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八章蕭山經濟社會發展所麵臨的挑戰(2 / 3)

二、城市功能與現代工業的矛盾

“強縣型”城市功能配置與“大都市”平台和現代工業的矛盾,使蕭山的經濟社會發展麵臨城市化進程滯後、現代工業載體和城市定位缺失的挑戰,需要通過大規模的城市轉型來加以突破。首先,由於城市化進程和工業化進程的不協調,蕭山正麵臨城市化進程嚴重滯後和社會經濟“二元”結構改進緩慢的挑戰。改革開放以來,“強縣戰略”的實施,使工業化成為蕭山現代化進程的主要推動力,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村城鎮化過程,湧現了一大批鄉鎮企業、個私經濟迅猛發展和專業市場比較發達的塊狀經濟。這一戰略的實施,決定了蕭山經濟發展的主戰場事實上在鄉鎮,經濟發展主要表現為數量的快速擴張,生產要素的布局必然呈現分散化狀態,城鄉一體化進程遲緩,中心城市區的梯度擴張和輻射力度不足,最終導致城市化進程在總體上滯後於工業化進程。目前,蕭山的城市化水平僅為43%,大大低於世界平均50%的水平;22個建製鎮的平均總人口不到4.3萬,城鎮常住人口平均僅5000人,根本達不到人口集聚的要求。而且,蕭山城市化水平的落後已經嚴重製約第三產業的發展,使蕭山的第三產業比重與經濟發展水平出現顯著的背離,不僅低於下中等收入國家水平,也低於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這種產業結構的比例失衡,並不是蕭山工業經濟高速增長的必然後果,它恰恰反映出蕭山經濟社會發展中二、三次產業之間聯動機製缺失的嚴重問題,即城鎮工業化並未有效帶動蕭山城市化水平的提升,而城市化進程的滯後卻必將阻礙工業現代化的進程。因此,“片麵強調工業化,忽視城市化”的經濟發展模式既不能解決經濟“二元”結構問題,更不能解決社會的“二元”結構問題。如果蕭山在未來的幾年,不能使經濟發展迅速從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向工業化與城市化相互促進階段轉變,使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和都市經濟的迅速發展成為蕭山經濟增長的新推動力。那麼,蕭山對工業型生產要素、商業資本和人才資源的吸納能力必將大大降低,蕭山未來的經濟發展也將完全失去以城市化為載體的有效支撐。

其次,“強縣”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都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異,縣域現代化和都市現代化發展目標的不協調,使蕭山正麵臨著有可能成為杭州經濟社會發展“低窪區域”的危機與挑戰。如前所述,改革開放以來,蕭山雖然經濟社會取得了迅猛發展,傳統工業產值總量大增長快,縣域經濟的綜合實力排名全省各縣(市)第一。然而,蕭山已於2001年“撤市建區”並入大杭州,如果把蕭山放在大都市的平台上加以考察和評價,可以發現,蕭山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產業高度化和城市化水平等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水平的一係列重要指標上,與杭州市的其他區縣及全市水平相比並沒有體現出顯著的優勢,甚至存在明顯落後的狀況。2001年,杭州全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5萬元,按當年彙率計算突破3000美元,其中市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3845美元。而2001年蕭山的國內生產總值雖占杭州GDP的比例達到17.6%,但平均人均GDP折合美元隻相當於2912美元;2001年,杭州全市三次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7.1∶50.6∶42.3,第三產業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而蕭山的國內生產總值三次產業構成為8.9∶57.8∶33.3,第三產業貢獻率僅比1997年提高1個百分點,顯示城市化水平的第三產業的產值甚至遠低於淳安縣的水平;2001年,杭州市的城市化水平已超過60%,而蕭山的城市化水平僅為43%,等等。由此可見,作為杭州大都市核心區的一個重要部分,蕭山在某些方麵已成為杭州都市平台中的一個“低窪區域”。如果在未來的蕭山經濟社會發展中,我們還是習慣於用強縣的眼光審視自己的成就,不能清醒地認識到蕭山經濟社會發展背景的這一巨大變化,不能以更廣闊的視野和更高的角度來評價自己在大都市中的發展地位,最終甚至有可能使蕭山的一部分地區淪為大都市中的“縣城”和“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