下去,爸爸擔心孩子會養成馬虎的習慣。
於是爸爸決定幫助兒子改掉壞毛病,要讓孩子養成細心檢查的好習慣。
爸爸拿出兒子近期的語文和數學試卷,對兒子說:“兒子,這段時間怎麼這麼粗心呀,是不是做完題後懶得檢查?”兒子看著爸爸,不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