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來,蕭山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強縣戰略”的成功實施使蕭山工業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經濟發展階段提前進入了工業化中期向工業化後期跨越的關鍵時期。然而,隨著工業化階段的演進和區域經濟發展背景的變化,特別是蕭山“撤市建區”並入大杭州以後,蕭山經濟社會發展也暴露出內在的隱憂和麵臨著新的挑戰。對蕭山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和階段特征的基本分析表明,未來5到10年蕭山經濟社會發展所麵臨的最大挑戰是:長期的“強縣戰略”並未從根本上緩解城鄉經濟社會的“二元結構”,導致蕭山城市化水平,尤其是城市現代化水平滯後於工業化進程,並阻礙工業現代化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它表現為經濟社會結構存在的三大矛盾,即:傳統經濟結構與發展階段性特征的矛盾,“強縣型”城市功能配置與“大都市”平台和現代工業的矛盾,社會發展水平與經濟發展階段的矛盾。
一、傳統經濟結構與發展階段的矛盾
傳統經濟結構與發展階段性特征的矛盾,使蕭山的經濟社會發展麵臨產業競爭優勢弱化、區域經濟競爭力下降和體製優勢喪失等挑戰,需要通過大規模的經濟轉型來加以突破。
首先,由於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階段不協調,蕭山正麵臨產業競爭優勢弱化的挑戰。進入工業化中期以來,蕭山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緩慢,不僅明顯滯後於國內外需求結構的變化和經濟發展的階段性變化,而且也明顯滯後於上海、江蘇、山東、廣東等其他沿海發達地區。目前,蕭山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中的比較優勢產業主要是非國有經濟的中小型鄉鎮企業和個私經濟較為集中、規模經濟不顯著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而規模經濟顯著的高加工度工業、高新技術和信息化產業以及現代第三產業發展明顯滯後。一方麵,低技術水平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由於相對比較優勢的逐漸喪失而向內陸地區轉移,將會麵臨產業衰退和萎縮的挑戰;另一方麵,通過引進和對接集約化外資推進本地產業高度化和信息化已經成為各地經濟發展中的成功經驗和基本路徑,由於蕭山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滯後,在與其他沿海城市爭奪高加工度工業、高新技術和信息化產業發展製高點和主動權時未能抓住有利時機,大大限製了資本密集型、信息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空間。到2001年底,東莞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32.72億美元,引進全球500強企業42家;順德累計實際利用外資31.87億美元;南海累計實際利用外資35億美元;張家港累計實際利用外資35億美元,引進全球500強企業20餘家;江陰已有9家上市公司,累計募集資金51.3億元,全球500強企業中已有7家落戶於此,2002年1—9月實際利用外資3.66億美元。因此,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國際資本流動的新走向,大力提高高科技要素的吸納能力,並通過利用高新技術“對接”和“改造”傳統產業,引進產業帶動能力強、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相關產業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和高度化,就可能會嚴重影響21世紀初蕭山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其次,由於經濟空間布局和區際分工中所充當的角色與經濟發展階段不協調,蕭山正麵臨區域經濟競爭力下降的挑戰。在國內區際分工中,自改革開放以來至今,蕭山一直在充當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全國性生產加工重要基地的角色。區際分工演變的一般規律要求蕭山在進入工業化中期後轉變經濟角色,逐步從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加工基地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的加工基地轉變。近年來,由於經濟角色轉變的相對滯後,已使蕭山在區際分工和區域經濟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長江三角洲一體化進程中:北翼,將形成以蘇州的新加坡工業園區和昆山的台商工業園區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帶;南翼,將形成以杭、紹、甬為中心的高新技術產業帶。目前,北翼的吳江、常熟、錫山、鬆江、武進、江寧等區市利用內外資規模大、質量高,並已逐步改造和培育起一批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優勢產業,如吳江的IT產業成為僅次於東莞的台灣電子企業聚集地;常熟抓住上海城區工業外遷和南方企業北上轉移之際主動吸納對接,2002年1—10月已引進項目185個,吸引外地投資超過35億元。南翼的杭州高新技術產業區正充分利用國際高技術市場相對疲軟的機遇,主動創造條件吸納高科技資本和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並已形成非常強勁的發展勢頭;紹興則大力培育規模技術50強企業,開發濱海工業園區,打造全球紡織製造和貿易中心;寧波鄞州區2002年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也將超過100億元,超越服裝成為第一大主導產業。由此可見,蕭山在引入國際高科技資本、優質產業方麵已經明顯滯後於長江三角洲其他城市。因此,盡快構築吸納國際高科技資本和高質量產業的後發優勢,並利用南、北翼的互動發展,主動接受上海輻射,盡快形成與杭州的產業互動、聯動及錯位發展,加快生產要素和企業組織尤其是大中型企業總部向中心城市區集聚,將是蕭山經濟在未來5至10年發展的一項艱巨任務。
第三,由於市場經濟發育階段與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協調,蕭山正麵臨體製優勢喪失的挑戰。蕭山在市場化改革進程中,在計劃經濟向初級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通過鄉鎮集體企業改製和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取得了顯著的改革先發效應。在工業化初期,這種體製落差優勢迅速地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強大能動力,使蕭山不論在經濟總量還是在經濟發展速度上均能有突出的表現。但是,蕭山先行發育的市場經濟是一種與工業化初期相適應的初級市場經濟,其主要特點是以傳統的中小企業為微觀基礎,市場組織化程度較低,傳統商品市場和交易方式較發達,生產要素市場發育不完善,非國有經濟進入的產業領域比較狹隘。目前,蕭山企業總體規模化水平不高,規模經濟不顯著,其中注冊資本1000萬元以上的民營企業僅占總數的2.6%,缺乏像東莞、張家港等地的規模化企業和強勢品牌;企業的資本化水平較低,現代企業製度的建立步伐遲緩,目前僅有“萬向錢潮”一家上市公司;經濟外向度不足,外貿出口甚至不及紹興、鄞州區水平;商品和要素的市場化組織化程度不足,商貿、金融業發展水平不高,缺乏像義烏、紹興那樣的商品大流通組織,更缺乏現代意義的信息、技術、資本和人才流通的有效機製。凡此種種,到了工業化的中期,尤其是進入工業化後期以後,這種初級市場經濟已經不再能夠很好地適應現代經濟部門發展的需要。因此,以現代大企業為微觀基礎,生產要素市場和現代商品市場及交易方式發達,市場組織化程度較高,政府的經濟調控功能較強的現代市場經濟發育滯後,是蕭山現代經濟部門發展緩慢,經濟國際化能力較弱,城市輻射、極化功能不強,要素吸納能力較弱,甚至向現代市場經濟較發達的上海、杭州老市區轉移流失的最主要的深層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