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運權:能做表率,當仁不讓(1)(1 / 3)

自我批評最能動人

隻見宋江先跪在地上,眾頭領慌忙都跪下,齊道:“哥哥有甚事,但說不妨。兄弟們敢不聽?”宋江便道:“小可不才,自小學吏,初世為人,便要結織天下好漢。奈緣是力薄才疏,家貧不能接待,以遂平生之願。自從刺配江州,經過之時,多感晁頭領並眾豪傑苦苦相留。宋江因見父命嚴訓,不曾肯住。正是天賜機會,於路直至潯陽江上,又遭際許多豪傑。不想小可不才,一時間酒後狂言,險累了戴院長性命。感謝眾位豪傑,不避凶險,來虎穴龍潭,力救殘生。又蒙協助報了冤仇,累同天地。今日如此犯下大罪,鬧了兩座州城,必然申奏去了。今日不由宋江不上梁山泊,投托哥哥去,未知眾位意下若何?如是相從者,隻今收拾便行。如不願去的,一聽尊命。隻恐事發,反遭負累。煩可尋思。”說言未絕,李逵跳將起來便叫道:“都去,都去!但有不去的,吃我一鳥斧,砍做兩截便罷!”宋江道:“你這般粗鹵說話!全在各人弟兄們心肯意肯,方可同去。”眾人議論道:“如今殺死了許多官軍人馬,鬧了兩處州郡,他如何不申奏朝廷?必然起軍馬來擒獲。今若不隨哥哥去,同死同生,卻投那裏去?”宋江大喜,謝了眾人。

宋江知道,自己犯下彌天大罪,不上梁山落草,斷無生望。落草隊伍小了,又幹不成大事,於是他自跪在部下麵前,痛訴劣行,讓大家自作選擇,願跟隨上梁山的跟隨,不願的發放銀兩,自去為生。他這樣做,目的是在保全名節——忠義的前提下,讓大夥兒跟自己拉大旗幟做大事,這就是世人常道的欲擒故縱的靈活運用。

現實生活中,用此招幾乎沒有不奏效的。

在用人的問題上,領導者的個人情感色彩有時往往影響到人才的施展,這其中既有正麵的也有負麵的。宋江就是一個善於利用個人感情色彩對人才施加影響的人。他對於梁山兄弟都施之以恩,使他們甘心情願的為自己賣命。

我們知道,一粒小豆那麼大的地方,也許人人就會不以為然,但如果處理不當,從中卻能發生國家存亡這樣的大事。在人才的使用問題上,許多重大的事件都是從極小的疏漏開始的。千裏之堤毀於蟻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隻有從細微處入手才可能做到萬無一失。所以,作為管理者,要經常注意人才的情緒變化,識人以恩不在大小,感人之效卻可以驚動天地。

《戰國策·中山》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中山君宴請都士大夫,司馬子期也是其中一個。羊羹是一道美味的菜肴,可惜準備得不足,司馬子期沒有嚐到。司馬子期因此感到羞憤難忍,他跑到楚國勸說楚昭王攻打中山。

秦穆公中山國亡,中山君狼狽出逃,隻有兩個人還持戈跟隨在後麵。中山君問他們:“事到如今,你們為什麼還跟隨我呢?”兩人答道:“我們的父親在快要餓死的時候,是您施予了一盒飯給他,後來,父親臨終時對我們兄弟說:‘中山國將來有禍事,你們一定要為之赴湯蹈火!’所以我們今日不惜以死來報答您。”

中山君聽到這兒,仰天長歎一聲,極為感慨地說:“看來,給予別人,不在乎多少,卻在於其適逢危難。和別人結怨,也不在於事情大小,而在於傷害人的自尊。一道菜可使一個國家滅亡,一盒飯都使人赴湯蹈火,可見小事不可大意。”

應該指出,作為管理者,身邊沒有一兩個忠誠的人才是不行的,所以,領導人都習慣采用收買人心的方法來獲得他人的忠誠。

秦穆公就很注意施恩布惠,收買民心。一次,他的一匹千裏良駒跑掉了,結果被不知情的窮百姓逮住後美餐了一頓。官吏得知後,大驚失色,把吃了馬肉的三百人都抓起來,準備處以極刑。秦穆公聽到稟報後卻說:“君子不能為了牲畜而害人,算了,不要懲罰他們了,放他們走吧。而且,我聽說過這麼回事,吃過好馬的肉卻不喝點酒,是暴殄天物而不加補償,對身體大有壞處。這樣吧,再賜他們些酒,讓他們走。”過了些年,晉國大舉入侵,秦穆公率軍抵抗,這時有三百勇士主動請纓,原來正是那群被秦穆公放掉的百姓。這三百人為了報恩,奮勇殺敵,不但救了秦穆公,而且還幫助秦穆公捉住了晉惠公,結果大獲全勝而歸。

在古代,“借義結人”是統治者借助下層社會團結人才的重要原則。例如,劉備通過“義”來集合,收攬人才。他通過桃園結義找到了關羽、張飛,又逐步發展了趙雲、黃忠、馬超、魏延等勇將,還有諸葛亮、龐統等謀士。幾乎一無所有的劉備能夠搜羅到這樣多的第一流人才,他使用的“義”的辦法,起了重要的作用。曹操因刺殺董卓失敗而被迫回家向父親求助。那時曹氏家庭隻有“散家資,招募義兵”這一條路可走了,還是曹操自己想出了辦法:“此間有孝廉衛弘,疏財儀義,其家巨富;若得相助,事可圖矣。”在見到衛弘後,曹操拿出他深思熟慮的說辭:“今漢室無主,董卓專權,欺君害民,天下切齒。操欲力扶社稷,恨力不足。公乃忠義之士,敢求相助!”衛弘聽從曹操的話,拿出錢來讓曹操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