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對蕭山目前所處發展階段的基本判斷
經過改革開放30年來的發展,蕭山經濟發展目前正處於工業化中期向工業化後期跨越的關鍵時期。做出這一基本判斷的主要依據有以下幾個方麵:
從經濟總量與人均水平角度來看,2001年蕭山的國內生產總值為276.04億元,占杭州GDP的比例為17.6%。蕭山的平均人均GDP折合美元為2912美元,已遠超過下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水平(1997年下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人均GDP為1230美元),接近中等發達國家的下限收入水平(1997年上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人均GDP為3125美元),並且預計在2002年可以達到浙江省提出的,到2010年爭取近三分之一市縣平均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以上的目標;以及杭州市提出的,到2005年六個城區和蕭山、餘杭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
從產業結構角度來看,到2001年,蕭山產業結構在工業化進程中已經有了巨大的飛躍,2001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的第一、二、三產業構成為8.9∶57.8∶33.3。伴隨著第一產業比重的急劇下降,第二、三產業的產出比重迅速上升,產業比例的“Ⅱ>Ⅲ>Ⅰ”結構已經完全確立。比較有關經濟發展比例關係的國際數據,蕭山的農業在GDP中的比重已低於中等收入國家;工業的份額則明顯高於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產業的比重不僅低於下中等收入國家水平,也低於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1997年低收入國家服務業平均比重為42%)。顯然,蕭山第三產業比重與其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存在較大程度的偏差。究其原因,可以發現: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作為縣級城市的蕭山通過農村工業化啟動經濟發展的戰略,以及由工業化帶動城鎮化的發展模式客觀上製約了城市化的發展,從而導致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後。
從勞動力結構角度來看,隨著工業化初期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向工業部門轉移這一過程的結束,第二產業吸納勞動力的進程比80年代明顯放慢,第三產業就業比重上升加快。但從總體上看,第一、二、三產業的勞動力在社會總勞動力結構中的比重還處於“Ⅰ>Ⅱ>Ⅲ”格局。其中,都市型農業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能力非常大。同時,蕭山的就業結構還表現出就業結構變動明顯地落後於GDP的產值結構變動的特征。這一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蕭山經濟發展中存在城市化進程相對緩慢,嚴重滯後於工業化進程的問題。
從消費結構角度來看,蕭山的消費結構已基本完成了由生存型向初級享受型轉變,整體消費水平相當於下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2001年,蕭山的恩格爾係數為35.5%,消費結構的整體變化趨勢表現出:食品類支出比重持續下降,衣著類支出比重穩中有降,設備用品等耐用消費品、交通通訊、娛樂文教服務、醫療保健、居住及電力燃料等支出比重明顯上升。這一消費結構及其變化情況與下中等收入國家的消費支出結構較為相似。
從城市化角度來看,改革開放以來蕭山城市化進程的第一階段所表現出來的特征是:以傳統產業為主體的鄉鎮企業的興起和發展,推進了農村工業化進程,並拉動城鎮經濟的迅速崛起。當前,蕭山雖然已經開始關注城市化滯後的問題,但經濟社會的城鄉“二元”結構仍然較為明顯。2001年,蕭山的城市化水平僅為43%,與杭州市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要求還有相當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