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運籌:量力而行,穩健發展(6)(2 / 3)

某外國記者問周恩來總理中國貨幣資金有多少,對於這種明顯涉及國家金融機密的提問,周總理笑答:“十八元八角八分。”有一回,某外國記者問外交部發言人沈國放:“今年鄧小平身體狀況有無變化?”沈國放答道:“變化?有!”但他接著道:“那就是他又增長了一歲。”語氣委婉地回避了對方的真實意圖,雖未說“無可奉告”,但實際上達到了“無可奉告”的目的。這種回答,既不傷問者的麵子,也活躍了會場氣氛,使問者感到答者少了官架子,更顯人情味。

【智慧金言】

可以借用比喻,巧妙拒絕,這樣既不傷別人的感情,也不讓自己“死要麵子活受罪”。也可以運用語言的歧義,裝著曲解請求者的意思,做貌似認真的回答,在曲解中把拒絕之意融於其中。

做事貴在務實,花拳繡腿不中用

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被太尉高俅迫害,棄官逃出京城,路經史太公莊上,受到太公的款待。一日,王進看見有一個十八九歲的後生,正在一片空地上舞棒。王進看了半晌,不覺失口道:“這棒使得好,隻是有破綻,贏不得真好漢。”那後生聽後大怒,喝道:“你是什麼人?敢來笑話我的本事?俺經了七八個有名的師父,我不信倒不如你?你敢與我比試嗎?”

這位年輕後生正是史進,因身上刺了一身花繡,肩臂胸膛共有九條龍,人稱九紋龍。王進見史進是史太公的公子,便向太公提出要指點他習武,太公當然高興。但是史進高低不肯拜師,揚言王進贏了他這條棒,才肯拜王進為師。王進怕衝撞了史進,不肯動手,後來,在史太公的要求下,這才同意比試。

史進掄棒追向王進,王進卻拖棒便走。史進掄棒又趕上來,王進回身,反手中棒朝史進劈下。史進見王進的棒劈來,用棒去隔。王進卻不打下來,將棒一掣,卻向史進懷裏直搠過來,隻一搠,史進丟了棒,撲地向後倒下。王進沒費功夫,隻一兩招,就把棒使得風車兒似的史進擊倒。史進這才知道自己的這點本事原來不值半分,趕忙搬來把凳子請王進坐下,這就拜王進為師。

原來史進的武藝,正如王進所說的那樣,都是花棒,隻是好看,上陣卻沒什麼用處。後來,史進虛心向王進求教,從頭開始學習十八般武藝,經王進盡心指撥,史進果然練成真功,後來成為梁山泊的一員勇將。

世上有兩種習武之人,一種練的是真功夫,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靠的是千錘百煉,像教頭王進;另一種練的是假功夫,俗稱花拳繡腿,好看不中用。這種假功夫隻能糊弄外行,但是一遇強手就敗下陣來,就像未出道時的史進那樣。兩種功夫,兩種結果,前者練的是“內功”,後者搞的是“虛功”。

我國有諺曰:“名下無虛士。”負有盛名的人必定有真才實學。但是,也有的人“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名不符實者有,沽名釣譽者有,花拳繡腿、繡花枕頭也有。但是,鬥大虛名又能值幾何?人而愛名,無可厚非;進取功名,無可非議。但是,愛名不可愛虛名,進取功名需正道直行才對。

花拳繡腿打不了仗。

戰國時期趙國的趙括,從小跟父親趙奢讀了不少兵書,學了整套兵法,理論上很能說上一套。但是,趙括是一個空談家,父親趙奢對他最為了解。趙奢對妻子說:“趙括對關係到生死存亡的戰爭誇誇其談,說得很容易,但他並沒有什麼真實的本領,今後如果趙國用他做大將,叫他帶兵打仗,斷送趙軍的一定是他。”果然,紙上談兵的趙括當了大將後,在長平之戰遭到慘重的失敗,斷送了四十萬軍人的性命。

三國時,東吳的首席大臣張昭很有學問,可惜也是“花拳繡腿”。諸葛亮在舌戰群儒中曾批駁張昭的空談“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也就是俗稱的“嘴把式”。在現實生活中,確有不少如張昭那樣的“飽學之士”,他們天文地理、三教九流,無所不知,書讀得確實不少。但是,他們不能動手,不會處世,想不出點子,也解決不了問題,除了書上講的,他們一無所知。

當代出現了不少考試型的“人才”,論考試、做題的本事確實很有招數。於是,他們很順利地當上了博士教授。也有許多寫論文、做課題的“高手”,課題做得能屢屢獲獎,論文寫得每每能被權威係統收錄。但是,在他們之中不乏無能者,甚至什麼事也做不好,做出的課題、論文中“垃圾”居多,不能轉化為生產力,不能產生效益。花拳繡腿使他們終生平庸,虛有“博士”、“教授”之名。

許多家長和學生非常看重分數,曾有“分,分,學生的命根”之說,其實分數不是衡量學績的唯一依據。但是,人們似乎走入了一個誤區:以分數評判學習的好壞,以文憑度量知識的多寡,以證書表明才能的高低。應試教育的結果,就是培養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書呆子”。且不說能力與素質,僅從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角度看,分數也不能說明什麼,學校按分排名次,第一名與第二名也隻不過差個一兩分,一兩分究竟有多大差距,這個差距又能說明什麼?其實什麼也說明不了。著名學者梁漱溟考北京大學沒有考上,當時的北大校長蔡元培看了梁漱溟的文章,認為他有很高的學術水平,就說:“梁漱溟當不了北大的學生,就讓他來當北大的教授吧。”正由於蔡元培對分數的藐視,才造就了一位著名的學者。