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由於蕭山在長江三角洲南翼和杭州“錢塘江時代”中所應充當的角色與目前城市功能的不協調,正麵臨整個城市定位缺失的挑戰。目前,蕭山區的城市形態是以老城區為核心,向四周擴展的攤大餅式城市布局。城市功能也因縣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形成小而全的格局。隨著杭州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從“西湖時代”向“錢塘江時代”的發展軸心的轉換,杭州城市發展的格局和模式也將發生重大的變化,並將導致整個杭州市的產業重組、布局調整、城區功能重構。蕭山作為大都市杭州的一個核心區的區位格局,使其城市形態和功能必將重新定位。如果不盡快改變蕭山城市功能小而全的局麵,不著眼於杭州整體功能圈,甚至是把蕭山置身於長江三角洲和蘇、錫、常、滬、杭、甬黃金城市群帶上第二大城市中的一個核心區來確立和配置蕭山的城市功能,將可能會在以後的杭州大都市功能重構與產業分工、重組與布局中喪失主動權和先發優勢。同時,隨著長江三角洲和杭州灣地區的“V”字型“區域發展軸”向倒“△”型,甚至倒“A”型“經濟圈”的演化,蕭山乃至整個杭州均有可能由“軸心”淪為“邊緣”,如果不能及時通過“區域城市網絡”的構建避免蕭山在環杭州灣經濟圈中的邊緣化和區位弱化的趨勢,再築蕭山在長江三角洲城市間日趨激烈的競爭中的區位優勢,蕭山經濟賴以發展的優越區位條件也將不複存在。
三、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的矛盾
社會發展水平與經濟發展階段的矛盾,使蕭山的經濟社會發展麵臨現代化內涵缺失和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挑戰,需要通過大規模的社會轉型來加以突破。首先,改革開放30年來,蕭山經濟社會雖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城鄉“二元”結構沒有得到根本改善,社會“二元結構”更是如此。根據蕭山區統計局近期對蕭山現代化進程的測評數據,可以發現,蕭山在社會結構、教育科技和居民生活質量等一些社會發展指標上相對落後於主要經濟發展指標。如公共教育經費占GDP比重、高中段以上教育入學率、社會保險覆蓋率、每千人擁有醫生數和環境綜合評分等項目得分明顯偏低,其中特別是社會保險覆蓋率、公共教育經費投入等指標與初步實現現代化的差距較大。就社會保障體係而言,完善的社會保障體係是現代市場經濟體製的重要支柱,也是蕭山改善社會“二元”結構的一項重要內容。如何加快社會保障體製改革,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與蕭山經濟發展的水平和現代化要求相對稱的社會保障體係,特別是建立起能把大量的農村人口納入進來的全民社會保障體係。這將是蕭山未來社會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一大挑戰。
其次,由於工業化的高速發展使大量農業人口轉移到工業企業,並吸納了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蕭山目前的非農業勞動者占社會勞動者的比重雖然達到了76.9%的較高水平,但是其主體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的農村鄉鎮和私營工業企業工人和外來務工人員,而城市化水平低下和第三產業發展滯後將製約產業資本技術含量提升過程中產業工人、外來勞工順利進入城市從事第三產業,形成真正意義的市民社會。市民素質的提高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是社會“二元”結構得到改善的重要途徑,也是建立在契約基礎上的現代市場經濟運行的微觀基礎。因此,若蕭山不能大力發展教育文化事業,普遍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文化道德修養,樹立誠實守信的市民行為準則,加快市民社會建設,使蕭山公民完成從農民到市民、城鎮居民到都市市民的角色轉變。蕭山現代化內涵將會有很大缺失,蕭山的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也將受到嚴峻的考驗。
第三,由於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不協調,蕭山正麵臨生態環境趨於惡化而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挑戰。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和城鎮化成為蕭山現代化的主要推動力,隨著一大批鄉鎮企業的湧現和個私經濟的迅猛發展,蕭山區內出現了許多產業層次較低的塊狀經濟。由於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緩慢,蕭山塊狀經濟中傳統產業部門比重較大,其中汙染企業在全區企業中所占比例較高,如輕紡印染行業占全區經濟總量40%以上,12家水泥企業年生產能力達360萬噸,染料、顏料等重汙染化工企業在省內占了相當大的份額,廢水廢氣處理難度大。目前,蕭山南片分布著相對集中的以電鍍、造紙為主體的水汙染企業,東片成為以輕紡印染為主體的水汙染企業聚集區,南陽、河莊一帶則以氣汙染較嚴重的化工企業為多。日益嚴重的工業汙染問題,不僅破壞蕭山的自然生態環境、影響居民生活質量,而且與蕭山未來都市化發展的要求極不相稱,並將嚴重地阻礙蕭山的城市化進程,削弱蕭山的可持續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