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接著說:“以後你做作業一定要認真檢查,最好多檢查一遍,這樣才能避免犯錯。”
兒子點點頭。
當天晚上,爸爸開始和兒子一起檢查作業。當爸爸看到兒子心不在焉地檢查作業時,就對兒子說:“檢查要仔細,計算題還要動筆算才行。”說著拿過兒子的作業,說:“看爸爸是怎麼檢查的。”
兒子緊張地看著爸爸。爸爸一邊幫兒子檢查,一邊誇張地對兒子說:“哇!老爸在前麵5道題中發現了兩個‘雷’。”
兒子驚奇地說:“什麼‘雷’?”
爸爸說:“就是錯誤呀!你能找出那兩個‘雷’嗎?”
兒子說:“就在前麵5道題裏嗎?”
爸爸說:“是的。”
就這樣,兒子找出了錯誤。
很多時候,孩子檢查了作業、檢查了試卷,但並未檢查出錯誤,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掌握正確的檢查方法。家長要教給孩子一些方法,比如檢查計算題時,要讓孩子動筆算一遍;檢查語文試題時,要輕聲讀出來,而不是光用眼睛看。
家長可以有意識的讓孩子做一些簡單的檢查工作。比如家長寫了工作報告,可讓孩子看看有沒有錯別字或不通順的地方;家庭的收支記賬單,也可讓孩子幫助算算,或檢查檢查。這無形中培養了孩子的檢查習慣,也提高了孩子的檢查效率。
讓孩子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有一個學習細節值得孩子注意,那就是先理解、再記憶。生活中,很多孩子習慣於死記硬背,既使自己疲憊不堪,也難以取得好的記憶效果。就這麼一個細節,讓很多孩子吃透了苦。
有一次,媽媽聽見宋雲在房間裏大聲朗誦課文,就推門進來了:“聽你讀得這麼起勁,媽媽就過來看看,記住了嗎?”宋雲得意地說:“記住了,不信,我背給你聽。”說著把書遞給媽媽,媽媽就讓宋雲背。剛背了幾句,宋雲就卡殼了,想了半天也沒想起來,急得他直抓腦袋。
這時候,媽媽說:“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你覺得下一句是什麼?”宋雲說:“理解?我還沒弄懂這篇文章的意思呢。”媽媽無奈地說:“我們不是常告訴你要理解記憶嗎?你怎麼又死記硬背了。”說完,媽媽幫助宋雲理解課文。之後,宋雲很快背熟了課文。
在積極思考、達到深刻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的方法,叫做理解記憶法。理解記憶的基本條件是對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學習時,要記憶許多知識(科學概念、範疇、定理、法則和規律、曆史事件、文藝作品等),如果讓孩子采取逐字逐句強記硬背的方式,那麼可能很難記住。正確的做法是先理解其基本含義,然後憑借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記憶。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濱浩斯在做記憶的實驗中發現:記住12個無意義音節,平均需要重複16.5次;記住36個無意義音節,需重複54次;而記憶六首詩中的480個音節,平均隻需要重複8次!這個實驗告訴人們:凡是經過理解的知識,就能迅速、牢固地記憶。
在2006年的腦力錦標賽上,郭玉峰以20項比賽第二的成績獲得亞軍。這些項目包括:在1小時內記住2000個無規律的阿拉伯數字、15秒記住100個姓名和麵孔的對應關係、30秒記住一副撲克牌的順序……
郭玉峰說,他並不是記憶天才,過去,他也隻是個成績平平的學生,還在為背單詞而煩惱。後來他通過記憶鍛煉,不斷在理解的基礎上,找出記憶內容的特點來記憶,練就了超強的記憶本領。
可見,讓孩子學會記憶的本領不是實現不了的夢想。日本教育界提倡的一句口號是:“要思考,不要死記硬背!”這裏所說的思考,指的是理解。正如一句格言所說:“若要記得,必先懂得。”因為理解是記憶的前提和基礎,因此理解記憶法是最基本、最有效的記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