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都市經濟的發展和經濟轉型增“實力”
不斷強化製造業優勢,積極推進製造業結構升級,做大做強“四大優勢產業”,提高傳統產業的資本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用資本化、科技化、信息化推動工業化更上一層樓,把蕭山建設成為長江三角洲南翼最重要的“製造業中心”。
高起點規劃產業園區,加大園區整合力度,優化園區產業布局,提高園區要素吸納能力和產業高度化,培育高技術、信息化、都市型產業,促進特色產業形成和要素空間集聚,把蕭山建設成為杭州的“特色產業城”。
超常規發展現代第三產業,超前規劃和高起點布局錢江沿岸金融商貿區,全力打造杭州錢江兩岸CBD,培育和發展大流通概念、信息化裝備的現代服務業態,徹底改變蕭山核心區“工廠林立”的狀況,把蕭山建設成為“公司林立”的“現代商貿城”。
扶持規模化優勢企業,打造引領蕭山經濟增長的產業龍頭,完善和落實現代企業製度,促進企業要素整合重組,提高企業的規模化、資本化水平,推動企業境內外上市步伐,把蕭山建設成為杭州的“上市公司孵化器”。
2.以大都市建設和城市轉型創“魅力”
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加速城鄉一體化發展,按照“一主三組團”和“做靚中部,做美南部,做精東部,做強北部”的城市空間和用地功能布局,構建相對集中、適當分散的點狀式城市形態,增強城市的經濟集聚、人口集聚和功能集聚,把蕭山建設成為大都市杭州的“江南新城”。
根據杭州市新的總體規劃和蕭山的城市功能現狀,以大都市為背景超前規劃和合理布局蕭山的經濟社會功能,加速構建都市型交通網絡、信息網絡,積極爭取杭州都市化過程中的優質功能接納和人口接納,把蕭山建設成為錢江南岸的“新杭州”。
通過充分保護、合理利用境內豐富的生態景觀和人文遺跡資源,以市場化模式運作“現代都市型休閑旅遊和生態景觀產業”,建設以“湘湖”為軸心的沿江“旅遊景觀走廊”和南片的“生態、休閑、健康產業區”,打造杭州大都市生態環境新品牌和旅遊布局新概念,構架起杭州西部生態環境係統“北有西湖,南有湘湖”的全新格局。
3.以改革開放和社會轉型添“活力”
進一步加大對內對外開放的力度和範圍,大力做好外資引進和內資引導工作,實現向國際市場的全方位開放、與國內市場的全方位對接,建設“開放型社會”,讓蕭山充分展現杭州大都市的“大氣開放”。
通過大開放進一步推進政治經濟體製改革,用開拓創新和解放思想突破改革進程中的體製障礙,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和官員定位,進一步打破行政性的權力壟斷和地域壟斷,建立“服務型”政府,把蕭山建設成為典型的、代表性的“小政府大社會”。
通過大力興辦教育提高人口素質和居民的文明程度,通過強化社區建設和環境治理力度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通過提煉和倡導“勇立潮頭,奔流不息”的“蕭山精神”中與時俱進的內涵,提高人民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加速蕭山人從農民、小市民向都市人的轉變,把蕭山建設成為文明素質高、生活質量高、創新能力高的“三高型社會”。
三、總體戰略目標及指標確定
基於“以城市化推進工業化”的指導思想,通過“都市型”發展戰略的實施,蕭山在新世紀初經濟社會發展應實現的總體戰略目標設定為:到2005年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2007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上遊水平;201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前列水平,開始向發達國家水平衝刺。因此,2003—2007年期間是實現這一戰略目標極為關鍵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