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山在改革開放30年的進程中,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綜合實力躋身全國前列、排名浙江第一。近年來,GNP平均以15%的速度增長,工業總產值達到千億元,工業投入持續增加,經濟運行質量提升,特色經濟迅猛發展,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改革開放取得顯著成效,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從經濟總量與人均水平、產業結構、勞動力結構、消費結構、城市化水平等角度來看,目前,蕭山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是正處於工業化中期向工業化後期跨越的關鍵時期。
一、蕭山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現狀
經濟發展方麵,據國家統計局農調總隊公布的2000年全國縣(市)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排名,蕭山列全國第9位,浙江省第1位。2001年,蕭山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76.04億元,按現價計算,1997—2001年期間年均遞增15.4%;工業總產值793.64億元,工業利潤28.08億元,年均遞增分別為26.2%和39.4%,2002年工業產值有望突破1000億。在“工業衝千億”目標的帶動下,蕭山經濟總量實現較大擴張,經濟運行質量有了一定的提高,工業有效投入和技術創新能力也進一步提升,1998—2001年累計工業性投入176.5億元,2002年有望達到80億元。工業園區的建設促進了產業的集聚、推動了塊狀經濟的發展,經過多年的培育和發展,蕭山已逐漸形成四大特色產業,即輕紡、機械汽配、羽絨服裝、鋼結構網架,塊狀經濟總量達到550.78億元,占工業總產值91.5%,其中四大特色產業占工業總產值77%。特色經濟型農業成為蕭山農業生產的主體,2001年農業中的五大主導特色產業占蕭山農業總產值的76%,其中苗木種植麵積達到11.9萬畝,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效應。
城市建設方麵,2001年來,蕭山進行了對城鎮體係、中心城區、錢江世紀城、江東工業區的規劃研究和論證,進一步確立了“一主、三副”的城市框架,細化了組團式發展的城市發展規劃,總投入38億元,實施“1918”工程,即19條交通道路和18條城市道路,其他城市基礎設施(供水、排水、電力、汙水處理)建設也有了重大進展;在蕭山新區建設進程中,一係列重點項目已建成並投入使用;2001年進行了鎮鄉行政區劃調整工作,初步形成了新型的社區組織體係,也初步形成了較為合理的城鎮體係,加快了城鄉一體化進程。
社會發展方麵,近年來,蕭山加大了教育投入,大力發展中等教育與職教產業,並積極探索股份製、國有民辦等高中段教育運行模式,進行了初中、小學的布局調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才的吸納能力。農村農業現代化教育計劃的實施,不但促進人的素質提高,也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一定程度上對蕭山經濟社會的“二元”結構有所改善。蕭山的旅遊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已經建成杭州樂園、山裏人家、東方文化園等一批旅遊景區,不但使蕭山的旅遊業實現了突破性進展,也促進蕭山社會文化的發展。同時,環境汙染治理力度的加大,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矛盾。2001年蕭山農民人均純收入675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13元,1997—2001年期間年均遞增分別為6.5%和13.3%,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有了明顯提高。
經濟體製方麵,按工業增加值(現價)計算,2001年蕭山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其他經濟、私有經濟之間的比例為0.4∶14.1∶18.9∶66.6,以非公有製為主的新生市場主體發展迅速。從企業組織看,與現代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企業組織開始發展。到2001年,蕭山在冊各類企業10966家,其中私營企業7568家,股份有限公司15家,外商投資企業330家。2001年,蕭山私營工業總產值達571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72%;銷售產值559億元,占工業企業銷售的71%。近幾年蕭山的外貿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也有了很大提高,2001年完成出口商品交貨值155.51億元,自營出口9.39億美元。到2001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58379萬美元。經濟體製從傳統計劃體製向初級市場經濟轉變基本完成,市場在蕭山經濟發展中已經成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經濟開放程度明顯提高。投資體製由高度統一的政府投資體製,向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決策分權化、資金來源多渠道化、資金使用有償化、投資管理市場化的方向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